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青藏联网工程]千里光明“心”铸成(图)

作者:武星 房晓童  2011-12-12

从青海格尔木出发,沿着青藏公路行进,阳光灿烂,风声猎猎。逶迤的山脉与无边的大戈壁间人烟稀少,只见雄伟高大的铁塔,支撑着耀眼的银线,延伸远方。

一年前的此时,3万多名电网建设者在高原冰天雪地攻坚冻土施工,“种”下这些铁塔。今日,建设者们已奔赴新的工作现场,铁塔已连成一条宽阔的路,路上走的是光明。从青海到西藏,历时16个月,“电力天路”跃上高原。有多少责任与艰辛凝在这条线路上,有多少情感寄于这条线路上;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写在这条幸福哈达上。

从铁塔上望去,满眼的绿意。邹小民 摄

勇担责任

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的冬季枯水期,“缺电”就成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大幅增长,而电源并没有大规模增加,电力供需矛盾日趋严重。西藏富水能资源,且缺煤缺油,高海拔高寒,生态脆弱而珍贵。但新建水电站解决不了枯水期缺电的问题,而特殊的生态环境、运输条件,无法支撑新建火电站正常发电。联网送电成为历史的选择——冬季枯水期由大电网向西藏输电,夏季丰水期把西藏中部富余的水电输出,转为经济优势。过去一直孤网运行的西藏电网,得以加入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配置。

齐上阵。陈海龙 摄

这一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当初却经历了多年研判酝酿,多年科学论证。

2006年2月下旬,高原仍是严寒。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来到拉萨,与西藏自治区领导深入交流西藏电网“十一五”规划问题。从电网现状、规划原则和目标,到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议,双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2007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赴藏调研组再上高原。双方又一次会面座谈后,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西藏电力建设发展会谈纪要》和《关于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同时,在西藏自治区原电力公司基础上,由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西藏电力发展史揭开新的一页。

中央2011年春天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历经5年科学论证,青藏联网工程于6月获批建设,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2010年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之一。

7月29日,这项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联网工程在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同时奠基,并于8月底全面开工。工程750千伏交流部分起于西宁,经日月山、海西开关站,抵柴达木换流变电站,同塔双回线路总长1472.4千米;±400千伏直流部分起于柴达木换流变电站,止于拉萨换流站,输电容量120万千瓦,本期规模60万千瓦,双极运行,直流线路长度1038千米。配套建设的藏中220千伏电网,包括新建3座变电站总容量45万千伏安和558千米输电线路。

对青藏联网工程的运行测算结果是,“十二五”期间,内地可向西藏送电约40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准煤1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5万吨。

事实上,“电力天路”不仅能解决西藏电网冬季枯水期缺电问题,保障藏区群众可靠用电,还可由柴达木换流变电站向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供电。资源富饶、地处荒远的柴达木盆地,发展快速、环境特殊的青藏高原,其未来都将因“电力天路”而大有不同。||||

高效管理

确保把这项民心工程建设好、管理好,早日发挥效益。

——李克强同志批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奠基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作出批示:确保把这项民心工程建设好、管理好,早日发挥效益。一个“好”字,从设计、建设到未来的生产运行,涵盖方方面面。而这项工程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所有可能发生的困难都前所未遇。

“只许成功、务期必成”。公司党组在工程建设伊始,就明确提出建设世界高原输电精品工程的目标。这个目标具体分解,就是“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自主创新、经济节约、绿色环保、和谐平安”。

工程建设者在海拔5200千米的世界海拔最高铁塔——唐古拉山口铁塔放线。师维艺 摄

2000多千米交流、直流输电线路,平均4000米以上的海拔,数万参建人员;涉及设计、监理、设备、建设、科研、通信、物资、医疗、后勤诸多单位和部门,还要与地方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电力天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综合指挥系统。2010年8月26日,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进驻格尔木,工作组作为总指挥部派驻西藏的指挥协调机构在拉萨落脚。工作人员迅速到位,积极协调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从安装到验收“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前移到建设一线,各环节有了“中枢神经”,无缝对接,一气呵成。总指挥部明确了“抓重点、抓短板、抓关键”的管理方针,贯穿工程三阶段“战役”。

打好冻土基础,是建好工程的重中之重。总指挥部坚持样板开路,标准先行,开展装配式基础安装、冻土施工、热棒施工等一系列试点,指导各单位作业,按标段审查施工计划。至2011年春节前,全线基础提前3个月竣工。春节后全线复工,打响第二阶段组塔架线和换流站土建战役。天气仍相当恶劣,机械进场困难,施工人员下线率达到30%左右。总指挥部以增加30%力量的标准安排人员进场,全面加强医疗保障、安全措施和后勤供给,鼓励各标段尽量使用机械作业,减少人工。很快,人员上线率超过85%。

稳定、安全的信息保障通道和高效、准确的物资供应链条,是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双保险”。2010年4月,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专责李伟华和3名同事受命来到青藏高原踏勘,全面掌握建立通信系统的第一手数据。哪里有通信资源,哪里没有信号,怎样才能最省钱、最安全……一个星期内,他们摸得一清二楚。8月总指挥部成立后,一个星期内,信息通信三道防线就构筑完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10年5月,工程物流工作小组在北京成立,很快开展实地踏勘。直流线路及两端换流站的物资保障任务,涉及25亿元的设备材料、133份合同履约,需要与全国各地93家供应商打交道,点多面广。项目部决定在格尔木、沱沱河、那曲、拉萨各设一个现场项目组,分段负责。4月10日,2361基共57083吨铁塔全部运抵材料站,提前30天完成任务;5月15日,导线、地线、光缆等线路物资供货全部完成,距总指挥部要求平均提前15天。

