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迎着光明的方向

  2011-07-01

——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电力工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电力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解放之初,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到如今,我国电网规模、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中国电力工业已走在世界前列。

这一卓越成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的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党领导下的一代代电力人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这一卓越成就,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亲切关怀 为电力事业开辟光明前景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担当着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回望党的90年发展历程,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给予极大关心与支持。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对电力工业怀有深厚感情。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由张家口电业工人组成的“赴延安安装电灯工作队”时,鼓励大家要为新中国建电厂、架线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电力工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50年9月,毛泽东致信鼓励石家庄电业局和天津电业局第三发电厂职工,希望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1952年9月,毛泽东又给辽宁阜新电厂工程队发嘉勉电。1956年6月,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满怀豪情地描绘出“高峡出平湖”的伟大蓝图。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电力是先行官。1970年,他还专门对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作出批示。周恩来对电力工业也倾注了满腔关爱。1954年,国务院长江三峡委员会成立,他亲自兼任委员会主任一职。1958年2月,他亲自主持召开“积极准备兴建三峡枢纽”会议。1958年2月26日,他踏勘了南津关、三斗坪两处坝址,察看了坝址地形地质情况。1960年,新安江水电站首台机组即将发电时,周恩来考察电站,挥笔题写“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刘少奇、朱德等很多领导同志都先后考察电力事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1999年,全国第一条海底电缆——辽宁省长山列岛海底电缆施工现场。王世平 摄(英大图片)

浙江湖州电力局员工行走在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线路湖州段上,对输电线路进行预检。  王佳 摄(英大图片)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电力工业关怀有加。1975年,邓小平复出,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在他的支持下,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和《关于批准“跨省电网管理办法”的通知》,这对指导和促进电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倡导下,1979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首次明确提出开发水力发电,不单纯是个电力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要像开发煤炭和石油一样来建设水电站。1982年,邓小平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可以说,在三峡上马、核电引进、集资办电等诸多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都指出了正确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水电发电量连年增加,并在90年代创出装机容量、投产规模、在建规模三个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此后,李先念、彭真、邓颖超等同志先后考察电力企业。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十分关心。这一点,在兴建三峡工程的科学、民主决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之后他又多次来到三峡考察。1994年12月14日,李鹏同志亲临三峡工地,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朱镕基同志对三峡移民工作、三峡工程质量也多次提出具体要求。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指导电力工业更好发展,1995年1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同日,江泽民签署第60号主席令,公布了《电力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电力事业的关怀,还体现在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电力事业的支持上。20世纪的最后10年,“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两改一同价”等工作的启动,有效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1990年7月25日,江泽民考察西藏时,欣然题词:“建设羊湖电站,造福西藏人民”。2000年11月8日,我国首批“西电东送”工程开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朱镕基作了相关指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关心电力事业。2003年,美加“8·14”大停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对电力安全生产十分关注,他指出“我们应该吸取美加停电事故的教训,认真研究我国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完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电力生产和输配的安全”。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矛盾突出,2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拉闸限电情况。7月26日,胡锦涛来到华东电网有限公司考察,他指出“一方面克服困难,挖掘潜力,科学调度,确保安全,尽最大努力保证电力供应;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用电,有序供电,优先保证居民用电和重要用户的用电,确保电网安全运行”。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灾,增加煤炭产量、保证电煤供应,是确保受灾地区电力正常供应、夺取抗灾救灾斗争胜利的关键。当年1月31日,胡锦涛先后来到山西大同和河北秦皇岛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情况,并深入到400多米的井下采掘区了解煤炭生产情况。2010年2月14日,胡锦涛来到福建厦门电业局电力调度中心,亲切看望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近年来,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以多种形式对电力工业给予了热切关注。

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一次次的殷切关怀,如春风化雨,为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科学决策 引领电力工业发展

旧中国的电业史,是一部被列强掠夺、饱受战争创伤的辛酸史。新中国的电业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创业史。回望90年,中国电力工业伴随着中国发展的起落,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历史不会忘记,解放前,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中心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地区,在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地区,电业工人在党组织领导下,坚决勇敢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斗争。1948年后,新中国建立前夕,电业工人为迎接解放,继续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护厂斗争,在烽火岁月里写下了光荣的斗争史迹。

然而,凋敝的国力、连年的战火、动荡的时局,注定了电力工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始于这样的环境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燃料工业部,由陈郁任部长,积极出台关于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推动电力工业蓬勃发展、走向新生。

1950年2月19日,第一次全国电力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案,提出1950年的基本方针与任务:保证安全发供电,并有准备地建设二三年内工业生产所需的电源工程。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5年内,开始进行西南、西北和三门峡周围地区以钢铁工业、水电站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的建设……”1960年,全国电力工作会议正式确定电力建设的方针为“水火并举,因地制宜”。“二五”时期后两年,电力工业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已投产项目的配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革”期间,电力工业发展受到影响。1970年前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长时期的缺电。1975年,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党的十二大决议,把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工业作为4个战略重点之一。

