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光明日报:解密“电力天路”

  2011-12-13

“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就不怕缺电啦。” 青藏联网工程投产后,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将终结。三年内可为西藏输送不少于40亿千瓦时电量,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冬季枯水期的缺电问题。

“没有电盼着通电,通了电盼着不停电。”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纳木错湖边,牧民索朗平措在搬进砖木结构的新房时就通了电,但没过几天,索朗平措乔迁的喜悦很快被隔三差五的停电冲淡了。索朗平措说:“生活很精彩,停电却让人很无奈。”

据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自治区的用电始终比较紧张,拉萨也只是在1997年到2001年的4年间电力供应相对较好。从2001年开始,西藏全区电力供应出现紧缺,特别是2005年以后,西藏经济发展加速,用电需求迅速攀升,西藏电力负荷的年增长速度都在18%以上,最高达到27%。

西藏缺电,有电力负荷持续增长和装机投入滞后的因素,更有能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西藏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季节性分布不均,一到冬季枯水期电力就十分匮乏,而冬季又正好是西藏的用电高峰。尤其是近两年,江河来水要比往年少很多,占总装机容量80%以上的水电站又大多没有调节能力,这样更加剧了西藏的结构性缺电。

每年11月到翌年4月,是西藏电力最紧缺、用电负荷最重的时期。在2010年11月至今年5月,西藏藏中电网最大负荷37.5万千瓦,最大日发电量667万千瓦时,电力缺口19万千瓦,部分地区不得不限电,电力供应形势仍十分严峻。

“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就不怕缺电啦。”两年前,江西省送变电建设公司承担拉萨220千伏乃琼变电站的施工任务,家住附近的尼玛来到工地上给项目部开车。在青藏联网工程建成送电之际,尼玛忒高兴,领着家里人和邻居来看自己参与建设的青藏联网配套工程拉萨220千伏乃琼变电站,并向大家“炫耀”地介绍青藏联网工程的有关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西藏抓住矿产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六个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青藏联网工程的建成,国家电网的延伸互动,将生成能源集聚效应,让西藏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充分发挥西藏的区位优势。||||

西藏的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占全国的20.3%,居全国第二位。尽管能源资源丰富,但此前受制于多重因素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而青藏联网工程投运后,将成为夏季向青海电网反送水电的高速路。

青藏联网工程是“藏电外送”的高速公路

西藏的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占全国的20.3%,居全国第二位;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2900至3400小时,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西藏也是全国地热最密集的地区,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发电潜力80万千瓦;西藏风能资源丰富,初步测算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

尽管能源资源丰富,但此前受制于多重因素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而青藏联网工程投运后,将成为水电输出的高速路。2010年11月12日,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西藏第一座在建的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正式宣告截流成功,计划2014年投产发电。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西藏地区将实施能源供应保障工程,重点发展水电,满足区内需求的电力装机和建设规模达到260万千瓦,仅“十二五”初期,随着西藏几个水电站的投产,西藏电网夏季丰水期最大富余电力在50万千瓦左右。夏季向青海电网反送电,把西藏夏季丰水期的富余水电送出,让西藏地区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藏还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西藏是多种新能源富集的地方。全区大部分地区年均太阳辐射强度达6000兆焦耳/平方米~8000兆焦耳/平方米,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的一倍左右。西藏的太阳能不仅强度高,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但目前西藏太阳能发电量还不到该地区全部发电量的2%,开发太阳能还有很大空间。青藏联网工程投运后,将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之忧,让西藏的光伏发电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对于未来的电力发展,西藏制定了“三步走”规划。在2012年之前,西藏努力缓解电力短缺矛盾;2013年至2015年解决区内用电问题;2016年至2020年使水电持续快速发展,“藏电外送”逐步成为战略性支撑产业。青藏联网工程贯穿了这三步规划,工程的建成,将实现西藏电网和西北电网互联,届时将把青海的电送入西藏,解决冬春季枯水期缺电问题。

“十二五”时期,西藏电力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在加快解决区内用电的同时,进行“藏电外送”通道和市场论证研究、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确保藏东南水电能够及时、安全、可靠送出。到2020年,“藏电外送”将逐步成为战略性支撑产业,在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外送投产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输电工程,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有900公里;这是世界最长的高原输电工程,从西宁到拉萨线路全长共2530公里;这是世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输电工程,冻土全长565公里;这是世界海拔最高铁塔的高原输电工程,唐古拉山海拔5283.6米,铁塔高43米。如何使1700基铁塔坚强地屹立在565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又不扰动这片神奇的冻土。

