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聚焦电价改革

作者:记者 王勃 刘全利 通讯员&n  2011-08-12

编者按

今年5-6月间,部分省区上网电价调整和阶梯电价重新启动的消息,再一次把电价改革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近期,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中电观察》栏目组特邀电力专家聚焦电价改革,并通过剖析一个改革试点,对有关电价改革的话题进行一一梳理。

淡季不淡消极发电加剧缺电蔓延

朱宏达是浙江长兴县供电公司的收费员,入夏以来,他每天都要跑2~3家企业,去督促这些企业有序用电。

朱宏达所在的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大省,用电紧张形势也尤为凸显。

去年,因为拉闸限电,浙江很多地区都曾经受到过舆论的普遍关注今年入夏,控制企业有序用电,成为很多基层电力企业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不仅在浙江,早在3月初,逐步走高的用电负荷就开始接连光顾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人们开始担心,难道去年饱受诟病的拉闸限电又要重演吗?而异乎寻常的严重缺电,不仅困扰着基层电力员工,就连长期从事电力研究的专家也始料未及。

薛静:今年严重缺电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淡季爆发了电力缺口,像我们原来说的那样提前了,而且淡季在3月份期间也达到了3000万千瓦这么一个缺口,这个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跟原来确实不一样。

不期而至的严重缺电局面,也把公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发电领域。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了9.6亿千瓦,仅2010  年新增发电装机就达9127万千瓦。

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火电机组闲置率高达40%,这就意味着,有近2.8亿千瓦火电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据此,有学者认为,部分发电企业的消极发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严重缺电局面的蔓延。

张琳:在这个时段缺电,主要是由于煤价比较高,发电企业长期亏损,没有发电意愿,导致发电能力不足和停机这种现象,这是现在这个时段造成缺电的一个比较主要的特征。

严重缺电局面,一下子把发电企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困扰着企业,也让居民用电蒙上了一层阴影。

薛静:今年的电力出现严重缺口应该是电力供应和电力需求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就是电力需求旺盛,从电力供应角度来说则是由于电力需求突然爆发式增长,供应能力一下子不能适应,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这种不能适应有本地电力供应的问题,也有远距离输送的问题,本地供应问题就是当地的装机能力不足,同时电力的远距离输送也保证不了,另外就是电煤供应不足。

上调电价电价改革不限于电力市场

为了缓解电力短缺,鼓励电厂发电,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要求自6月1日起上调15个省区非居民电价,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上调0.016分,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上调0.02元。

薛静:电价调整以后,缓和了发电企业的亏损速度,这一点是能看出来的;5月份期间,销售电价还没上调,而上网电价上调了,这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利润也快速下滑,跌得很厉害,这也是看得出来的,如果再这样长期下去的话,电网公司最终也会被拖累下去。

张琳: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国家在上调上网电价的同时也提高了非居民用电的电价,前者是在发电侧采取的措施,后者是在用电侧采取的措施。上调非居民用电价格对抑制用电需求过快增长,特别是对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具有一定的打压作用,对供需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通过电价调整抑制不合理的用电需求长期看会有作用,近期看则不是很明显。因此,要根本解决严重缺电问题还需要加大电网建设,改善电网跨区能力不足,这才是解决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电力供需矛盾的主要办法。

薛静:我认为这次上调电价还是个权宜之计,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的电力消费形势,抑制一些不合理的电力消费需求,通过抑制消费来减少一部分不合理的电力需求,达到减少用电缺口的目的。

那么,除了调整上网电价,解决严重缺电的根本途径在哪里呢?6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连启华透露,包括成品油和阶梯电价在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有望年内推出。而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

张粒子:电价改革要想获得真正的推动,不单单是电力改革的问题,还应该是整个能源市场改革、规划、推动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格传导机制,电价涨了以后百姓认不认可?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现在能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很多高耗能的企业还在大力发展,而且还在要求政府维持低电价,这是不合理的,毕竟电力也是一种能源,而且是二次能源,电价自然会受到一次能源价格也就是成本价格的影响。因此,电价改革一定是整个能源市场的改革而不仅仅是电力市场的改革。