1978年,中国电力工业进入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从机制上、体制上为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电力工业重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1979年和1980年,电力工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调整内部比例关系,整顿生产秩序,提高供电质量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效。1985年,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此后,为解决严重的电力供求矛盾,国家对办电体制进行改革:1985年5月,国家及时出台了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政策,打破一家办电的传统,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此间,利用外资办电开始起步。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入外方建设队伍,成为电力工业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的开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办电方针。从1988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征收电力建设基金,集资办电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积极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同步发展电网”的能源发展战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确保了电力工业蓬勃发展。进入“八五”以后,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电力工业适时推进建设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集资办电政策,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组建。1998年,国务院下发146号文,使电力工业内部体制进一步理顺。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2002年12月29日,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举行成立大会,国家电网公司等11家企业成立。之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挂牌。这些改革,意味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已经进入深层次的改革时期。

中国电力工业第三个阶段始于本世纪初,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直接效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由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势必要求电力工业谋求可持续发展。

200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该纲要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电力工业要坚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带动装备工业技术进步,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之后,我国“十一五”电力规划圆满完成,世界范围内能源发展进一步呈现开发规模化、结构多元化、消费电气化、技术智能化的重要特征。

2011年年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这其中,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全面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对于转变能源和电力发展方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历史证明,和平环境下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是电力工业成长壮大的根本。一次次对时代要求的把握,一次次对人民意愿的尊重,使党和国家从战略层面确定的电力工业发展路线结出硕果。这种艰苦卓绝的探索,汇入中华崛起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由弱到强 电力工业走在世界前列

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其发展壮大归根结底体现在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基础和必备物质条件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经济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扬起前行的风帆,引导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实现了三大变化。

第一个大变化是电力工业发展水平的大跨越。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中国电力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1987年12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跨过1亿千瓦大关;1995年3月,2亿;2000年4月,3亿;2004年5月,4亿……从新中国成立到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跨过1亿千瓦,我们花费了38年;从1亿千瓦到2亿千瓦,用了7年多;从2亿千瓦越过3亿千瓦,5年;而跨越4亿千瓦大关,用了不过4年时间。

“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装机连续跨越6亿、7亿、8亿、9亿千瓦大关,年均增长13.22%。在此期间,电源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火电装机容量增速逐年下降,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96.68%,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从2005年的24.23%提高到2010年的26.53%。

随着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开发,电网输送能力亟待提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自主建设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相继投运,开辟了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新局面,中国也进入了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时代。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公用变设备容量分别为44.27万千米和19.74亿千伏安,电压等级逐步攀升。中国的供电网络,就是这样覆盖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这点在电力工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特高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具备了全套特高压设备制造能力,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在智能电网理论研究和试验体系,以及清洁能源接入、调度智能化、智能变电站、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家居等领域,我国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发电装备领域,超超临界机组广泛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探究根本,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说:“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电力工业的投入,‘一五’时期构建新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24项是电力项目,近几年电力投资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个大变化是用电人口比例显著增多。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村的年用电量仅为2000万千瓦时,平均每个农民年用电量仅为0.05千瓦时。让中国人民用上电,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使命,也是中国电力行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此,党带领中国电力人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978年,我国农村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电率分别为86.63%和61.65%。从1998年开始,国家先后投资3700亿元改造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经过几年努力,电网特别是低压电网“卡脖子”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从2006年起,国家电网公司确立“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等。2010年9月20日,西藏“户户通电”工程竣工,公司累计为134.1万户无电户、508.9万无电人口解决了用电问题,公司供区全部实现户户通电。从2006年到2010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完成农网建设投资约2800亿元。

从一条仅能为附近乡村农田提供排灌和碾米加工用电的6千伏电力线路,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农村电网;从简单、落后的农村电力设施到建设坚强智能的新型农网……中国农村电力事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前行。加快农电发展这一利国富民的伟大事业,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

联合国国际能源机构2010年9月21日发表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约有14亿人口缺乏电力照明供应,至今仍生活在黑暗的夜晚环境中,这一群体占全球人口的20%以上。报告同时特别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亮点”。因为这一年,中国城市和农村通电率已分别达100%和98%,比全世界发展中国家65.5%的平均电气化率高出几十个百分点,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第三个大变化是用电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电,看不见、摸不着。而为我们送来光明、守护光明的电力服务却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如今,计划经济时期的“用户求我”转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户至尊”,曾经一度被批评为“电老虎”的电力企业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电黄牛”。

1983年11月10日,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党组发出《致全国电力用户的公开信》:电力工业是服务行业,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务的。“人民电业为人民”一直是我们的宗旨。这封公开信,成了电力行业行风建设、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发端。

多年来,中国电力工业陆续开展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两改一同价”“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示范窗口”“供电监管检查”“电力用户供电服务满意度评价试点”等活动,提高供电企业优质服务水平。95598服务热线的开通,更让人感受到供电员工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为了客户的服务理念。

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生命线。2005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向社会发布了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力求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目前,公司系统客户供电方案答复时间平均减少3天;业扩工程接电时间平均减少5天;电费差错率下降了50%以上;城市、农村、边远地区电力故障抢修到达现场平均时间分别比承诺时间缩短5分钟、10分钟、34分钟;供电服务承诺兑现率达到了99.99%。

90年的光阴故事,成就之伟大,变化之深刻,经验之丰富,值得历史铭记。励精图治的90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更是她所代表的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文明富强的奋斗历程。电力工业这一先进生产力的种子,循着党的光辉,沿着光明的路径,已在伟大的祖国深植根基,枝繁叶茂。

标签:建党,电力工业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