当鲁能足球俱乐部获得第四个中国顶级职业联赛冠军头衔,当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囊括中国乒乓球联赛男女团体冠军,民众皆叹,2010年成为了“鲁能年”,“鲁能风暴”正在掀起。
在成绩的背后,记者看到的是,从全国各地层层选拔来的200多名少年,在鲁能乒乓球学校里汗如雨下;在鲁能一线足球队里,自己培养出的球员占75%以上;不仅是一线队,鲁能足球各梯队也将全国联赛冠军统统包揽……看到了这些便不难相信,“鲁能模式”的成功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1 鲁能体育大厦之根基:强大的造血功能
家长心中的“鲁能梦想”
当看到网络直播画面中的鲁能队外援莱昂将比分扳平时,45岁的张军像孩子一样从床上跳起来,与身边的叶文奇击掌相庆。
张军来自辽宁大连,叶文奇来自河南。5年前,两位素昧平生的中年男子不约而同来到山东,就此结识,并成为鲁能队的忠实球迷。他们说,自己对鲁能队关注程度不次于地地道道的山东本地球迷,因为,“鲁能队的成败得失,甚至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后半生。”
鲁能与南昌的关键一战进行时,两人看球的地点位于山东潍坊鲁能泰山足球学校(以下简称“鲁能足校”)的一间家长宿舍。他俩的儿子,正在学校内的足球训练场上挥汗如雨。
两个孩子15岁,同龄,被分在学校的同一个班级。提起5年前为孩子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张军和叶文奇脱口而出,“冲着‘鲁能’的名气。”他们都曾听说,鲁能足校是软硬件一流的学校。不过当年做出让孩子学踢球的抉择,两人都坦言“好像在拿孩子的未来赌一赌”。如今,当看到鲁能队顺利收获第四个国内顶级联赛冠军时,他们都越来越确信,“押宝押对了”。
张军指着电脑屏幕激动地比划着,“你看,场上的队长刘金东,还有周海滨、崔鹏、王永珀、吕征、韩鹏……他们都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去的!”他坚信,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儿子就是第二个“刘金东”。
鲁能足校为各级足球队输送人才
张军等家长们的话绝非虚妄。就在鲁能队夺得中超联赛冠军之前,鲁能泰山预备队获得了职业俱乐部预备队联赛冠军,鲁能足校U17队获全国U17联赛冠军。在鲁能足球各梯队全面开花的年份中,张军和叶文奇的孩子已成为鲁能足校U15队的主力成员。
作为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国范围内少数几家专业足球学校之一,鲁能足校培养出的学生自然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今年的中超赛场上,不仅鲁能队70%的队员出自该校,河南建业、浙江绿城和南昌八一等俱乐部也有该校培养的球员。据统计,在今年的中超赛场上,有41名球员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在各级国家队中,出自鲁能泰山足球学校的队员更是撑起了半壁江山。92年龄段国家队组建时,球队主教练张宁说:“全国可选的适龄球员只有一百零几个,如果没有鲁能足校这几十个人,组织一支完整的队伍都难!”
一流体校,从一座废弃电厂起步
鲁能足校,注定成为鲁能足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8年,也就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接手山东泰山足球队的第二年,时任该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刘振亚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百年俱乐部”的战略构想。1999年7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指示,将潍坊原有的一座废弃的电厂和一所停办学校旧址进行改造,正式成立鲁能足校。作为原电力学校的负责人,李学利继续留任,开始研究体育教学。
目前担任副校长的李学利讲,足校成立之时,正值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最为红火的时期,全国足球学校达到4000余所。而在鲁能足校成立伊始,山东电力集团就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世界知名”足球学校的办学目标。顶在头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李学利坦言,那时从没搞过足球,体育教学经验为零,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甚至不知道如何与教练交流,他们说的行话我都不懂,也不了解行业规律,更不知这样的学校管理,应该从哪里开始下手。”每当回想起来,李学利仍觉得浑身发麻,“建校初期,真的太难了”。
迎难而上才能有出路。那段时期,为了尽快走上正轨,鲁能足校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远赴荷兰访问阿贾克斯俱乐部,从那里学习了诸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手段,并聘请了前南斯拉夫原国家青年足球队主教练可可维奇任学校足球总教练,成为中国第一家聘请国外足球专家担任总教练的足球学校。 此后,在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鲁能足校发展迅速。2000年底,鲁能乒乓球学校成立,与足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如今学校占地500亩,有足球训练场地22块、乒乓球馆两座,多功能建设训练中心4000平方米,医疗保健中心1400平方米。目前有在校生480人,其中足球专业学生270人,乒乓球专业学生210人,教练员共36人,其中足球教练全部具有B级以上执教证书,乒乓球教练全部具有专业执教证书。
