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高度关注云南山瑶
●200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4840期《山瑶群众的五难生活——云南瑶族支系山瑶群众生活状态见闻》一文上批示:“请发改委、民委、扶贫办、云南省继续给予扶持和帮助。”
●200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每日汇报》第9980期《云南瑶族支系山瑶群众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脱贫任务艰巨》上作出批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应对省内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作出总体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这些地区摆脱贫困,中央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请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批示精神,把富宁县山瑶群众聚居地区作为扶贫发展重点,集中精力,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尽早完成扶贫任务。”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批示:“请发改委、财政部要按胡锦涛同志批示精神,帮助和支持地方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批示:“中央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包括人口较少民族的族群发展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应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同时,要主动向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反映,在安排投资项目、资金和考虑”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时,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实实在在帮助这些地区解决问题。其次,就是帮扶政策,即对山瑶聚居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
●2009年12月,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批示:“请省发改委、民委、扶贫办认真研究并提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意见。望把山瑶群众所居住的6个乡镇作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重点予以支持。”
●2008年4月,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批示:“请省民委、省扶贫办、文山州对山瑶群众的生活困难要予以重视,既要研究解决长远的问题,又要采取措施解决眼前最困难的问题,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媒体聚焦山瑶帮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盛赞:“短时期内解决山瑶群众的用电、用水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你们做到了”
●媒体记者们自发捐款援建一口爱心水窖
6月12日,云南省富宁县归朝镇龙桑村第一次亮起了灯,山瑶男女老少激动地欢呼起来。日前,中央媒体深入采访南网帮扶山瑶群众的事迹。朱斌摄
山瑶村寨绝大多数不通公路,要把电杆抬进山里,都要翻山越岭,有些村寨甚至连马匹都无法进去。朱斌摄
6月10日-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中央、省级及地方的媒体记者30多人组成的联合采访团,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深入采访南方电网公司帮扶山瑶群众脱贫发展的事迹。
富宁县山瑶是瑶族的支系,现有1828户8429人,世代居住于大山深处,自然环境恶劣,长期以来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就扶持山瑶群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帮扶山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南方电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山瑶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彻底消除无电村;出资200万元为山瑶群众援建500口小水窖,解决山瑶群众吃水难问题。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检查山瑶扶贫工作时表示:“短时期内解决山瑶群众的用电、用水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你们做到了!”
南网更立足于长远,解决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把教育问题纳入帮扶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以一对一的形式帮扶98名山瑶学生,将一直帮扶至他们大学毕业,山瑶班在当地被称为“南网爱心山瑶班”。
6月12日,采访团发出帮扶山瑶群众再建一口水窖的倡议,13家媒体自愿捐出8000多元爱心款,交至当地村委会。据悉,这口水窖容量30立方水,建成后可供一户人家在无其他水源的情况下连续使用3个多月。||||
■编者按
世代居住于大山深处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山瑶人,人口仅8000余人,是一个“掉队”的边、少、贫地区部落。自2009年新华社内参刊登《山瑶群众的五难生活》一文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就扶持山瑶群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帮扶山瑶成为全社会共识。
南方电网公司与当地政府开展深度政企合作,主动融入到大扶贫计划中,既解决当前实际困难,更立足民族长远发展,通电、送水、助学,帮扶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的高度赞扬。
日前,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媒体的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走进山瑶群众,了解南方电网帮扶他们脱贫发展的事迹。
6月8日,在归朝镇龙留村小组,当电通的那一刻,山瑶妇女抱着小孩激动地说:“咱们终于用上跟城里一样的电了。”本报记者 李刚摄
○昨天的等待,漫长无奈。300年前,从外迁入的山瑶人,在无力与当地土著居民角逐水源与良田的情况下,只能一步步退守贫瘠的深山,靠唯一能种植的包谷地面积的大小,决定分散居住的程度,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今天的改变,铿锵有力。2009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长期与世隔绝的山瑶人,开始小心翼翼地迈出“走出深山”的关键一步,艰难而又渐次地接轨现代文明。
○明天的幸福,真切可触。南网点灯,照亮山瑶人走出深山之路:有电,世界便不再遥远;有水,生活便不再苦涩;有爱的牵手,内心便不再孤寂。当山瑶开始走出自己的大学生时,我们知道,山瑶人已经站起来了。
16年前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科学家揭开黑猩猩不能说话之谜,英国疯牛病恐慌蔓延全球,数学家陈景润和剧作家曹禺去世,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中国夺得16枚金牌……
这一切,远不及电力员工林纪辉亲眼见到的一幕令他难忘。
为了通电工程,林纪辉带着几个人到深山勘测线路,途中迷路了,在深山里周旋一天一夜后,他们走到了一个村寨,眼前的情景让他们难以置信: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中,一些女人竟然也赤裸着上身!
