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从零迈向现代——西藏和平解放60年电力发展日新月异

作者:党亚利  2011-07-21

从零发电能力,到百万千瓦规模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60年的电力发展,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标志。

西藏电力工业始于20世纪初叶。在封建农奴制社会里,唯一的夺底发电站在运行了几年后停运,西藏电力工业未能得到发展。1951年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个千瓦的发电装机,全区发电能力为零。1956年先后建成日喀则火力发电厂和拉萨夺底电站,揭开了西藏电力事业的新篇章。到目前为止,西藏电力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西藏电力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阶段。

装机容量、发电量、用电人口大幅增长,人均用电水平大幅提升。到2010年12月31日,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全区用电人口达到241万人,占总人口的82.25%,其中主电网供电人口占用电人口的61.75%。全区所有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电。

青藏联网工程即将投运。2010年7月,青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输变电工程,东起西宁,西至拉萨,线路全长1774千米,包括西宁—日月山—乌兰—格尔木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青海格尔木—西藏拉萨±4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和拉萨220千伏环网工程,总投资162.86亿元。目前建设已近尾声,即将投运。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实现西藏电网与全国电网联网运行,推动西藏各级电网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实现西藏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届时西藏电网将实现与全国联网,结束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

电网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大二小”的电网格局。1959年,全区仅有拉萨、日喀则地区形成电网最初框架。60年来,通过电源、电网建设和实施一、二、三期农网建设与改造以及“户户通电”工程,1997年实现了拉萨电网与山南联网,2000年实现了与日喀则联网,2005年实现了与那曲联网,2009实现了拉萨与林芝联网,目前形成了藏中电网(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昌都电网、阿里电网“一大二小”的电网格局,西藏电网电压等级提升到220千伏。截至2010年底,西藏主电网覆盖范围达到32个县、275个乡、2347个村,共30多万户148万人,乡、村、户、人通电率分别提高到92%,91%,92%,92%,通过电网最大范围延伸,加之小水电、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了100%“户户通电”。到2010年底,全区地市以上电网共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1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338.05千米;110千伏变电站26座,变电容量111.5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2529.44千米;35千伏变电站105座,变电容量41.2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3745.20千米。

技术进步取得成效,装备水平不断提高。60年来,西藏电力工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初具规模的发展历程,电源、电网建设逐步向“大容量、大电网”迈进。电力技术进步以基本建设、技术改造为依托,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装备水平、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80年代至90年代,西藏新能源利用成为西藏对外开放的窗口,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了“大机小网”运行方式、高海拔地区电器外绝缘配合、水工建筑冻融破坏和冰害的防治以及高海拔地区电网防雷技术研究,其成果已在电力建设和生产中应用。率先开展了电力项目的环境评价、环境监理和水保评价。做好西藏电力建设的环保水保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电力项目,保护了电力项目建设区生态环境,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科学发展。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在羊八井建成了西藏高海拔试验基地,为建设青藏联网工程、藏电外送工程和高海拔电网运行等多专业的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撑。西藏电力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电力支撑。落实“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电力客户”的电力服务宗旨,主动向全区各界公布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在各地区逐步推行95598客户服务系统,基本建立健全了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实施一、二、三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及“户户通电”,特别是西藏主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以来,截至2010年底共投资22.425亿元,解决和改善了10.83万户约49万人的用电问题,帮助几十万农牧民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靠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使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全区已有近241万人用上了电,占全区总人口的82.25%。同时,为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拉萨传递等自治区大型活动和会议提供安全可靠电力保障,做好自治区定点扶贫工作。

电力管理体制取得重大突破,电力工业体系逐步建成。2007年7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股的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成立,西藏电力企业建立了与中央企业的资本纽带关系。2010年4月,原西藏自治区电力工业局及所属西藏水电勘测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所机构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标志着西藏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电力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管理体制新格局。目前,西藏电力工业已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电力工业体系,为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电力保障。

电力发展思路逐步清晰。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西藏能源电力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07年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对西藏电力发展的责任,实现西藏电力科学发展,推进“两个转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电力企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这就是要紧紧围绕满足区内需求和推进藏电外送这个主要任务,通过开发藏中地区水电资源和建设青藏联网工程,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设坚强电网,满足区内电力需求;通过促进和实施藏东南“三江”开发、推进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促进西藏水电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电力工业各级主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公司在职员工人数3718人,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1953人,占员工总数的52.53%,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管理和技术岗位,民族复合型干部队伍茁壮成长。

电力援藏成效显著。几十年来,从原来的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到现在的电力企业、行业,始终把西藏电力事业作为全国电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西藏电力援藏工作从未间断过。国家电力主管部门部级领导经常深入西藏实地调研西藏电力发展与援藏工作情况,加大了对西藏电力在人才、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援助力度,共派出各类技术援藏人员500多人次,“八五”以来,投入电力援藏技改资金累计2.527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安全、信息帮扶专家组进藏开展帮扶工作,并投入10亿元帮扶资金,解决西藏电力系统设备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供电能力“卡脖子”、可靠性低等问题,提高了设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促进了西藏电力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西藏电力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西藏,和平解放,电力发展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