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与能源》以“大能源观”研究能源问题,提出以电力为中心推动我国能源发展,对能源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对做好电力及能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省电力公司要树立“大能源观”,立足青海大水电、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约开发,推动青海能源持续发展,保障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中国电力与能源》专著以“大能源观”研究能源问题,提出以电力为中心推动我国能源发展,对能源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对做好电力及能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来说,就是要把青海能源保障纳入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大格局中,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让电力在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中担当重任,发挥作用。
在大范围内配置能源资源
青海电网内电源水电比重大。青海电网总装机容量1417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占77%、火电装机占16%、光伏等新能源占7%,全省电力出力主要靠水电,水电出力取决于黄河来水,属“靠天吃饭”。过去,青海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络薄弱,电网无法发挥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丰水年水电出力增大,但电力外送能力有限;枯水年水电出力减小,又造成缺电局面。
青海能源资源与产业呈逆向分布。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太阳能主要分布于西部。负荷中心集中在青海东部,西宁地区每平方千米负荷密度为690千瓦,海东为114千瓦;而占全省总面积97%的6个民族自治州则不足9千瓦,果洛藏族自治州仅为0.4千瓦。
青海这种电源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不仅需要在省内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电力输送,更需要跨省跨区域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势,实现水火互济、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节能减排的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加大青海电网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750千伏骨干网架,实现了青藏联网,大幅度增强了电力互供能力,优化了水电出力的时段和大小,提高了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基本实现了电力送得出、传得远、落得下、用得够的目标。未来,青海电网将在保障全省能源安全方面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将在多能互补、高效安全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国家电网规划,青海将按照与经济发展同步、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新疆—格尔木、羊曲—日月山、玛尔挡—西宁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750千伏“一横三纵”骨干网架,构建电力安全、可靠、高效优化配置的大通道。
依托大电网和统一交易平台
近年来,青海省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与此相对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大。从2011年开始,青海已经由季节性缺电转变为全年缺电。
受发电装机水电高火电低的影响,青海电网供需形势呈现出电力有余而电量不足的显著特点。国家电网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在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大电网和统一交易平台,跨省跨区大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先后组织协调从宁夏、新疆、四川、甘肃等省区输送电力入青,保障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2011年,青海外购电量达到80亿千瓦时,接近总售电量的六分之一。今年前5个月,外购电量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57%。
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努力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对电力供应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的能力。
新能源需大电网支撑、大范围消纳
青海省,特别是柴达木地区的日照条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得天独厚的。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100-3600小时,年总辐射量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大量闲置的荒漠,这些都为青海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根据青海省太阳能发电战略规划,青海将打造世界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在柴达木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集中发电基地。2011年,青海建成并网光伏电站超过100万千瓦,被业内誉为太阳能应用领域的“青海现象”。青海省计划2012年再建设100万千瓦光伏电站,“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到400万千瓦以上,届时,太阳能清洁能源将占青海能源总量的15%左右。
消纳如此大容量的光伏电站,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才能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太阳能发电的消纳。近几年,青海电网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青藏联网工程的建成投产,使青海电网由终端电网变为枢纽电网,由单一的交流电网变为交直流混联电网,也促进消纳了100万千瓦的光伏新能源,确保了电网的可靠运行。青海省电力公司提前做好电网规划,积极引导光伏电站有序建设和可靠接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要提高电力消费水平
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省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受发展水平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青海各族群众的用电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在地处三江源保护区的牧区,煤、柴、牛粪等初级能源消耗占比偏高,部分偏远的牧区还没有通电,群众生产生活对环境依赖和影响比较大。经过两期农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群众用电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中,青海公司把工程建设与青海省实施的“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等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电力消费水平,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特别是前不久开工建设的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将使地处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的青海省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州接入大电网中,从根本上解决玉树缺电、各县电网孤立运行的局面,将对促进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海公司将进一步树立“大能源观”,立足青海大水电、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约开发,建设好750千伏骨干网架,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在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中推动青海能源持续发展,保障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标签:优化配置,能源资源,青海,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