“他们被吓坏了,呆呆地看着我们,不知所措。那一刻,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都什么年代了,他们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啊。”
林纪辉见到的,就是山瑶人。
那是1996年,他们仍住着用树杈和茅草搭建的杈杈房,常年吃着苞谷粥、苞谷饭,没有油吃,没有电用,家里进了“不吉利”的蟾蜍、鹰等就得立马搬家,不管得了多重的病,只会杀鸡宰羊来驱邪祈福,男子平均寿命不到50岁。
山瑶,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瑶族的一个支系,清朝雍正年间从广西和越南迁入,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多少年来,这被视为山瑶族的鲜明特点。然而今天,他们却从石头山深处走出来,告别杈杈房,住进安置房,送孩子上学,用上了家用电器,努力追赶着现代文明的脚步。
通往山外的路,山瑶人走了300多年,直到最近3年,狂飙巨变发生在这个8000多人口的民族身上。
昨天
“猴子上山拄拐杖,老鹰捉鸡戴眼镜。”
文山电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锦荣说,这句话就是山瑶群众生活条件与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连猴子都上不去,老鹰都看不清,这地方该有多苦多难!”
有一次进行电力勘测时,政府向电力部门介绍一个村子共有10户人家,可电力员工找了两天,硬是还差两户找不到。
山瑶人居住的大山多为灰黑色的石头山,土地稀缺,山上十亩地,不及山下一亩田。但凡有块土旮旯都会被种上苞谷,就是石头缝间,也一株两株地见缝插上苞谷,孤零零地生长。山瑶人均占有石旮旯地面0.87亩,最少的只有0.22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670元,常年靠政府救济。
这里的地形多为喀斯特地貌,天通地漏,大雨哗哗下,就是没水用。山瑶人有一半人口没有解决吃水问题,一些人一辈子甚至只在出生、结婚、死亡时洗过澡。
洞波村村民韦林强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年大年三十,他大清早就去挑水,家里都等着他把水挑回去才煮饭,中午十二点钟了,他才把水挑到家门口,在爬楼梯时水桶挂着木梯,他从梯子里摔了下来,整桶水全洒在地上,全家人抱头痛哭。他擦干眼泪重新去挑水,大年三十的第一餐饭,他们到了晚上才吃上。
农网改造施工,让电力工人成为最受山瑶人欢迎的人,他们有时会杀鸡来招待施工人员,一只鸡从杀到烫再到洗,只用一小盆水解决。“吃饭时我们真是闭着眼往下咽,吃不下啊,可又不能拂了人家的好意。”施工人员提起来还苦笑摇头。
外面精彩的世界,山瑶人感受不到。直到2010年,8429名山瑶群众仍然全部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建国以来,这个民族仅有初、高中毕业生170人,在外工作的也只有35人。||||
今天
“1990年以前,我住在茅草房里,一年至少翻新两次才不至于漏雨;后来政府把茅草变成了瓦片,不再漏雨了;2009年,我住进了政府安置的砖瓦房,我觉得这一切已经好得不得了。”38岁的袁福光一脸自豪地说,“像做梦一样,去年7月29日,我住进了楼房!”
