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风机事故频发,涉及国内主要风电设备制造商
国家能源局启动风电设备质量大调查
少为外界关注的风电设备质量问题,因为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风机事故,进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视线。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表示,“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全球瞩目,然而风电发展要速度,更要质量。为了中国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能源局决定近日组织力量对风电质量问题展开专题调查。”
设计上没问题 制造工艺和控制环节是主因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柴建云11月11日在接受《新能源导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东北、西北等地确实发生了多起由风机质量问题引起的倒塌事故,涉及华锐、东汽、联合动力、浙江运达等风电制造商。
史立山随后也证实,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风电质量事件,是国家能源局此次大调查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些事故的原因,柴建云表示,大都不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制造环节和控制系统方面。
“设计上肯定没问题,主要是在制造环节,对产品质量没有严格把关,另外在控制系统方面,由于现在的控制系统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且调试也都是由外国人在做,我们的工程人员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出现了一些事故。”
据有关人士透露,造成风电事故的原因,除了风机本身外,还有配套设备质量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据了解,今年初山西左云风电项目的风机倒塌,事故报告中记载:“风力发电机摔落在地,且全部摔碎,齿轮箱与轮毂主轴轴套连接处断裂,齿轮箱连轴器破碎,叶片从边缘破裂,大量填充物散落在地面上。”经调查,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一是塔筒所用法兰的低温冲击韧性远达不到国标的要求,二是现场施工单位对螺栓力矩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机组的塔筒连接螺栓大部分力矩不足,有些螺栓用手就可拧动。
对于频发的风电设备事故,柴建云认为,这是风电规模化发展期间的一个必经阶段,即使像维斯塔斯这样的风电设备巨头,在5年前也曾发生过风电设备事故,当时由该公司供货的一个2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由于设备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100台风机全部被召回,损失金额达6000万欧元。
“总的来看,现在发生的事故,还是处于一个正常和可控的范畴。”
发展过快致质量疏忽 未来将推质量认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分析风电事故背后的原因时说,主要是设备市场产能过剩,鱼龙混杂,一些制造商为争夺市场恶意竞争,大打“价格战”,由此造成风机及配套设备的质量难以保证。
国电联合动力公司总经理刘东远在接受《新能源导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可以用“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来形容,这种竞争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据了解,目前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了现在4600元~4800元/千瓦的水平,已有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有业内人士向媒体直言,利润压得这么低,就必须靠降低零部件采购价,以及批量生产实现薄利多销。价格越来越低,质量问题就无暇顾及了。
“近年来,有相当多的不具有生产资质和相当技术水平的厂家纷纷投资设厂,出现了大量上游配套厂商,主机厂家和风电场的业主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竞相压低价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风电设备配套供应商说:“利润微薄,势必会影响零部件的质量。”
而在柴建云看来,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国家在发展风电上太着急了,步子迈得太快了。
“正常发展风电,应该先从小规模做起,有个三、五年的运行实践,把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加以改进,再去大规模发展。现在政府部门一招标,动辄就是上百万千瓦的风电场,发电企业也大干快上,国内的风电设备商只有卯足劲来生产设备,要不然就会被国外企业占领市场,导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没有了。”
暴露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出现问题藏着掖着,从而酿成更多事故的发生。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为国家能源局启动此次风电质量大调查叫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此次调查,史立山强调,一定要坚决查清问题的根源,坚决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他表示相信,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朝阳产业,中国风电产业不仅要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也要成为发展最健康的产业;中国不仅要成为风电设备制造业大国,也一定会成为风电设备制造业强国。
此次调查最终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柴建云表示,调查将会为国家推出风电设备检测认证制度做铺垫。
“现在国家成立了好几家风电设备检测机构,为将来出台风电设备检测认证制度打基础。这次调研,实际上也算是对风电设备运营情况的一次摸底,为将来的检测认证提供依据。”柴建云告诉《新能源导刊》记者。
标签:能源局,风电设备质量,风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