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记者走基层】500亿背后的故事

作者:记者 李易峰 通讯员 于琦  2012-02-06

电网联地方经济大发展

1月16日,在220千伏且末变电站里,巴州电力公司运行工区的女值班员祁莉正在认真地监视着全县用电负荷的变化情况。在新疆主电网进入且末县前,全县发电负荷仅3000千瓦,用电缺口高达一半以上。一到晚间,半个县城都会被浓浓的夜色吞没。而这一天,虽然全县灌用电负荷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用电负荷已经攀升到7400千瓦,短短几天就已经翻番。

“这里的用电负荷几乎每天都在增长,群众的用电心情非常迫切。据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居民在购买家用电器。我敢肯定,过段时间,全县用电负荷还会大幅增长。”祁莉说这番话的时候,目光依然紧紧盯着用电负荷曲线图。虽然已经连续值了7天班,但她的精神状态依然很饱满。

“通电调试的那几天,变电站门外站满了人。为了庆祝大电网进入且末,全县城的路灯连续三天没有关。

有的群众放炮庆贺,还有个别群众守在明亮的路灯前,痴痴地看了一个晚上。以前汉族和穆斯林群众各过各的节日,可现在,全县不管什么民族,大家都拥有了同一个节日,那就是全县联通大电网的日子。”巴州电力公司运行工区的祁莉说起这些,神情似乎又回到了送电调试时的日日夜夜。

“感谢国家电网大力支持”。这是新疆主电网联入若羌县后,新疆羌都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特意在办公楼前悬挂的一条横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大电网到来的喜悦和对电力部门感激。这是一家2009年10月成立的企业,在若羌县   瓦石峡乡开发了3万亩红枣种植区。每当使用电动水泵抽水浇地时,所需电量几乎占了全县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一旦遇到供电紧张时,为了保证县城居民的生活用电,常常是最早被限电的客户。

通电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此前,且末县城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有自备的柴油发电机。对此,当地人戏称“满城尽听发电声”。而现在通电不到20天,原来一度热销的发电机已经悄然退出了市场。

1月16日,若羌县委副书记、县长买合木提·吾期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非常轻松。以前,县城轮流停电限电、分区分段供电的分配方式使各行业发展都受到影响。政府招商引资没有底气,许多投资商因为电力瓶颈而打了“退堂鼓”。2011年,若羌县遭遇严重旱情,一些因缺电无法抽水浇地的农民们准备集体上访。作为县长,买合木提·吾期曼不得不赶到每个乡轮流去向农民做解释工作,好不容易才平息了矛盾。

而今年,买合木提·吾期曼告诉记者:“我一点也不发愁了。现在大电网进来了,再也没有老百姓找我们要电了,同时对县里的招商引资也有巨大帮助。作为工业的血脉,电力将会给若羌县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买合木提·吾期曼说,联网以后,县委和政府重新调整和确定了发展目标。副县长刘东波意气风发地指着工业园区的规划图,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有了大电网的支撑,我们将加快建设‘矿业且末’,加大铁矿、玉石、石棉、云母等矿产开发力度,在工业经济扩量增效上实现新突破。”

有了电我的生活比蜜甜

2011年底,当新疆主电网顺利延伸到若羌县后,继续种冬枣的念头又在罗治国的心中萌发了。这几天,他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塔力甫·肉孜反映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在塔力甫·肉孜的鼓励下,现在罗治国已经选中了一块空地,正在联系修建保鲜库的事宜。

“再过两年,你们不用跑这么远的路,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就可以吃到我种的鲜枣了。”说这番话的时候,罗治国手里正捧着那个优质红枣(鲜枣)二等奖的奖状。罗治国告诉记者,2010年,在若羌第三届楼兰文化节暨楼兰红枣节评比中,他种植的冬枣获得了优质红枣(鲜枣)二等奖。可是,这一品种的红枣不能晾晒,只能新鲜出售。因为电力短缺,村里没有条件修建保鲜库。现在有了电,建保鲜库的事不用发愁了。

比罗治国更加高兴的是且末县阿热勒乡阿热勒的蔬菜大棚种植户马达中。因为“大电网”的电力,彻底解除了他头上那个不自由的“紧箍咒”。以前,对于马达中来说,冬季是他最痛苦的时刻。蔬菜大棚上的电动卷帘,早收晚铺都需要用电。但严重的缺电让全乡基本无电可用。经过乡政府的协商,县供电公司决定每天早晚在固定时间里分别提供一个小时的电力供应,保证让全乡的蔬菜大棚种植户铺开和收回卷帘。而获得这个权力的代价就是临时停掉县城几个小区的供电。

一早一晚固定的送电时间,马达中哪里都不敢去,似乎在自己的身上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回忆起那段时光,马达中不由地发出了一声长叹。现在“大电网”的电来了,全县供电都很正常,我再也不为用电发愁了。

为送电再苦再累也心甘

2011年12月27日晚,很少看电视的李月明早早就坐在了电视机前。这位曾经担任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一分公司经理的汉子一直在等待着一个神圣的时刻。21时,随着新疆新闻的播出,李月明看到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轮台县郑重宣布:新疆电力公司轮台-塔中-且末-若羌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

这位曾经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汉子,当他从电视里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输电线路在漫漫黄沙中昂首挺进,义无反顾地伸向远方时,突然忍不住泪流满面。那咸咸涩涩的泪水,似乎又把他带回了那段曾经带领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一分公司的铁军健儿征战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架设220千伏轮台-塔中输变电工程的难忘时光。

连绵起伏的茫茫沙丘,风中摇曳的大漠红柳,还有沙海里紧张忙碌的电力施工人员。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里,陪伴李月明的就是这样一段经历。李月明至今都清楚地记得,220千伏轮台-塔中输变电工程全长315千米,其中有200千米输电线路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公路的管理部门只提供了19个可以穿越防沙林带进入沙漠的路口,每一个路口需要承运十几公里塔位的材料。在沙漠里,许多地方施工机械根本无法进入,所以只能依靠人工运送材料。即使在机械能够到达的地方,为了不破坏防沙林带,所有穿越防沙林带的运输也都采用人工进行。

一基拉尾塔需要一块底座,一块就重达一吨。为了保护防沙红柳,运送材料前施工人员都会把红柳用细绳拦起来,空出一个通道,用人工方式把材料安全运送通过林带后,才使用机械。由于沙漠施工与其他地形不同,施工人员采用了板条式基础新工艺,每一基杆塔基础就需要48根水泥板条和一定量的沙石料,仅基础部分就需要运送8吨多的材料,如果再加上铁塔材料,树立一基铁塔需要运送的材料就接近50吨。有的地段可以采用半人工半机械化进行,有的地段则全部需要人工完成。而处在沙漠中的杆塔有600多基,人工运输量远超过万吨。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记者走基层,背后的故事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