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担当,对于甘肃省电力公司来说,向来都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一直在被浓墨重彩地演绎着。
在助力当地经济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开放、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美丽新甘肃的道路上,甘肃省电力公司不仅出色地完成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能源供应的任务,还以更具实践性的行动认真履行着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全面社会责任。
正如甘肃省电力公司党政负责人所说:“甘肃省电力公司作为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建设负责任的可靠信赖的国家电网公司的基础支撑,必然要走一条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责任之路。”
危急关头可信赖的担当
打开甘肃省电力公司的责任画卷,看到的是一幅盛大的责任图景:服务客户229.5万户,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兑现率达99.99%,连续7年实现酒泉卫星发射的零事故保障,风电上网电量比2006年增加70倍,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5527万千伏安、线路长度达27365公里,售电量达910亿千瓦时,售电量增长率达24.16%,城市年户均停电时间为6.93小时,农村户均停电时间39.7小时……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支支常年奋战在高寒恶劣环境下的电力建设者队伍,他们不计条件、不讲困难,书写着挑战人类极限的奇迹,创建出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新境界;是一个个肩负着争创“两个一流”重任的光荣群体,他们矢志不渝、勇于创新,为建设坚强智能甘肃电网,服务资源大省能源战略崛起梦想而顽强拼搏;是一群群急难险重关头敢于担当的陇电先锋,可以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吹着前进的号角挺身向前——他们,属于国家电网;他们,是企业的脊梁,以忠诚铸魂,以责任立世。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部分县城被水淹没,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甘肃电力公司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甘肃电网应急预案,组织精兵强将投入抢险,以最快速度打通了“电网主通道”,为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发动全体员工向舟曲灾区捐款捐物200万元。同时,紧急编制电网恢复重建规划,投资17550万元,以最好的规划、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施工队伍进行电网恢复重建,实现舟曲县城110千伏“双线双变”、10千伏双电源供电。截至5月16日,110千伏县城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喜儿沟变扩建工程已竣工投运,县城城区中低压配网及户表工程,已完成项目投资的80%;峰迭新区中低压配网工程,已完成项目投资的90%。峰迭新区电源线路建设、峰迭新区开闭站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中,满足了县城及峰迭新区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并争取在今年“8。8”纪念日前,完成电网灾后重建任务,与各方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秀丽的新舟曲。
甘肃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任燕顺说:“甘肃省电力公司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中,电力保障工作很到位,已经开工的24个重建项目没有一个反映电力供应有问题。”
通过历年的湖南抗冰抢险、甘肃陇南抗震救灾、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等一项项急难险重任务的磨练,甘肃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效果显著。2011年,甘肃省电力公司建成并启用国家电网公司西北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组建了由53名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和17支应急抢修队伍,进行了230余次应急演练、70多场专业培训,电网应急处理能力和保供电能力全面提升。
2012年5月10日,灾难再次重演,一场特大冰雹灾害导致甘肃岷县电网7座35千伏变电站、5条共计105.38公里的35千伏线路、16条共计777.69公里的10千伏线路及608台配网变压器停运,造成岷县9个乡镇5.8万余户用户停电。灾情发生后,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短短一天时间内,集结23支抢修队伍665名抢险人员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公司主要领导坐阵抢险一线指挥,在一天时间内完成所有毁坏线路设备的排查、摸底、勘测工作,并在4天时间内完成了90%的电力抢修任务,为灾区群众送去了光明和温暖。从5月16日起,抢险救灾工作逐步转入灾后重建阶段,该公司总经理黄强要求重建工作更多地体现出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在灾后重建中强化网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升电网建设质量,为灾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撑。
这场实战充分表现了甘肃省电力公司作为责任央企在危难关头敢当重任、堪当重任、不辱使命的履责意识和水平,以及运筹帷幄、雷霆出击、果断决胜的国企风度,在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同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盛赞甘肃省电力公司在电网建设抢修中“力度很大、反应很快,以责任央企的实力支持了灾区。”
低碳责任引领绿色发展