袁福光居住的小区叫安新小区,是富宁县结合小城镇建设安置山瑶群众的一种方式,住进这个小区可需要不少条件:有文化,有技能,能在城镇里活得起,有发展。
袁福光去年承包了100亩甘蔗田,预计明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他每月还有超过1500元的其它进账,日子一天一个样。
山瑶人300年间没有做到的事,似乎一夜之间做到了。
山瑶老人在搅拌着玉米粥,这是山瑶族每天不变的食物。叶琳摄
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了对山瑶的帮扶,政府引导他们搬迁,只是疏于财力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之民族融合困难,下了山的山瑶人不得已又回迁了。七八十年代,他们也被纳入了政府救济,2007年到2008年政府还开展了三项扶持大会战。
真正的变化,始于新华社记者完成的《山瑶群众的五难生活》的内参,2009年12月,看到内参后,在一个月内,胡锦涛总书记对山瑶族发展作了两次批示,重视程度可谓绝无仅有。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随后也分别作出批示,自此,帮扶山瑶成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山瑶族分布于富宁县的6个乡镇,22个村委会93个村小组,共有1828户8429人。山瑶办副主任农文全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了村村寨寨,最远的有160多公里,需要步行山路就有40公里。
“以前40多年的扶贫为什么不成呢?”农文全说,主要是没有实事求是,没有针对山瑶群众的需要,结合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这一次,富宁县派出了很多个工作队,做了几十次调研,最终提出了“搬家、种树、办教育”的扶贫思路,“差异性帮扶是山瑶扶贫的最大特色。”
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检查山瑶扶贫工作时表示:“短时期内解决山瑶群众的用电、用水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你们做到了!我要尽快向国务院汇报这件事。”
电网企业是山瑶扶贫的急先锋,在政企合作中体现着社会责任。通电、送水,南方电网投进去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情感的贴近,心灵的沟通。
上世纪90年代起,在电力部门的努力下,部分山瑶人用上了小水电;2005年,南网开展电气化工程,群众的用电难题开始真正得以解决;2012年6月12日,归朝镇龙绍村委会龙桑村小组第一次亮起了灯光,文山州就此彻底消除了无电村。
在山瑶村寨立一根杆,投入成本是其他地方的5倍;建500口南网爱心水窑,200万元投入可以换来家家有水窖的幸福前景。前些日子,龙留村开始了异地搬迁,南网员工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抱着羊、抬着猪、卷着铺盖,喜气洋洋地帮助这个村子搬迁。
“做好份内事,多角度的帮扶,也只有南网能做以这样。”农文全说,“南网起的是‘药引子’的作用,能引起更多企业关注这个族群。”||||
明天
2011年,陆福志以富宁县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取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成了山瑶人唯一一个大学生。
也是这一年,富宁县政府在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分别成立了一个山瑶班,以加大教育力度,提升民族素质。今年南方电网对这两个班的98名学生,扛起了也许连学生家长也无法扛起的担子:他们与学生们开展了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从物质上、思想上帮扶他们,一直帮到大学毕业。山瑶班成了南网爱心山瑶班。
已经搬迁出龙留村的潘绍明,最高兴的还是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大儿子13岁了,却只是上三年级,“以前因为上学路太远,就给耽误了,现在下山了,小儿子的上学就容易多了。”
农文全说,山瑶族帮扶,不在于建几栋漂亮的房子,而在于里面的人是不是真正愿意住下来,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能够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南网爱心山瑶班”的孩子。朱斌摄
袁福光老家常来人,住下了就不想走。“走出深山的老乡们,现在才知道山外的生活有多方便,日子有多滋润,现在,他们都削尖脑袋想住到城里来了。”袁福光说。
谁说山瑶人“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300多年前,势单力薄的他们一步步退守深山,走向闭塞,是严酷的现实压抑了他们对山下的向往。
有一天,富宁县长崔同富在电视中看到了南网员工帮扶学生的事,他对南网履行社会责任和解决问题的高效率感到惊讶。
“他们真正介入到了对山瑶的可持续扶贫中来,不仅解决当前问题,更关注未来发展,把教育作为帮扶的长远规划,解决的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真不容易。”崔同富深有感触地说,“比钱更重要的是爱心,真心、真情、真意地做事情,这是南网回报社会的具体体现。”||||
“为入睡,我把自己灌醉了……”
通电山瑶,最难忘那段蚊虫叮咬、昏睡草堆的日子
杀猪,宰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6月12日晚,在富宁县归朝镇龙绍村委会龙桑村小组,宁静的山村第一次亮起了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远处吹起长号,悠长的声音汇合着锣鼓声响彻山间。在敲锣打鼓声里,6位老人身系红腰带,吹响了唢呐。瑶族姑娘们端起米酒向当天为村里通电的电力员工致敬。龙桑村的通电,意味着富宁县8000多名山瑶群众彻底告别煤油灯的时代,文山州全面消除无电村。
世代生活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山瑶人,绝大多数村寨不通公路,要进入村里,都要翻山越岭,有些村寨甚至连马匹都无法进去。要把电杆抬进山里,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电力部门最终还是把电线架到山寨。