鲁能足校竞训部主任郑佳中介绍,继可可维奇之后,该校又接连引进了弗兰多和佐兰两名南斯拉夫籍外教。执教经验丰富的教练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大纲,大纲涵盖了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训练方法,甚至严格规定了每节课的训练内容。
该校U17梯队主教练胡义军多年前曾在一支职业足球俱乐部执教。今昔对比,胡义军感慨,“差距太大了。”他说,首先,鲁能足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就远远优于当年他所执教的球队,“虽然是一支职业化队伍,但那支球队连自己固定的训练场所都没有,场地要靠租。”另外,鲁能足校的训练非常先进,与国内传统的训练方法截然不同。他刚刚入校时曾被这套科学系统的训练大纲所震惊,“学生90分钟的训练课,效果甚至好于其他体校一上午的训练。”
文体并重,语数外一科不落
除专业训练水准高出一筹外,相对于国内其他体育学校,鲁能足校和乒乓球学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在于重视文化教育。两校的文化教学设立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教育,建有教学楼6000平方米,科教楼3800平方米,能容纳1500名学生、40个班级进行文化课学习;实验楼24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9万余册;拥有先进的电化教学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大语文实验室、人体解剖实验室等各类教学实验设施均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学校有文化课教师30人,全部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称。
李林波是鲁能足校的一名文化课老师。据他介绍,学校为学生们设立的文化教学科目齐全,从语文数学外语到历史地理音乐,一科不落。学生每天早晨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晨读,晚上还要按时上晚自习。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各科成绩和平时表现等信息都涵盖其中。文化课老师除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根据学生表现与家长沟通,并勤与教练员交流,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一年下来,文化课老师大部分时间住校,几乎没有休息日。
曾在阿联酋、巴林等多个国家担任乒乓球国家队总教练的任国杰回忆,2006年,他曾来到鲁能乒乓球学校考察访问,学校让他惊讶的不但有齐全先进的硬件设施,还有学生的文化素质,“许多孩子的外语水平远高于国内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平均水平。”2008年,在海外任教多年的任国杰毅然选择回国,加盟鲁能乒乓球学校,成为该校的一名乒乓球教练。
“鲁能足校的名气,很大程度源于它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措施更是独树一帜。”谈到不远千里送孩子到此求学的初衷,叶文奇这样表示,“鲁能足校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可谓不计成本,这可不是其他多数体育学校所能具备的条件。”
李学利介绍,两所学校毕业的学生,除被职业球队选拔以外,60%以上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求学。从当年全国4000多所足校竞争,到如今同等水平学校的屈指可数,李学利自豪之余,也常常总结“摸石头过河”过程中的种种磨炼。他这样调侃自己,“走向一流之路,就要耐得住寂寞”。
全国撒网选拔“明日之星”
李学利介绍,目前鲁能足校和乒乓球学校正在面向全国吸纳人才,“我们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南京等重点城市都有自己的球探,他们负责为我们选择并推荐好苗子。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上门考察并争取将优秀的孩子带到学校。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外出比赛时物色球员,争取把优秀的队员选到我们队伍中。另外,我们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人才输送基地,建立更多的网点学校,负责为鲁能俱乐部输送优秀学员。”
走进鲁能乒乓球学校的训练馆,若大的场地内,近百张球桌整齐排列,200余名学生挥舞球拍,耳边清脆的击球声响成一片。墙上高处贴着“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标语,那正是刘振亚担任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第一任董事长时所提出的口号。
11岁的郑钧站在乒乓球桌前,个子仅比球桌边缘高出一头。但如今他已习惯了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习惯了每天6小时手握球拍,习惯了走进训练馆前把鞋子认真摆放到鞋架中,习惯了抬头看到“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大字。在他8岁时,父母就把他从河南老家送到了鲁能乒乓球学校,彻底地接受“鲁能式教育”。