青藏联网工程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超过900公里,最高海拔达5300米,沿线地质复杂,1700多基铁塔要穿越长达565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高原多年冻土是经过千万年形成,稳定性差,一旦遭到较大扰动,冻土就会发生不可逆复的改变,会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何使1700基铁塔坚强地屹立在565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又不扰动这片神奇的冻土,成为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世界级难题。与此同时,高原多年冻土地带在冬季是坚厚的冰土层或冰湖,到了夏季则成为沼泽地,人员和机械难以进入。除了要保护生态环境外,在如此高海拔、大面积、长距离的冻土带上进行冬季基础施工,对施工工艺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为此,工程建设工作者克服冬季恶劣的施工条件,加强科研攻关,完成了高原多年冻土基础设计与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中首次设计采用了适宜于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基础,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为减少对冻土的扰动,工程建设者发明出“快速开挖、快速浇注、快速回填”的施工工艺。在每天凌晨气温最低时开始机械开挖、气温未升高时完成施工。大范围使用旋挖机成孔施工,提高开挖效率,减少冻土“晾晒”的时间。

工程建设者针对冻土地区不同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在坡形地带采取掏挖基础,减少开挖量,保护了地表植被,还防止了大开挖可能带来的热融滑塌和热融湖塘等地质灾害,真正做到了经济、合理、可靠和环保施工。

基础施工结束后,工程建设者为冻土区的每一基基础安装了“热棒”,把冻土里的热量“抽”出来,给冻土降温,保证基础范围内冻土的稳定性。基础施工还采用玻璃钢模板及润滑剂等多种措施,保证基础不因冻土的热胀冷缩而移动沉浮,高原冻土基础施工这一世界难题也随之被攻克。||||

青藏高原不仅是亚洲的“江河源”和“生命源”,还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青藏联网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沼泽湿地、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五个自然保护区。必须守护好青藏高原的青山碧水。

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国家电网投入3.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首次在工程中构建了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环境监理“四位一体”的环保水保管理体系,对工程的环保、水保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每一位工程建设者在上线施工前,都要经过专门的高原环保水保知识培训,各工程建设项目部向每一位参建者发放了环保水保知识手册,他们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就专门对施工图进行了环保水保设计,针对每一基塔位的自然环境,制定了环保水保措施。仅这些环保水保的设计图纸、材料堆起来就有一米多高,内容详细到每一块草皮、每一条排水沟。

为了保护动物迁移,工程各施工点把施工、居住的营地避开动物迁徙通道,错开动物迁徙时间施工,做到了人与保护动物和谐相处。

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受到扰动的植被,工程建设者专门开展了高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在工程建设沿线设了80多个试验点,试点成功后,及时进行全面的草籽播种,植被恢复已全部完工。

工程建设者注重环境保护的每一个细节,珍惜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充分利用现有和废弃的道班、营地等作为施工场地,在施工区、便道、营地等区域,设置统一的围栏、标志,任何人员和施工车辆不得“越雷池半步”,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工程建设者用栏杆和标志划出专门的道路、施工场地,在施工道路上铺设草垫,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不直接踩压草地、草甸。对不同地质、地段的塔基排水采取了水保工程设计,既保护了冻土,又起到了塔基周边排水的效果,采取防风固沙措施,保护了植被不被覆压。

在每个工地都放置有垃圾箱,对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实行密闭存放、统一回收、集中处理,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电网建设者挑战着生命极限。

位于唐古拉山山麓的青藏联网工程直流线路第6、7标段,平均海拔达5100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30%。普通人即使是躺在这里,也会因高原反应而头痛欲裂、整夜难眠,缺氧会让人呼吸、行走困难,寒冷的天气更会导致人和机械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感冒也可能引起脑水肿或肺水肿,危及人的性命。

在一些标段,施工位于高山上,山上几乎无路可走,几十吨重的塔材只能靠人和骡马一根根运到上去。高海拔地区,人行走尚且困难,负重上山更是考验人的身体极限。在该标段的塔材运输过程中,几匹马不堪重负,直接滚落山崖。据统计,仅青藏联网工程直流线路就有2361基铁塔,塔材总重约5.7万吨,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是靠着电网建设者用最原始的方法运送到塔位上再组立起来。

2011年春节刚过,3万多名工程建设者告别家人,来到寒风刺骨的青藏高原上,开始组立铁塔。此时的青藏高原,每天都刮起七八级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呼吸困难。在第6标段,第一批上线的工人中有三分之二因适应不了恶劣的天气而被迫撤退,留下的工人有许多人患感冒。建设者们毫不畏缩,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抓住有利时间加紧施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

为确保建设大军“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和生活保障体系。

在每个施工工地,都配备了氧气和预防高原反应的药品;在高空组塔时,将氧气通过软管送到塔上,防止建设者缺氧;医疗保障人员每天巡视在工地上,确保得病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国家电网公司在工程建设全线设立了31个一级医疗点、10个二级医疗站,在西藏和格尔木设立2个三级医疗站,各医疗站点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实现了工程建设人员“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后遗症、零鼠疫传播”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

标签:光明日报,电力天路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