由于青藏联网工程的技术、工艺、管理各方面均属“空前”,公司明确了“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工艺水平提升、新材料、新技术运用为支撑”的整体工作原则。科研人员针对青藏高原特点,在开工前就完成了高寒地区电气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高原多年冻土基础设计与施工、高原电网工程建设生理保障体系等研究,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完善高原直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在冻土基础施工、工程环保水保、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等15项关键研究,全面掌握了高海拔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周密的准备、全面的管理、深厚的积累,造就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果:直流线路于7月18日全线贯通,冻土基础经受住冻融循环考验,换流站GIS设备耐压试验……

青藏联网工程具有“大直流、小系统、弱受端”的技术特点和“风沙大、气候寒冷、生态脆弱”的环境特点。要确保工程投产后安全稳定运行,就要仔细研究风险点和特殊点。在工程建设抓紧进行的同时,运行人员提前介入,分批学习培训,认真验收线路,驻站开展调试。前所未有的工程,不仅锻炼队伍,也培养新的人才。在工程调试期间,青海超高压公司的6名2011年新员工早已进驻站内,跟着师傅学习。这些新的国家电网人,从世界屋脊开始了职业生涯。||||

攻坚克难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不受影响,线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工程。

——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目标

青藏联网工程是穿越“世界屋脊”的电力天路,是我国电力建设史上的又一创举。有人把它的建设称为奇迹,因为工程的建设,需要解开一些世界级难题。

青藏联网工程线路走廊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超过90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最高点海拔5300米。沿线地质复杂,多年连续冻土约565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冻土带。多年冻土具有稳定性差、厚层地下冰和高含冰量冻土所占比重大以及水热活动强烈等特性。同时,专家指出,目前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期,这将导致多年冻土区地温的变化,会使冻土的分布规律和特性发生改变,给塔基基础及结构形式的选择以及线路施工带来更大困难。

在多年冻土区施工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一年中的有效工期短,施工难度大。2010年11月28日,冻土基础施工攻坚战打响了。施工难度最大的是37基冻土桩基,它们位于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唐古拉山,处于高原沼泽湿地冻土地段。这个施工标段也是青藏联网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环保要求最高、气候挑战最大的标段。

施工期间,工程项目部根据高原的地理、气候条件,采取“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办法,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解决了含土冰层、富冰冻土施工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建设者努力创新,采用多种办法保持基础温度,保证凝固质量。

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冻土学博士、副总工程师王国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不同冻土地段施工,我们选择不同季节施工和不同施工方式。在这里,我们选择对冻土影响最小的施工方式——灌注桩施工,这对减少冻土扰动和保护冻土环境效果很好。”

2010年12月22日,随着青藏联网工程第7标段37基高原沼泽地冻土基础施工攻坚战告捷,该段1074基基础全部完工,工程基础施工提前3个月全线竣工。为组塔架线赢得了时间,为工程早日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藏高原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命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

把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建成环保绿色长廊的过程,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打造绿色环保工程,与联网工程同期启动的还有《高原地区输电线路环境保护研究》。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特意单设了3.7亿环保和水保专项资金。这项资金用于施工人员环保教育、植被保护、固体废物处理、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等。对于植被,设围栏、棕垫和彩条布隔离保护;而对于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设垃圾箱收集,并且回收运输,以及沿途设流动厕所等。||||

奉献之路

到了西大滩,两眼泪汪汪;到了昆仑山,如到鬼门关;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青海民谚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高海拔施工环境极易诱发各类高原综合病症,对建设者的健康危害严重。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极端温差最大接近70摄氏度,全年约有5个月出现6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达12级,自然环境恶劣。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修建青藏公路的时候,平均每一千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同时倒下的还有近20万匹骆驼。而在新世纪初青藏铁路建设中,虽然有先进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也发生过建设者患严重高原病的病例。

普通人到海拔4000米以上就会出现缺氧,此后每升高50米,就会面临一次生理极限;而到5000米高度,每升高10米就会面临一次生理极限。但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联网工程沿线,架设线路的工人,需要登上五六十米的塔架,并且要负重10公斤左右,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工程机械难以到达的情况下,需要施工人员负重。登一次铁塔,就等于经历高原反应的挑战。

为了保障参建人员的生命健康,青藏联网工程确立在建设工期内做到高原病零死亡、零伤残的目标。每名施工人员上线前,都要在当地县级(含)以上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然后在习服基地进行高原环境的习服训练,同时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和体格复检,合格者方可上线。

为了保障全线一万名施工人员的安全,青藏联网工程沿线设立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每个施工队有一名医生巡检供药,每100千米有一个设有高压氧舱的二级医疗点,全线借助青海、西藏的大医院提供三级医疗服务。

保障体系尽管完善,在高原环境下施工,工程建设者仍付出许多艰辛。建设青藏联网工程,广大建设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挑战了电网建设史上从来没有遇到的困难,建设一条造福青藏两省区的光明线、幸福线,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工程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青藏联网,千里光明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