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湖南等多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同样处于中东部地区的山东省,电力供需却保持基本平衡。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山东现阶段电力供需平衡得益于宁东—山东直流线路的及时投运。
宁东—山东直流工程经济效益显著
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发展跨区输电的正确性。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起自宁夏银川东换流站,止于山东青岛换流站,途经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省(区),全长1333千米,额定输送容量400万千瓦,每年输送电量可达240亿千瓦时。宁东—山东直流工程的成功投运极大缓解了山东供电紧张。对受端山东省,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每年为山东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5万吨,烟尘排放2。9万吨。对送端宁夏地区,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提高了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山东省是我国原煤年产量过亿的七大省(区)之一,但煤炭消费的日益增长使得煤炭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自2004年起,山东原煤产量连续7年基本稳定,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却达到14。8%,2010年全省原煤消费量为3。6亿吨,而原煤产量只有约1。5亿吨,煤炭消费对省外的依存度超过58%。2008年,由于电煤调入供应不足、煤电价格倒挂等原因,山东出现电荒,最大供电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接近全省需求的三分之一。仅靠煤电分省“就地平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成为保障山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途径。随着河北黄骅和辛安至山东500千伏输电通道建成,特别是宁东—山东直流的投运,目前山东省接受区外来电达到750万千瓦,相当于年运输原煤1785万吨,极大缓解了山东电煤及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2011年1月,在宁东—山东直流极Ⅱ系统还未投运前,山东电力供需比较紧张,最大移峰负荷达到340万千瓦。随着极Ⅱ系统于2011年3月1日投运,宁东—山东直流输电工程向山东输电的能力提高到400万千瓦,达到山东电网正常负荷的十分之一,有效避免了今年4月的全国区域性缺电在山东上演。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宁夏送山东电量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284元,宁东换流站结算价格为每千瓦时0。312元,输电价格为每千瓦时0。06元,山东落地电价为每千瓦时0。3954元。送端地区宁夏火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0。2683元。今年4月份,为缓解山东发电企业因煤价大幅持续上涨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国家发展改革委上调山东火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02元,受端地区山东省目前火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0。4174元。宁东—山东直流线路在宁东的上网电价比当地上网电价高,在山东的落地电价比当地上网电价低,可实现国家、地方政府、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多赢。宁夏煤炭价格便宜、外运条件困难,未来外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适宜建设煤电一体化的大型煤电基地,通过跨区输电实现“煤从空中走”。此外,电煤价格、电价水平可维持相对稳定,保障发电企业的赢利能力,并可有效抑制受端地区电力供应成本的上涨。
“十二五”时期,为从根本上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迫切需要继续大力实施跨区域输电战略,应加快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基地向山东输电的交直流输电通道工程建设。到2015年,接受省外来电206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接受省外来电3860万千瓦以上,外受电比例在25%以上。同时,跨区输电有利于降低山东燃煤机组比重、促进发电能源多元化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由于大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20年山东省燃煤机组比重可由目前的94%下降至62。5%,省外来电和新能源发电比例达到37。5%。
加快发展跨区输电是解决区域性缺电的治本之策
造成此次中东部地区缺电的原因,表面上反映为缺电地区电煤供应不足等原因;深层次看,是长期以来分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目前,我国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三西”地区输煤与输电的比例为20:1。输电比重明显偏低,带来运力紧张、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全国煤电运紧张矛盾反复出现,电煤价格不断攀升,缺煤停机频繁发生。跨区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华北、华东、华中电网电力缺口达到3000万千瓦,而东北、西北电网电力富余2700万千瓦,但受限于没有充足的跨区输电能力,东北、西北电网富余电力供应能力难以支援“三华”电网,造成东北和西北大量装机空闲与东部电力供需紧张并存。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能源和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3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0亿千瓦左右。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应把确保电力安全供应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解决区域性缺电应当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重大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能源和电力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和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对应解决区域性缺电问题,具体说来即: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充分挖掘现有能源和电力供应系统的供应潜力,优化配置新增能源资源的供应能力。通过能源利用方式转变,抑制不合理电力消费;通过现有系统的潜力挖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电局面;通过加快跨区输电等方式,优化能源和电力结构和布局,可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电网电力供需不平衡问题。
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利用能源资源约束增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措施的落实力度,压缩不合理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有序用电管理办法》,编制有序用电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低效率用电需求,加大科学用电宣传力度。
充分挖掘现有能源和电力供应系统的供应潜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现有能源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加强铁路重载技术的推广应用。发电企业要加强维护运行,减少非计划停运,努力稳发满发。电网企业要加大薄弱环节的改造力度,努力消除卡脖子现象;合理组织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充分利用地区间的电源结构、用电峰谷时段差异,实现余缺互济。
加快构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未来我国新增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以煤电为主的结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新增一次能源主要布局在西部和北部能源资源富集区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综合能源基地。全面优化电源布局和结构,发展跨区输电势在必行。必须进一步优化煤电布局,加快在西部、北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通过跨区输电至中东部负荷中心,转变我国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未来我国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西南地区流域,必须进一步加快水电基地跨区外送通道建设,实现水电大范围跨区域消纳;“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北部)风电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同样依赖于远距离、跨区域、大容量的输电通道。同时,需要加强能源受入地区的主网架建设,实现“三华”(华北、华中、华东)1000千伏互联互通,区域电网之间调剂电力余缺的能力将大幅提升。未来在保持电力供应新增总量充足的基础上,可为应对区域性严重缺电局面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标签:跨区输电,区域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