实施试点预期目标成效甚微

其实在业界,推行阶梯电价改革早就是敏感但不新鲜的话题。

四川盆地东部的绵阳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这里一跃成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随着电力需求的逐年上升,早在2006年,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阶梯电价改革就已经在这里悄然进行。

曹玻:在实行阶梯电价的时候我们也比较彷徨,阶梯电价究竟怎么回事,电费应该怎么计算?到时候在老百姓中间会有什么反响?熊永华:当时,我们第一时间是向基层单位转发文件组织学习,同时印制了大量的宣传资料,通过柜台、上街、进小区和媒体等方式,向客户进行宣传。同时我们对电费的计算程序也进行了修改,确保电费计算的正确,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对居民客户的宣传解释工作。

经过几年的摸索,目前,绵阳市的阶梯电价政策一直在平稳实施,也得到了市民的普遍接受。事实上,除了绵阳所在的四川省,在东部沿海的浙江和福建,阶梯电价改革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

张琳:电价改革的目的,首先是要反映和体现出能源的真实价值,另外就是要有效地、科学地用能,或者说有效地、科学地  用电,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企业节约用电、节能减排。

那么,作为敏感指数很高的电价改革,为何选择这几个省份进行?几个省之间的政策差异又在哪里呢?在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所采用的都是三档阶梯电价方案:在浙江,用电50千瓦时以下,基准电价为0.538元/千瓦时;51~200千瓦时,每千瓦时加收0.03元;200千瓦时以上,每千瓦时加收0.1元。而在福建,基准电价的额度为150千瓦时,收费标准为0.4463元/千瓦时;151~400千瓦时,每千瓦时电加收0.02元;400千瓦时及以上,每千瓦时加收0.12元。

张粒子:阶梯电价其实也是为将来在电力市场化前进路上解决的一个障碍,什么障碍呢?如果市场化以后,客户的电费应该是按照它的供电成本来定价,居民用户是在最末端,也就是电压等级最低,而且居民用电基本都在高峰时段,用电的负荷率比较低,换句话说不是很均衡地用电。电压等级越低,供一千瓦时电的成本就越高,居民用户是在最低电压等级,所以和其他用户相比,居民电价应该是最高的。另外在用电特性上,居民每天都是在几个主要时段用电,平时电力设备就闲置着,闲置着的设备这个成本不也得加到居民电价里面吗?所以居民的供电成本是最高的。在国际上其他国家,除了个别几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电价远远高于其他用户用电。

那么,作为阶梯电价改革在内陆省份唯一的实践者,四川省又是如何确定自己的改革方案的呢?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其他两省不同,四川的阶梯电价改革所采用的是四档阶梯定价方式,对于60千瓦时以下的用户,采取0.4724元/千瓦时的基准电价;61~100千瓦时,每千瓦时加收0.08元;用电量为101~150千瓦时,每千瓦时加收0.11元;如果超过151千瓦时,每千瓦时则加收0.16元。

熊永华:实行阶梯电价以后,居民用电的负荷曲线,从5年来的增长情况看,变化不是很明显,增长部分均为自然增长,大约是15%~18%,应该说政策的影响不是很大。

张粒子:一项政策要在全国实施,很多具体问题都要考虑到。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觉得政策不好并在网上说了,往往就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的一个政策要实施,确实比较审慎,特别是涉及到每一个老  百姓民生问题的时候。

从2006年推出至今,已经5年过去了,四川的阶梯电价改革,在平稳运行的背后,百姓是否真的满意?又暴露出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张粒子:阶梯电价试点工作,几个地方已经做了,像四川、浙江,当时阶梯电价预期的目标是希望低收入的家庭现有的电价不变,也就是在阶梯电价调整之后不影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品质的变化,所以这样就要保持低电价。除此之外,要保证能够承受电价上涨的中等水平以上家庭的生活质量,应该按照他们的供电成本来支付电费。

但现在看来,一方面是差价太小了,电价的档次没有拉开;另一方面就是第二档的电量也太多了,我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没有达到按供电成本支付电费的目的和作用。

曹玻:关于阶梯电价基准电量和电价增长幅度问题,这些年我们也不断地收到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和一些居民的反映,要求对基准电价进行修改,认为基准电量偏低。我们也积极向四川省电力公司进行汇报,向价格管理部门进行了汇报。但如果单从电量消费数据上看,还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争论激烈电价改革为何出现瓶颈