2009年,怀揣着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梦想,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能源战略构想,打开了甘肃实现跨越发展的“机会之窗”,形成了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整装风电基地,一期工程装机容量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目前已并网运行风电装机容量达540.31万千瓦,二期首批300万千瓦工程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预计今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5年,甘肃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保障河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规模风电并网和消纳,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面对风电发电容易输送难、调频调峰能力不足、电力电量消纳难、大规模风电运行管理控制难度大等问题,甘肃省电力公司着力推动风电输出的“硬通道”和“软支撑”建设,合力实现风电发展梦想。
为最大限度满足风电接入、送出需求,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93亿多元推动110~750千伏各级电网建设,其中750千伏河西输变电工程成为保障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540万千瓦风电外送的主要通道,实现了风电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工程投运一年以来风电上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
5月13日,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输变电工程开工,该工程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将为河西风电资源大规模外送开通坚实、可靠、高效的第二通道,也为调整优化全省能源格局、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供可靠的平台。同时将建成±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成为酒泉风电盈余电量与河西地区规划的打捆火电外送的第三通道。为配合陇东煤电基地的开发并做好煤电的消纳及送出,甘肃省电力公司还将新建陇东—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陇东能源基地的富余电能送至江西。甘肃省电力公司将加快“酒泉-湖南”以及“陇东—江西”两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设力度,在“十二五”内建成投运,提高电网大规模、跨区域电力优化配置能力,为河西和陇东两大能源基地电力外送提供坚强的网架支撑,实现风电、太阳能和火电的打捆外送,及早发挥效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促进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切实增强甘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同时,有效保障湖南、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自2010年底酒泉风电大规模集中并网以来,酒泉地区并网风电机组因涉网技术参数不满足要求造成风电机组脱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甘肃省电力公司积极开展风电并网管理及风电场涉网专项检查工作,制定各种规定及办法,组织开展“友好型风电场”创建活动。同时围绕服务清洁能源发展、特高压电网建设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研究,2011年启动实施国家“863”重大项目“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列入2012年度第一批国家“863”重大项目,进行各类科技项目攻关,投资640多万元建成投用大型集群风电有功智能控制系统,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具有风能实时监测、短期和超短期预测功能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为省电力调度在各个风电场安装“千里眼”,保障风小或无风时上网电源的及时调配,成立风电并网技术中心并开展风电并网技术研究超过50项。“750千伏超高压大规模清洁能源外送输变电建设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首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风电短期超短期预测预报系统、智能电网动态预警及协调控制等重点研究成果在生产中有效应用,新能源并网及检测试验研究能力步入全国前列。
截止5月17日,各省内在运风电场完成风机低电压穿越改造2573台,网调直调的1538台在运风电机组完成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达100%,甘肃省电力公司对17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3186.5兆瓦的所有类型风机均进行了低电压穿越抽检工作。通过采取积极、科学有效的手段,风电机组频繁脱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风电场安全隐患治理和设备达标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风电场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显著提高。根据风电场整改完成情况,风电出力限额也逐步开放。5月10日起,酒泉风电出力限额开放至260万千瓦,达到河西750/330千伏断面稳定控制极限。5月11日,甘肃风电最大发电出力266万千瓦,占用电负荷的29.10%;日发电量5508万千瓦时,占日用电量的24.27%,均创年内新高。
坚强支撑体现供电使命
甘肃省电力公司加大特高压骨干电网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末,公司运行750千伏输电线路13条,长度3630公里,变电设备容量1140万千伏安,甘肃电网在西北电网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2011年,公司完成电网建设改造投资62.89亿元,提高电网输送能力650万千瓦。
甘肃省电力公司全心全意服务“三农”,在“十一五”期间,公司投资10.59亿元精心实施大电网延伸“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45万人的用电问题,全省行政村通电率及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户通电”率均达100%。“十二五”开局以来,甘肃公司投资30多亿元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农村供电设施,推动农电规范发展,治理农村“低电压”用户17.94万户,实现了152个行政村的用电电气化。投资农村机井通电工程6600万元,惠及15个县、243个村、900个机井、24万亩农田灌溉,以每度低于购电平均价格0.216元保障全省贫困县农业排灌用电17.69亿千瓦时,进一步提升了农电服务水平。
