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藏语名为“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接合部,是四川最西部的县城,平均海拔4500多米。
6月9日,我们向石渠出发,翻过高高的山坎,沿着颠簸的山路盘旋而上,到达县城时已近夜幕时分。此时,街道两旁的路灯依然暗着,大部分店铺已打烊,路上行人寥寥,时不时传来阵阵狗叫声。
“缺电,让石渠少了很多生活气息,到冬天更加明显。”石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国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电网薄弱 发展成为老大难
石渠有多缺电?2003年之前,当地只有小水电。“电灯底下点蜡烛”,是百姓对当时用电状况的形象描述。离了调压器和稳压器,电灯就会忽闪忽闪的,更别说用其他电器了。
2003年,装机容量6400千瓦的鄂曲水电站建成投运,由于机组需定期检修,实际装机容量为4800千瓦。5~9月丰水期,依托3座35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电网,鄂曲水电站发出的电让百姓享受到了电力带来的好处。但到枯水期,加上河水封冻,鄂曲水电站的发电量接近于零。在平均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的日子里,人们只能靠烧牛粪取暖。
石渠每年财政收入仅为四五百万元,是国家级贫困县,百姓主要靠卖虫草和牦牛肉谋生,县里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县委、县政府曾花大力气招商引资,但电力严重不足的状况让企业纷纷望而却步。“每年县人大、政协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供电和修路。”石渠县原政协主席波洛说。
当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曾设想从青海电网接电,与青海省有关部门深入交谈过供电事宜;设想引进太阳能发电机,让百姓依靠太阳能供电。“但石渠还是太穷了,所需的费用政府掏不起,百姓更掏不起!”杨国华感慨地摇摇头。
如今,石渠县的大部分居民,尤其是牧民,仍然靠国家每年发放的1000多元补贴解决温饱问题。
在“新甘石”联网工程经过的道孚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春元也曾为缺电挠头。当地的35千伏孤网异常薄弱,“经常一刮风下雨就会停电,只能勉强用来照明。”
道孚县境内自然风光优美,铅锌、铜、硅等矿产资源丰富,农林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受到电力制约,这些资源从未得到有效开发,导致县里财政收支异常紧张。
“西部大开发,藏区必须提速发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诉求更加强烈,但如果没有坚强的电网作为支撑,各项工作将很难破题,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四川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主任李亚平谈到藏区电网发展时,眉间充满急迫。
工程开建 美好生活不再遥远
今年3月,“新甘石”联网工程终于破土动工了。这项2012年四川电网“一号工程”,承载着藏区人民太多的希望和梦想,被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益西达瓦称为甘孜州“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
其实,早在去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共同启动四川省藏区电网项目,实现国家电网供区“县县联网”时,藏区各级政府就得知了要建设“新甘石”工程的消息。
“石渠县百姓终于不用到成都、康定去过冬了,经济发展有指望了!”杨国华激动地说。
李春元称这项工程为另一条“电力天路”,既可以通过它满足道孚县现阶段用电需求,又可以在水电发展后用于电力送出。“有了电力保障,我们的旅游业一定能火起来!”
在振奋的同时,工程沿线地方政府立即成立协调小组,做好工程的宣传和协调工作。
在石渠县尼呷镇,居民们得知即将能用上放心电的消息后,纷纷购买了电视、冰柜等电器,使当地的电器销量较往年大幅增长。很多原来准备今年冬天关门的餐饮店、服饰店老板,决定留下来继续营业。
与尼呷镇相邻的蒙宜乡,居民全部以放牧为生。乡党委书记曲多告诉他们,有了“新甘石”工程,今年冬天可以用电炉取暖,不用烧牛粪了。
甘孜县城龙哥烤吧老板龙志平兴奋地说,如果以后不停电了,我晚上的生意一定能更火,这条街也会变得更加繁华。
在道孚县县城街头,几个小学生在馒头铺前谈论“新甘石”工程,并准确地说出电是从康定县方向送过来的。“现在,这项工程在我们县城里家喻户晓了!”李春元笑着说,“县政府为工程建设开辟了绿色通道,所有相关手续都保证以最快速度办理。”
杨国华和石渠县委、县政府领导又忙碌起来,他们准备在工程投运后,重启招商引资计划,开发县内金沙江、雅砻江的水电和矿产资源。这一回,他们很有信心。
标签:新甘石,藏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