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纪实】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寻找支点

作者:苏伟  2011-08-01

提到电力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后,电力员工抢修复电的身影;不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电力员工守土担责保障电力供应的辛劳。他们想不到行业的生态环境之困,无视目前电力行业平均利润偏低的事实。

电力行业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过程中,为国民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力员工无时无刻不在为保电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

然而,为什么行业的贡献与社会尊重度如此脱节?是电力行业发展步子太快了,导致“灵魂”跟不上,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如何修复行业贡献与社会尊重的脱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出台的《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公约》回答了上述问题。

坚强动力支撑中国崛起 行业生态环境难言乐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电力行业所作的贡献归纳为:坚强动力支撑中国崛起。

60余载风雨历程,努力摆脱电力“瓶颈”制约,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动力保障,一直是电力行业的基本使命。

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能源消耗只翻一番,党中央提出的“一番保两番”目标提前5年实现。

1997年,当时的电力工业部宣布,电力供应形势好转,取消电力紧张时期实行的一些限电措施。这标志着电力工业初步突破“瓶颈”,有力支撑了翻两番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电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电力工业为保障第二个翻两番开始新的长征。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电力人勇敢回应,用频频创造世界纪录的建设速度,3年解决缺电问题。

1980年~2000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开了电力高速增长的空间,成就了电力发展最快的又一个时期。我国发电装机1987年历史性地突破1亿千瓦,1995年、2000年分别达到2亿千瓦和3亿千瓦。这20年间,GDP年均增长9。7%,用电量年均增长7。9%。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自2005年起,我国装机每年跨越1亿千瓦平台,陆续实现了5亿、6亿、7亿、8亿、9亿千瓦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电力供应从量到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消费升级。

作为服务性行业,电力行业不断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电能,用优质服务回报社会。近几年,电力行业开展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两改一同价”、“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等活动。为提高服务质量,供电企业设立了“95598”全国统一供电服务电话,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了供电服务进社区、进超市、进单位等“上门服务”。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这个行业的贡献如此巨大,尽管这个行业的员工作出了巨大牺牲,但行业的生态环境却让人乐观不起来!尽管电力行业早已由“电老虎”变成“电保姆”,尽管一些省、市电力公司在地方行风评比中一次又一次名列前茅,但由于部分公众对电力行业存在误解,加上少数媒体炒作电力高薪,使得电力行业的社会形象与行业所作的贡献不成正比。

缔造心灵契约提升行业价值理念

尽管心存委屈,但电力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仍不遗余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已普遍为电力员工信奉。

以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为例。目前,我国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电力行业稳步开展了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2.5万千瓦,超额53.6%完成关停任务。

在平凡的岗位上,电力员工默默奉献的身影也不鲜见。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巡线工吕清森,从1979年开始,就带上望远镜开始巡线工作。他穿行在长白山余脉的茫茫林海间,巡视吉林地区条件最艰苦的66千伏输电线路 “红白线”,每月翻山越岭至少200千米,31年共发现输电线路缺陷数千处,为国家和企业避免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总结的“吕清森采光巡线法”被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广泛推广运用。

江苏安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许杏桃,主持开发成功“地区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在全国19个省份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后,仅2008年就节约电量17.3亿千瓦时,许杏桃将这个项目与另一项研究合并为“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凭借该项成果走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

为了我国的电力事业,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海省火电工程公司送变电分公司送电工程处高空作业技工杜金玉,在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主动请缨奔赴抗灾一线,克服海拔4000多米高原缺氧、寒冷等恶劣气候条件,奋勇抢修输电线路,使结古镇35千伏中心变电站通往玉树机场的专用线路以及安置群众的玉树赛马场及早恢复通电。杜金玉连续5天奋战在抢险第一线,登塔作业,终因劳累过度,于2010年4月21日凌晨4时因公殉职,年仅42岁。2010年7月27日13时50分,在位于信江支流旁的江西余干县玉亭镇程家洲,江西赣东北供电公司输电线路分公司线路检修班5名抗洪抢险队员,在抢修供电线路途中为营救落水同事奋不顾身跳入洪水,用尽最后力气将同事推上岸,余文庆、邹吉波、甘泉、朱新周4人因体力不支,被汹涌的洪水吞没,英勇牺牲,最年轻的年仅23岁。