“要做球星先做人”
随着两所学校的成绩越来越显赫,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这里“从头学起”。学校的生活老师杨秀梅说,像郑钧这样还不满10岁就住校学习的孩子,每年都在递增。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不仅仅要传授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比如,我会从教他们洗袜子做起,一双袜子,孩子洗一只,我洗一只。”
随着报名学生低龄比重逐渐加大,陪读家长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学习训练的后顾之忧,学校还专门为家长建设了宿舍区。张军正是被安顿在宿舍区的陪读家长之一,“学校非常贴心,还在校区为我安排了一份简单的工作。”他说,工作之余,能到几步之遥的学校训练场上,见证儿子的成长,是他目前最惬意、最满足的事情。
如今,“鲁能式教育”的名号甚至远播海外。15岁的姜贤受来自韩国。在鲁能乒乓球学校的3年间,她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球星,而学校的校训“要做球星先做人”则让她熟记于心。“在这里,既有严格的体育教练和文化课老师,又有贴心的生活老师,他们从不同侧面雕琢我们,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个体。这在韩国的体育学校或是俱乐部是从来没有过的。”
2 鲁能体育大厦之框架:科学管理作支撑
足球俱乐部: 规章制度重如泰山
“建设百年俱乐部,无疑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这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需要有完备的人才梯队建设。而鲁能队当之无愧是中超各支球队中梯队建设工作做得最好的一支,其中鲁能足校贡献巨大。”鲁能泰山足球队主教练伊万诺维奇如是说。
伊万介绍,目前在鲁能泰山一线队员中,除李金羽、邓卓翔及几名外援外,其余队员几乎全为“鲁能制造”。夺冠之后,伊万表示,将从鲁能足校继续吸纳5至6名年轻队员补充到一线阵容中。
伊万还表示,打造一支长盛不衰的俱乐部,需要有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在此方面,鲁能足球俱乐部也领先一步。
鲁能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徐兴君回忆,球队建设最难之处在于管理。由于国内足球大环境整体不佳,球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其他俱乐部并无成熟经验借鉴,鲁能接手俱乐部之后,一切都要从头摸索着做起。
首先在基础管理方面,鲁能足球俱乐部继承了国家电网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方式,对俱乐部的各项资源进行集中管控和统一调配。在管理细节中,俱乐部至上而下各个层级都具备完善细致的制度要求。“这些制度的敲定也颇费功夫。”徐兴君讲,为了尽快走上正轨,俱乐部领导小组曾在2005年前往日本,与川崎、横滨等多家职业俱乐部进行同业对标,吸取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对我们启发非常大。”他说。
目前,鲁能足球俱乐部实行人员动态管理,竞争上岗,对教练员和队员实行收入和成绩挂钩,按贡献大小决定分配,有功必赏,有错必罚,规章制度多达51项、工作标准达52项。今年刚刚转会至鲁能队的国脚邓卓翔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融入球队后,我经常要学习俱乐部下发给球员的文件,了解球队的管理制度。球队的规范比较细,要求很严格,甚至球员登车晚一分钟、晚餐期间服装不合统一标准等等,都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这为球员塑造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鲁能的当家球星、老队员韩鹏表示,球队风气非常正,“在队里,无论球员年龄大小,都一视同仁。能在这里踢球,对于每个球员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乒乓球俱乐部:半军事化管理全国独一份
作为鲁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实行的管理制度同样严谨。
鲁能乒乓球队总教练尹肖曾担任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教练。他表示,山东电力集团是大型国有企业,在经营体育事业方面则凸显其管理优势。其他的乒乓球俱乐部大多由一家或几家企业出资冠名,球队主体就是原来的地方体工队,像鲁能俱乐部这样严格管理的几乎是“独一份”。
虽然已经将全国乒超联赛男女团体冠军奖杯捧回,但鲁能乒乓球俱乐部训练馆内,所有队员依然井然有序地训练。总结夺冠经验,女队教练于国鹏表示,首先是俱乐部在赛季前制定的目标较高,“保三争一,让我们压力不小,这也激发了队员们的斗志。”除此之外,他认为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还是俱乐部系统规范、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比如我们的队员每天按时出操、按时就寝,有点儿半军事化的感觉。训练、开会、集体活动都要统一着装。平时训练结束后,必须把球都收好。这些细节都让队员们养成了很好的体育习惯。”
