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西藏电力发展60年]光明照耀新西藏

  2011-07-25

书上说,这片土地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可以真切感受到上苍最原始的气息。镜头中记录,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仍吸引成千上万的藏民徒步朝拜。到了拉萨,才会亲见夜色中布达拉宫脚下灯火通明的街头,才会听见悠远的藏歌与流行音乐共同回荡在店铺四周;到了阿里,才会知道云雾缭绕的山脚下,竟也树立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总之,那是一种穿越的感觉,让人难以捉摸,自己究竟漫步天堂还是流连凡间,究竟梦回古都还是置身未来。这就是今天的西藏,一个只有亲近才能领略的西藏,一个时间与空间融汇交织的西藏,一个充满光明的西藏。

傍晚,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灯火通明。车鸣 摄

从酥油灯到现代文明的穿越

对于西藏土生土长的老藏民来说,“穿越”的感觉同样强烈。

7月20日下午,拉萨市达孜县桑珠林村,61岁的村民普多与记者交谈时,仍习惯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那盏酥油灯。他说,虽然很怀念点燃酥油灯散发出淡淡的奶香,但如今,除了念经和祭祀,酥油灯已经很少被家人摆上桌台。普多说,电灯出现之前,他无法想象没有酥油灯的日子会是怎样。

普多幼年时期,西藏刚刚和平解放,全区尚无发电装机,发电能力为零。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西藏电力虽然得到初步发展,一批小水电纷纷建起,但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1978年,全区用电量为1.34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普多第一次听闻“电灯”,已是改革开放之后,那时他已步入而立之年。

改革开放初期,西藏电力刚刚迎来春风,随着国家加大对西藏电力建设的投资,县乡农村小水电迅速发展,拉萨、日喀则等区域性电网初具规模。普多和他的老乡们开始听说,城里的人家房子“亮堂堂的”。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能源建设以水电为主,根本改变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状况,消灭无电县。此后,随着国家加大援藏力度,西藏电力迎来发展黄金时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在西藏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全区32个县、市(区)通电乡(镇)达272个、行政村达2349个,受益人口为76.26万人。偏远山区的农牧民也惊喜地看到,电线从天际延伸而来,将每一个山沟点亮。

如今,西藏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全区用电人口达到241万人,占总人口的82.25%。随着电力供给充盈,一批批大型企业相继在高原扎根。老牧区的生产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距普多家1千米远处,已经建起了一座工业园区。园区内,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和药品、民族手工艺品等30多家企业落户。普多说:“我的女儿,就在工业园区内的一家企业上班。”

从牛粪浓烟到纯净阳光的穿越

藏北当雄地区70多岁的老牧民西拉说,藏民们崇敬高原的阳光,因为这里的阳光是世界上最纯净的光芒。如今,这份纯净伴着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藏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西拉说,70岁之前,每到冬天,他和家人只能烧牛粪取暖。他的祖祖辈辈亦是如此。几年前,在国家的援助和扶持下,当地政府开展了“光明工程”,免费为所有牧民家庭安装太阳能设备。西拉和附近数百户村民家中都立起了太阳能板,从此告别烧牛粪的浓烟。

如今的阿里狮泉河镇,几乎所有的楼房都是坐北朝南,周边没有取暖的锅炉房、炉子、烟囱等设备。当地人讲,这里的房子大都采用了太阳能采暖技术。

1965年,阿里地区将行署驻地搬迁到狮泉河镇。那个年代,无煤无电,当地群众不得已大片砍伐,劈柴生火。经过20多年无度砍伐,周边茂密的红柳林被肆虐的风沙所取代。

为了构筑世界屋脊生态安全屏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藏人开始探索发展清洁能源,坚持发展水电、光伏、地热等,不发展火电、造纸、燃煤、钢铁等高污染行业。

如今,仅在阿里地区就已建成41座太阳能光伏电站。源源不断的太阳能发电,将牛羊粪留在草原上,草原又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生机。

放眼西藏,高网型光伏发电累计安装量已达到9兆瓦,约占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13%。另外,水电站、地热电站也在高原成批建立。清洁能源的推广,让雪域高原的蓝天碧水依旧保持着原生的纯洁。

从农奴到主人翁的穿越

7月19日上午,拉萨市达孜县的藏族老党员多吉在家中观看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时,不住地抹眼泪。他说,自己想起了小时候作农奴食不果腹的日子,忍不住感慨。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雪域高原。

多吉一家六口,在2007年政府实施的“安居工程”中搬进200多平方米的二层新楼房。在用电得到保障后,又赶上了“家电下乡”政策,他一口气添置了2万元的家电。如今,家人每人一部手机,座机已经被淘汰了。他的儿子前几年买了一辆车,在外跑运输生意,每年能赚七八万元。后来,多吉家又开起了小型纺织厂,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多吉家庭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整个西藏经济发展的缩影。正如多吉所言,在旧西藏,广大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195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如今,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居新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多吉说,他每天都会认真收看新闻联播,非常关注西藏发生的大事。5年前,青藏铁路通车,从拉萨到那曲只需要4个小时,这让他兴奋了好几天。

如今,他正期盼着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开通的一天。“我知道,青藏电力一联网,就将结束西藏长期缺电的历史,西藏的经济发展还会提速。我的纺织厂运转将更有保障。接下来,我要考虑扩大厂子的规模了。”未来的西藏,将带给老人更多惊喜。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光明,新西藏,西藏电力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