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模式”是雅安市委、市政府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同合作,确立的以“市级层面、分步实施”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体制改革新模式。
回首三年巨变,“雅安模式”是一次多赢的电力体制改革。它开辟了省市电网合作的先河,实现了大小网的有机整合,在扩大国家电网市场空间和占有率的同时,让雅安的水电资源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保障,解决了多年困扰当地企业发展的电力瓶颈,并吸引更多的企业纷纷来雅安投资;实现了体制改革中多方利益诉求,成为一项惠及雅安全域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为雅安的和谐发展以及幸福之城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水电基地“缺电” “雅安模式”试水
雅安境内有大渡河、青衣江等大小支流近百条,水资源总量达360多亿立方米,水电资源蕴藏量1601万千瓦,是国家重要水电基地。但与雅安丰富的水电资源不相称的是,长期以来薄弱的地方电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电能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夏天用不完,冬天不够用”,这曾经一度是雅安电力供应的最明显写照。当时由于各区县电力发展往往立足自求平衡,缺乏全市电网整体规划,加之地方电力企业自身建设资金匮乏,导致电网建设严重滞后,雅安全市没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仅依靠以县为单位的110千伏电网作支撑,电网结构薄弱,电网交换容量受限,致使对电源的吸纳能力极其有限,电送不出去也落不下来,有电用不上和窝电弃水的现象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电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同时由于在电网管理上没有统一调度的体制基础,使全市电力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在电价上为争夺招商引资,往往相互进行低电价的恶性竞争,造成地方经济利益受损,电力企业发展难以为继。这些矛盾都严重制约了雅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大工业必须依靠大电网作为支撑,要实现雅安全域跨越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电力保障。“唯有解放思想,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打破旧有格局,通过加强同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合作,注入电网建设资金,加快全市电网建设,改善电网结构,才能彻底解决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雅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指出,这是当时雅安市委、市政府基于经济发展形势对未来雅安电力发展道路作出的科学判断,雅安市第二次党代会和二届一次人代会将其列入了“十一五”重大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四川省电力公司站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加快建设水电送出大通道,确保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也需要在特高压建设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的发展战略需求为彼此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雅安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剑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自2005年起,雅安市委、市政府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就双方的合作开始了友好协商。2007年,省电力公司与雅安市签订委托代管协议,开始对雅电集团履行代管职责。2008年底,完成雅电集团资产重组改制工作,雅电集团公司成为省电力公司控股、雅安市政府参股的新公司。
思想解放推动电力改革 雅安发展迎来“黄金五年”
对于在2005年8月任雅安市市长、2006年6月开始上任雅安市委书记的徐孟加来说,作为思想大解放推动雅安大发展的代表之作,电力体制改革的“雅安模式”为地方经济速度与质量提升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谓是“历历在目”。日前,徐孟加赴成都国家电网省电力公司总部与该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洽谈时曾表示,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发展,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位居全省前几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省电力公司对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在雅安的投资总额达67亿元,总投资规模相当于过去几十年电网投入总和的3.8倍,位列全省第二。投资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更助推了雅安加快发展的步伐。
截至2011年,雅安市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达1032万千瓦,较2006年增长2.57倍,占全市可开发容量的79.38%;雅安电网与国家电网的交换能力达117万千瓦,较2006年增长9.6倍;下网电量达20亿千瓦时,较2006年增长124倍,基本消除了电站弃水和电网拉闸限电现象,为雅安丰富的水电资源外送提供了便捷的电力通道,满足了雅安全市工业经济和用电负荷高速增长的电量需求,实现了电力“送得出、落得下、撑得起”。
“雅安模式”实施以来,雅安工业用电量年均增幅达26%。在电力保障的强力助推下,原本了解到电力状况后望而却步的大批优势企业如今纷纷落户雅安,推动雅安规模工业迈上百亿新台阶,水电电冶、机械制造、产品加工和新材料新能源等“3+1”优势产业迅速崛起。2011年雅安市GDP将达到340亿元,较2006年增长1.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21亿元,增加2.8倍;五年全市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3.7%,创建国以来雅安历史新高。
2011年12月中旬,雅安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陈越良在与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抒祥会谈时强调,“雅安模式”的成功对雅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希望四川省电力公司进一步支持雅安电网建设,深化“雅安模式”,促进合作共赢。||||
“雅安模式”的关键就是让人民群众受益
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四川雅安电力集团总经理王林认为,“雅安模式”成功的核心在于四点:其一,重组后的电力企业的注册、税收、统计不变,相关各方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其二,确立了地方电力“三权”,即电力调度权、电量调控权和电价定价权不变的原则,同时通过打造“全市一张网”,在结束了地方电网“小散弱”的同时也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用电之忧。其三,理顺了地方电力管理体制,加强了电力行政管理、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企业管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成为最终受益者。
“现在用电不但方便,电价也比以前便宜多了!”名山县中峰乡朱场的村民吴成云说出了当地村民的心里话。村民们的直观感受来源于近几年雅安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雅电集团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开展全市农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完善提升工程和灾后重建,实现了电网“户户通”,在供区范围内消灭了无电户,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名山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已纳入2012年规划,为服务“三农”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加快配网和农网改造,合作五年多来,全市城乡居民年生活用电量已达到5.9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2.8%,实现了“开发一方资源,促进一方发展,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对于雅电集团内部在“雅安模式”实施前后的变化,在雅电集团已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副总经济师罗炜的感受最有说服力。他告诉记者:“结构合理、规范有序、激励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雅安电力发展进入了”三新三化“(”三新“即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及电网发展模式创新,”三化“即集团化、一体化、规模化)的新阶段。现在雅电集团的员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
正如罗炜所言,现在的雅电集团已由过去规模较小、覆盖不全、业务分散、管理松散的地方电力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资产总额近30亿元,供区覆盖全市七县一区,发供电核心业务突出的特二型企业,售电规模跃居全省第6位,市场占有率达到92%。
去年11月、12月,雅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雅安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陈越良先后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就雅安与省电力公司如何进一步将“雅安模式”向纵深发展,继续将“雅安模式”打造成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标杆,为雅安“十二五”发展提供电力能源保障等事宜进行了洽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发展共赢达成一致意见:进一步巩固深化“雅安模式”,互惠合作,相互支持,促进合作共赢,让“雅安模式”再创辉煌。
按照“十二五”雅安电网规划,四川省电力公司将继续把雅安作为电网建设的主战场,“十二五”期间预计在雅安投资40余亿元。作为国家“二交三直”特高压中部通道起点的雅安芦山特高压项目也将在“十二五”建成,雅安实现“川西电力枢纽”的发展目标已指日可待。
标签:电力体制改革,雅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