电力行业及企业一直在主动承担着社会责任,电力员工一直在默默奉献,如何将电力行业已有的先进理念提炼升华,使这个行业赢得广泛的社会尊重?电力企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企业行为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员工又该如何确立自己的道德底线,让电力专业精神深入人心?这是中电联作为电力行业协会一直在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这个问题总算有了答案。

根据中电联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自2010年5月起,中电联启动了电力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全行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历经调研、征集、研讨、起草、提炼等环节,最终形成了“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其成果表现形式为《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公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与企业文化部副主任徐耀强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出台这部《公约》,一年来,中电联先后发放调查问卷5000多份,现场调研基层电力企业60余家。在今年的2~3月份,还对中电联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进行了工作拜访,通报了行业文化建设情况,听取了大家的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了电力  行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明确了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抽调行业内企业文化建设专家,组成了工作小组,采取头脑风暴、集体研讨、共同攻关的方式,开展了“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文本起草工作。一年来,工作小组经过反复研讨、整理、归纳、提炼、推敲,十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文本文件。

制定行业边界约定员工道德底线凸显电力专业精神

《公约》能否优化行业的生态环境?能否扭转社会公众对电力行业存在的一些误解?业内专家和部分业外专家对它满怀信心,因为《公约》凸显了电力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对工作是否执著于专业的规范、要求、品质化程序等。专业精神分为硬软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在任何一个工作职位所必须履行的职业功能;软的方面包含了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

《公约》共5章19条、2200余字,由总则、价值理念、自律规范、职业操守、附则等部分组成。

在价值理念部分,公约指出,电力行业承担的使命是:“奉献绿色电能,创造美好生活”。就是要自觉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电能供应,努力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员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创造电力行业价值。

行业愿景是:“成为广受社会信赖和尊敬的行业”。追求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成为国际现代能源产业的领先者;提供能源动力,持续创造价值,努力成为我国工业振兴的先行者;坚持清洁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追求经济繁荣、行业文明、企业进步、员工发展相协调,努力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者。

恪守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负责、合作、创新”。真诚面对公众,始终信守承诺,是社会各界合作发展的最可信赖的伙伴。坚持依法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创造社会财富、保护生态环境、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履行对国家、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注重沟通协作,倡导共同进步,维护整体利益,追求行业共生共赢。

时刻牢记的行业宗旨是:“忠于国家,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以保障国家电力安全为己任,积极为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多作贡献;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代表,必须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光荣传统,努力为人民大众生活改善创造物质条件;作为社会公用事业的坚强支柱,必须竭力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行业精神是:“勇于先行,追求卓越”。共同遵守的发展理念是:“安全、协同、清洁、经济”。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方针,有效保障能源战略能源安全以及电力人身、设备和供应安全;坚持优势互补,加强同业协作,大力推进电力行业和谐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高能源  转换效率和经济性。

《公约》还对电力企业约定了相应的自律规范,对电力员工约定了职业操守。

对于《公约》,专家一致认为,“它是我国建设形成的第一个行业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必将产生积极示范作用和重大社会影响。”《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郑剑认为,“电力行业率先提出建设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是落实中央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必将有效促进电力行业科学发展、提升电力行业自身形象。”同时建议:“鉴于有比无好、早比晚好,可以适时推出。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试行’、‘暂行’的方式加以限定;在具体发布时间上,也可以与中央有关部门沟通、听取意见。”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华锐认为,“全国电力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首先在形式上在全国就是一个重大创举,而且行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一定 “不要求都完美、不要求都认可、不要求速见效”,发布工作“时间要早、宣传要广、声势要大、动作要快”。

中央书记处理论组原组长、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贾春峰认为,电力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了开创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广泛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统一,“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也对这项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认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核心价值体系,支点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