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截至2010年)

  2011-03-23

2006年3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推出了以“三新”(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服务“三农”的农电发展战略,并确定“十一五”期间农电发展要达到三项主要目标:一是到“十一五”期末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基本实现户户通电;二是启动电气化县、电气化乡镇、电气化村建设;三是不断提高客户端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农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3%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的目标。

在推出“三新”战略后不久,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多年来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确立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总体布局、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电力保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的主要举措

谋划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建设目标

农村电气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农网,统一品牌服务,惠及家家户户”的农电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发挥公司和大电网的整体优势,统筹城乡电网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努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环保、优质方便的供电服务。

在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工程中,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政企合作、共同推进,科学规划、示范先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科学编制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纲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完成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示范工程,确保公司供电区域有20%的县和15%的乡镇、村达到新农村电气化标准;到2020年将有70%的县和60%的乡镇、村达到新农村电气化标准,基本建成“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农村电气化发展新格局。

建立“政企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工程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各单位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汇报,共同建立“政企协作、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在县(市)层面从政府到供电企业普遍建立完善了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了“政府发动、乡村互动、百姓主动、电力推动”的工作格局,营造了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上下齐心推进电气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立评价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为正确把握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方向,科学分析和评估工作成效,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国家电网公司及时制定了新农村电气化“评价标准”及配套管理办法。“评价标准”把扩大农户通电范围和提高农民生活用电水平作为评价电气化建设是否达标的前提条件,从“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等方面来衡量工程建设效果。

突出建设重点,千方百计加大电网投入

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共计投入农网资金达到2370多亿元,着力加强县域主网架建设,突出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电网“卡脖子”、供电质量低、安全性差、电能损耗大等问题。下属各单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建设“生态村”、“文明村”、“示范村”等工作,合理选择电气化乡、村建设类型,完善中低压供电网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进设施农业项目,开展现代农业电气化工程和“机井通电”试点工程。工程中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引用“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和“典型设计”,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有效提高了电网装备水平和安全经济水平。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树立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典型。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302个(其中A类县83个,B类县140个,C类县79个)、电气化乡镇3706个(其中A类乡镇1024个,B类乡镇1474个,C类乡镇1208个)、电气化村64933个(其中A类村21205个,B类村23816个,C类村19912个),分别占县、乡、村的18.9%、14.2%和12.8%。这些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今后深入推进电气化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电气化建设促进了农网改造技术升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得到明确加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新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乡、村、户通电率达到99.7%、99.8%和99.9%,农网供电可靠率从2005年的99.38%提高到99.54%,综合电压合格率从95.8%提高到97.05%。其中电气化县的供电可靠率达到99.76%,电压合格率达到98.1%;电气化村的供电可靠率达到99.73%,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7.7%。

农网安全经济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优化电网结构,加强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提升降损手段,农村电网线损不断下降,农网生产事故和人身事故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农网电能损耗从过去的17%以上普遍下降到12%以下,其中电气化县的低压线损降到7.5%以下,电气化村平均低压线损降到8.0%。

农村电力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助推了“家电下乡”和发展设施农业等政策落实,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从2006年至2009年年底县及县以下用电量年均增长12%,农村用电量年均增长超过10%。其中电气化村平均年用电量由63.2万千瓦时提高到75.7万千瓦时,比改造前增加16.5%;县供电企业的平均年售电量由改造前的19.3亿千瓦时提高到22.6亿千瓦时,增加17.1%。电气化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电炊具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长18.9%、32.4%、28.3%、19.4%、64.5%、42.2%。

服务“三农”效应显现。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为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服务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农村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加工、小作坊、高效农业、养殖业、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各类用电得到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电力消费和经济发展,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山东省即墨市政府反映:高标准的电气化建设,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了城镇化进程。2009年全市农村新增个体工商户达2400余家,电气化村累计新引进内、外资项目26个,新增就业岗位12000多个,年增加产值约4.6亿元;电气化建设,利用电能取代传统燃料,“以电代柴”、“以电代煤”的农户越来越多,改变了传统农村单一的能源结构,推动了农村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关键之年。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计划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7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9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9000个。计划“十二五”期末供电区内50%的县、40%的乡镇和40%的村达到新农村电气化标准。

相信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国家电网公司将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新电力为百姓铺就致富路 安徽电力庐江供电公司 凡利达农村当好先行官,作出新贡献。

标签:国家电网,农村电气化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