扛杆累:翻高山,睡柴堆
6月8日,记者一行从富宁县驱车前往龙留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通往龙留村的是条没有路的山径。如果不是村长潘绍明在前面带路,真分不清脚步该往哪里迈。头一天下了大雨,路又窄又湿滑,一些地方又弯又陡,前往的人不少都摔了四五次跟斗。
沿着一片苞谷地前行,苞谷叶子打在满是汗水的脸上、胳膊上,划出了一道道印痕。同行的人感慨,世上的路有千万条,这条路是最不想走的。这样的路,很难想象,当年电力部门是如何把线路架到只有8户人家的山村里。
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岩山路后,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简陋的茅草房,龙留村被重重叠叠的大岩山包围着。从山上往下看,龙留像井底,从村里往上看,只见蓝天和峭壁。“上山鼻挨路,下坡脚发怵”是龙留村的真实写照。
在龙留村口,记者遇到了一群扛着电杆的电力员工,一棵750多公斤的杆子,40个汉子被压得面红耳赤,山里根本没有路,他们只得沿着石缝,踩着嶙峋的石头,有时候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一些电力员工就用手或肩膀顶着,让扛着杆子的员工踩着过。为了保持步伐一致,每走一步,就大声哼一次“哟嗬”,响亮的号子震荡着整个山腰。
文山电力公司农电部主任冷吉海告诉记者,山瑶族居住地都很偏远,有些地方来回步行都要花去一天时间。为了尽快让山瑶村寨通上电,晚上,电力员工就住在山瑶人家里,把带去的酒、肉与山瑶人一起分享。山瑶群众家里没床,晚上没地方睡,只能躺在他们家里的柴堆、草堆里。没有被子盖,半夜蚊虫又多,为了热身,被蚊虫咬伤不感觉疼,每天吃晚饭时,大家都要喝上两大碗酒,把自己灌醉。有时候随身带去棉垫,晚上把棉垫铺开在山瑶人家里的火塘边,六七个人躺在一张棉垫上,常常被火星烧到身上弄醒。
在那岗新村新建的山瑶居住区,电网员工给群众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叶琳摄
立杆难:石缝里一锤一锤敲开
因为山瑶族人大多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的山顶上,要把电线架到村里去,得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同行的文山电力富宁分公司经理张斌告诉记者,在富宁县,要在依山傍水的壮族村寨架一根电杆,投入的资金最多就5000多元,但在山瑶人居住的村寨,至少得花3万元,投入的成本是其他地方的5倍。
尤其是立杆,沿线经过的都是高山怪石,很多电杆都是栽在石缝上,每立起一根杆子,都要开山劈石,在石缝里用铁锤一锤一锤地敲。平常情况下,立一根线杆5个人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但在山瑶村寨,必须20多人干上整整一天。
剥碍镇那岗村是富宁县规划实施的3个山瑶群众搬迁安置点之一,今年4月,云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廖泽龙到那岗村调研后,提出要把那岗村建成全省无电村建设新技术、新材料使用的示范点之一。5月,在新建的房屋还没建好之前,文山电力投入30多万元,组立电杆46根,架线时全部采用低压集束导线沿墙敷设,接入每家每户。这种新材料,不仅节约了线路通道、不用占土地、砍伐树木,而且整个村子用电环境美观、安全,用电可靠性提高。
日前,文山全州实现了村村通电,结束了8000多名山瑶人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记者观察:真正的帮扶源自尊重与真情
一定有爱心人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资助了贫困学生好几年,结果他竟不愿意见自己一面,甚至少有感激之情。其中的问题一定出在学生身上吗?会不会是资助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
各色各样的扶贫、助学,全社会轰轰烈烈地搞了那么多年,且不论效果如何,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帮扶呢?
在富宁县采访,当记者看到电力员工像给自己办喜事一样,汗流浃背地为山瑶群众搬家;当他们与结对子的学生频繁的互动,支持他们学跳舞,教育他们孝顺,被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称为“干爹”时,记者似乎触摸到了答案。
“没有与山瑶人接触以前,我们就听说这个民族的男女都爱喝酒,简直是一种陋习。在电网建设中,我们也亲眼见到,上午10点就有人醉倒在村头和家门口。”一位电力员工对记者说,“可是,如果我们也处在贫瘠的深山之中,无力改变现状,看不到任何希望,难道我能保证自己不像他们一样吗?”
我们觉得,这份感触才是帮扶的基石,是兄弟情谊的发端。帮扶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不能当成纯粹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它是一个相对的强势群体(或个人)对于弱势群体(或个人)的关照,帮扶者应是改变现状的参与者而非施与者。真正的帮扶,须基于对帮扶者历史的尊重,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它缘自于真心实意,并且回归到情感的交流以及心灵的沟通,化为双方的共识与追求。而这,远不是钱能解决的。
而文山电力对山瑶学生结对子的帮扶方式,把电网企业行为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是南网企业精神的代言与传承,体现的是社会力量力所能及的奉献,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真正的帮扶,既不能是应景式的突击行动,也要防止大包大揽的过度行为,是要帮着别人站起来而不是背着他走。文山电力的员工说得好,如何让帮扶更有效、更健康,需要不断总结、持续改进,是他们今后的“重要功课”。其实,这也是南方电网回报社会的重要功课,也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标签:南方电网,瑶族,云南,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