事实上,不仅是改革的实践者和专家们,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从未停止过对电价改革的探索和思考。2009年11月和201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提出阶梯电价改革意向和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然而,此后所面临的争论也异常激烈。

在这些争论中,“87度涨价红线”、“被平均”、“被高收入”、“被涨价”等观点层出不穷。

张粒子: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对电力体制改革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就是希望降价。但现在和2002年时候的环境不同了,全世界的一次能源价格都在上涨,所以在这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还期望着降价,希望电力体制改革既搞市场又能降价,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期望的话,电力体制改革就没法再走下去了。

薛静:大家长期以来都在低价用电,这造成了不合理的电力消费暴涨,但市场煤价高却一直由电力工业来消化,也就是在高煤价的条件下提供给社会的却是低廉的能源消费,所以导致了不合理的用电需求,这已经变成了国家能源战略的一大矛盾。

目前情况下应该尽快考虑电价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使一次能源和终端消费联动起来,让大家知道低价能源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6月,北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推出了居民用电情况及阶梯电价政策专项调查,而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70%的受访者支持阶梯电价改革。从这个调查也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已经普遍接受了包括电价在内的资源性产品进行调价。那么,电价改革推行缓慢的瓶颈到底在哪儿呢?张琳:制定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既要照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要兼顾到普通老百姓中、高、低层收入情况,又能够促进大家来节能、节电,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效果,在更多关注民生,关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电价本身的供电成本,这就对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阶梯电价的全面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张粒子:都在说电力改革电价是核心,那么我觉得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设我们现在把输配电价给核算出来,先不说发电价格涨不涨,假设发电价格不涨,如果输配电价按照现在电网公司的成本去核算,销售电价至少就要涨几分钱;现在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够,如果它要达到合理利润空间,那么销售电价还会涨几分钱。如果说公众各方都认可,竞价上网以后销售电价涨几分钱甚至涨到1毛钱,我觉得电价改革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所以说电价改革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民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现在对这种电价改革的结果不确定性太大,谁都不敢冒这个险。

张粒子:现在的低电价等于说是国家在给补贴,用电越多补贴越多,这是不是对低收入群体越来越不公平?所以现在的电价,从社会公平来讲不合理,因为这是国家拿钱补贴;第二个,各类用户之间也是不公平的,大工业用户应该普遍比居民用电价格要低,因为它用电电压等级高,而且用电  负荷率也比较高,因此应该是低价格,但现在它的电价却很高,那么高的结果就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我们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我们企业享受低电价,竞争力也会增强,就业人数和人口就会越多,这样反而会步入良性循环。

今年5月中旬,业内人士曾经预测,上调电价不可能在全国推行。然而,国家发展改革委随后就发出了关于上调电价的通知,同时确定上网电价高于销售电价,相关专家认为,这个信号表明,电价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张粒子:上一次煤电联动调价的时候,没给销售电价调到位,就告诉电网公司,将来马上要实行阶梯电价,哪块儿还有利益,哪块儿还能增加收入。而现在是上网电价涨了而销售电价并没有涨到位。

国家的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上涨不同步,就是为了在以后的阶梯电价中留有余地,为电网公司补充这次上调电价产生的成本空缺。

寻找定位晚走不如早出发

那么,阶梯电价实施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电价改革的开始,而电价改革又能否成为严重缺电局面的终结者?在有关专家看来,电价改革很难孤立存在,它既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粒子:我觉得不是电价本身的问题,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要保证社会稳定,要保证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能过慢。如果现在电价在完全放开后能够可控的话没问题,但目前完全市场化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的不确定性还很大。

所以电力体制改革可在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地区搞市场化试点,慢慢寻找定位,这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薛静:矛盾重重积累以后,一下子不好办,尤其又赶上现在这么一个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物价指数趋高不下。这个物价上涨的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趋势,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今年电价不动,积累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像这次缺电,作为中电联来说,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也代表各方面提出呼吁,现在电价上涨了以后,至少有些价格传导出去了,尽管价格传导出去是为了抑制不合理用电需求,但至少给电力企业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减缓了电力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的亏损速度,所以我认为电价改革晚走不如早走。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电价改革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