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万家灯火情谊深 ---“十一五”宿松电力发展纪实

  2010-12-08

电力,在安徽宿松起始于1946年。至1978年,县内仅有两处自发电源点,分别是磷矿电厂,钓鱼台水电站,年发电量不足240万度,仅有2条10千伏线路,全长35公里,尚未与外地联网。电力仅供城关和电厂(站)周边部分地区用电,全县大部分地区是靠煤油灯和蜡烛作为照明。

1979年,宿松地区首座变电站——35千伏城关变电站建成,太湖(花凉亭)~宿松全长40公里的35千伏线路投运,完成与华东电网联网运行,结束了地方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使宿松电力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5年实现“村村通电”工程,1998年实现“户户通电”工程。根据国务院的《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进行农电体制改革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工作部署》,宿松于该年底,启动“两改一同价”工程,投入资金1.1亿余元。至2003年底,工程竣工,客户电价明显降低,全县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500余万元。被老百姓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6年6月,全县城乡各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群众以歌赞唱:电视清晰风扇凉,灯泡夜夜亮堂堂;冰箱空调用得起,农村城市一个样。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宿松县的全年供电量从2005年的1.71亿千瓦时猛增到2010年的3.72亿千瓦时,较05年增长2.01亿千瓦时,增长率高达117.5%。

“十一五”期间,宿松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深化服务内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尽心尽力为宿松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添砖加瓦。

坚强电网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宿松先后建成220千伏黎河变和110千伏孚玉变,实现了5条110千伏线路与主网联接;加大了变电站技改力度,先后实施了35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开关无油化改造、11座35千伏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管理,更换5台无载主变,新增有载主变容量31.5兆伏安,有载调压主变比率和10千伏及以上开关无油化率均达到100%;公司所属变电站全部具备“五遥”功能;试点应用智能巡检系统,部分变电站具备PDA智能巡检;全面实施了变电站双电源建设,新建5条35千伏线路,新增、改造35千伏间隔11个,11座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现宿松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拥有11座35千伏变电站,主变22台容量9.62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218.19千米;10千伏线路1849千米,配电变压器2181台,容量22.69万千伏安。

不断提升电网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典型设计”,按省公司下发的配电台区建设标准,开展标准化台区建设,实施台区绝缘化改造,新建及改造绝缘化台区179个。积极应用新设备,在35千伏变电站改造中应用SZ11-6300千伏安以上有载调压主变7台,变电站全部安装了微机闭锁装置,在配电台区推广应用可拆卸避雷器。拓展调度自动化高级应用,实现对各变电站无功和电压的自动控制。

启动亿元投资改造升级农村电网。2010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年,为抢抓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宿松供电公司提前筹划,全面改造升级宿松电网。日前,宿松供电公司已完成了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2010年-2015年)六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六年计划启动投资为2.7亿元,预计新建改造7座35千伏变电站;新建改造35千伏线路127千米;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831千米;新增及更换变压器758台;新增改造低压线路1886千米。六年改造升级完成后,能满足宿松县未来15-20年用电负荷发展的需要。

农网改造“照亮”农村新生活

2010年7月,随着安徽宿松县农网完善工程的全面完工,打通了农村用电瓶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质电、放心电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家电下乡政策撬动农村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宿松供电公司在1998--2003年第一、二期农网改造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始启动了农网完善工程建设。2008年完成资金1749万元,工程项目82个。完成建设35千伏破凉开关站一座,新建10千伏线路28.44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7.53千米,新建更换配电变压器101台,容量6080千伏安,新建低压线路68.4千米,改造低压线路56.44千米.

2009年农网完善工程共完成资金2930万元,工程项目75个。新建35千伏线路48.85千米,新建10千伏线路28.96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1.7千米,新建更换配电变压器65台,容量5910千伏安,改造配电台区15座,新建低压线路104.19千米,改造低压线路40.02千米。

“十一五”期间,宿松供电公司紧紧围绕 “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目标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精心施工,加快新农村能源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服务格局。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电网发展缓慢、供电能力不足和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全县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供用电和谐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2006年至2010年共建设电气化乡镇4个,电气化村46个,共完成电气化建设投资1065.97万元,改造农村用电户32599户。

创新服务方法 提升服务水平

为做好优质服务,宿松公司完善优质服务常态工作机制,加强计划检修管理,优化供电抢修资源配置,建立公司旬工程调度例会和停送电管理机制,实行停送电审批、故障报告、信息发布和停电联签制。

组建供电服务调度中心,将95598系统功能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调度信息系统进行整合,调度全部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供电服务信息平台,24小时受理业务,实现了工单乡站传递,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获得省公司优质服务“三星级”县公司。

各供电所成立家电下乡“1211”义务服务队,即:第一时间受理家电下乡报装工作,由2名供电所业务骨干组成义务服务队;一天内完成增容安装工作,每月开展1次义务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各种捐资助学,帮贫扶困等各项社会公益行动。

建立优质服务与行风建设监督机制。建立了公司行风监督员网络,外聘行风监督员38名,自觉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积极开展客户走访调查,定期上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意见,及时办结人大、政协提案,切实改进服务。

2010年,宿松公司总经理朱旺友和副总经理张高保获得国家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公司党委书记方长松获安庆市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公司先后获得了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庆市“文明单位标兵”、“安庆市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安庆供电公司“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省公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标签:十一五,电力发展,宿松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