甘肃省电力公司加强电网运行管理,聘任“三公”调度交易监督员,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增强各级调度互动能力,加强身产精益化和设备标准化管理,深化状态检修,实行联合检修,持续提升电能质量,确保了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2011年,甘肃省电力公司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等一系列重大保电活动,保电成功率100%,排查防范一般及以上电网安全风险63项,发布电网风险预警87条,累计消除各类电网和设备隐患5640项,其中750千伏电网首次检修消除隐患1178项,城市及农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99.921%、99.547%,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9.582%及96。130%。
与此同时,甘肃省电力公司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电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011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获得专利授权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内首套750千伏可控高抗顺利投运,成为目前世界上挂网运行额定电压最高、容量最大、运行环境最复杂的可控电抗器。
同时,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完善供电服务机制,实施绿色阳光报装,拓展了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网上缴费、电话缴费和手机缴费业务等10余种多元化便民缴费方式,开展供电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村社”活动,开展供电服务服务品质评价,建立大客户供电服务联动机制,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使国家电网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受理客户抢修5.96万件,客户受电工程回访率达100%。
随着甘肃电网发展建设步伐不断提速,甘肃公司在大力提升输送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电网规划与建设在节能降耗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围绕“石羊河流域”、“黑河湿地”、“秦王川”等生态建设重点,配合政府综合治理政策有效落实,凝聚各方力量保护生态家园。配合地方政府累计关闭农业灌溉机井3318眼,压减农电灌溉配水面积64.25万亩,水资源配置总量减幅达30.7%,地下水开采量由治理前的11.05亿立方米减至4.94亿立方米。
大力做好电力发展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节能降耗,在电网建设中,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持续提升设备节能水平,建成节能技术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发电机组效率和电网运行效率,2011年完成发电权交易9.3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8699吨,节约标煤4.6万吨,打造了一个绿色节能的电网。
忠孝仁义大情大爱的企业公民责任
4月25日,来自甘肃电力公司各基层单位的6名青年志愿者,分赴该公司“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联系点的临夏州永靖县王台镇塔平小学、定西市陇西县德兴乡赵家营小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和联村联户帮扶工作。
大德行远。甘肃公司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可靠可信赖的驻甘央企,高度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和要求,积极践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深入开展帮扶济困行动,今年以来,响应甘肃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号召,承担定西市陇西县德兴乡赵家营村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王台镇塔坪村、幸美村、永乐村共4个村的扶贫帮困任务,通过前期调研,确定了建设电网、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解决农户饮水困难、农户养殖业设施落后问题,改造村社入户道路等方面的帮扶内容,帮助提高贫困村和特困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陇西县德兴乡赵家营村确定三户联系户,投资试种党参药材30亩,带动全村共同富裕。
这仅仅只是该公司开展众多帮扶济困行动中的一个缩影,一切还远不止于此。从2010年起,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一种充满忠孝仁义大情大爱的“大帮扶”理念,启动以“帮贫、帮困、帮弱”和“助学、助优、助艺”为主要内容的“三帮三助”活动,推进送温暖工程常态化,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万余元,帮扶济困34250人,并利用1300余万元职工捐款和爱心基金,在全省8个市州援建了31所希望小学,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7000多名少年儿童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发展不止,担当不息。甘肃省电力公司还将在强化电网可靠运行管控、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甘肃电网、全面实施环保低碳重大行动、着力推进公司高效透明运营、持续深化互利共赢伙伴关系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一个责任电网企业的担当与胸怀,为陇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标签:国企,甘肃电力,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