“作为国内第一家乒乓球职业俱乐部,鲁能乒乓球俱乐部虽然不是运动员待遇最好的俱乐部,但却是管理最规范、最具职业化的俱乐部,为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尹肖感慨,“鲁能的管理模式,对中国乒乓球的职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优良的训练体系培养出大量的精兵强将,但仅此还不足以成就鲁能体育如今的辉煌成就。古有云,“兵不在众,以治为胜。”科学严谨的管理方式,独特先进的体育文化,也是打造冠军俱乐部的先决条件。“鲁能模式”,已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标杆。
徐兴君举例,2003年年底,一些俱乐部到鲁能足球队挖队员,一位被别的俱乐部相中的鲁能队员说:“在别处挣的钱也许比在鲁能挣的多,但我不想离开鲁能。”当年,鲁能队的成绩不理想,仅排在甲A的第12名,但面对其他球队高薪诱惑,鲁能队依然保持了军心稳定。 “鲁能管理的规范、严格让我敬佩,在这里能安心打球。如果可能,下个赛季我还会留在这里。”外援队员、韩国乒乓球名将朱世赫也曾同样表示。
鲁能模式,文化建设是核心
完善的梯队建设,科学的培养方式,严格的管理制度,“三严”、“三敢”的精神风貌,构成了独到的鲁能文化。伊万说,打造百年俱乐部,文化建设是核心。作为国内第一家提出“文化足球”概念的俱乐部,“鲁能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鲁能品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俱乐部文化的影响力,直接反映于球迷们的支持热度。回想起多年来鲁能球迷们的热情,徐兴君依然唏嘘感叹。他记得数年前鲁能足球队曾前往日本打一场亚冠小组赛客场比赛,未能取胜。回到济南,已是深夜11点多钟。当队员们走下飞机时,数百名球迷展开横幅,高喊支持鲁能的口号,依旧以迎接英雄回家的热情面对。那一刻,几名队员热泪盈眶的面容让徐兴君至今历历在目。
鲁能俱乐部良好的公众形象和颇具魅力的俱乐部文化,在让公众人气聚集同时,也为俱乐部的经营创造了极佳的商业环境。尤其在中国足球大环境影响、球市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鲁能俱乐部可谓“冬天里的一把火”。据了解,今年,鲁能足球、乒乓球两俱乐部的主场广告牌销售率为100%,销售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
记者曾在济南主场比赛时,看到每名前来观战的球迷手中的门票都是厚厚一叠,原来每一张门票后都附有多页的广告。这也成为鲁能足球俱乐部广告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球员们接到的代言合同也越来越多。由于球员肖像权归俱乐部所有,这样的代言活动也会为俱乐部带来收入。“俱乐部的经营回报,会继续推动球队的完善建设,这是可喜的良性循环。”徐兴君兴奋地表示。
“贵在坚持。”提起今年鲁能体育井喷式捧回的诸多奖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鲁能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同智这样总结:“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百折不挠,克服了太多困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结果。”他说,目前,山东省政府、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对鲁能体育赞赏有加,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还提出要在全国推广“鲁能模式”,“这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最大肯定。”
1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鲁能体育现象与中国职业体育发展模式高段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足协副主席林晓华表示,鲁能俱乐部实现先进企业管理制度与足球规律的有机结合,且坚持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国家电网企业精神融入到鲁能管理当中,用文化提升鲁能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足球的艰难时刻,鲁能足球为中国足坛注入了一股新风,难能可贵。”
鲁能足球队中超提前夺冠之后,记者在俱乐部训练场上见到了伊万。提起刚刚到手的中超冠军奖杯,他微微一笑,“赛季已经过去,我们还要向前看。”说罢,他指了指身后依旧在草皮上挥汗如雨的队员们,“他们太累了。不过短暂的休息假期过后,我们会提前集结,备战下个赛季的亚冠联赛,希望鲁能足球在国际赛场能有所突破。”
与此同时,距足球训练场地数公里外的鲁能乒乓球俱乐部,依旧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走进训练馆,耳边充斥着乒乓球敲击桌面的脆响和鞋底摩擦地板的滑音。尹肖说,虽然联赛包揽男女团体冠军奖杯,但全队仍不能放假。“我希望鲁能乒乓球队能在保持现有辉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话语间,他的目光停留在几名十三四岁的小队员身上,“他们是从鲁能乒乓球学校刚刚选拔进队的,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国手,也为鲁能打造出一支国际顶尖的乒乓球队伍。”
2010年的辉煌,将化为鲁能球衣上的第四颗星,将尘封于鲁能乒乓球展室的两座奖杯当中,而这些,仅仅是鲁能百年画卷当中的一页。正如鲁能人所言,“我们才刚上路呢”。
鲁能奇迹,还在继续。
标签:鲁能奇迹,鲁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