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供电可靠性成为南方电网提升管理水平的“牛鼻子”,33万干部员工以义无反顾的实干证明,多少人心中那些曾经的不可能,有可能变成现实;那些曾经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数据,同样可以被打磨得锃亮迷人。
可靠性的全面攀升以及金牌的诞生,可以说是南方电网公司练就的真功夫,也是独门绝学的创先之道。
系统思维下的“统一战线”
供电可靠性从99.881%至99.9406%,城市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从10.42个小时下降到5.2个小时,农村区域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从38.65小时下降到12.07小时……南网的供电可靠性为何能在5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细细梳理,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能够得出千差万别的结论,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我们在供电可靠性上,做到了心脑、行为的高度统一。
我们的管理构架是按照工序来划分的,所有的工作最后在客户那里才能呈现价值,像一条糖葫芦一样贯穿,这种序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责任和价值在传递上的衰减。
以前,客户的事情似乎只是营销部门的事情。而从2007年,南方电网提出“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作为总抓手”的工作思路后,企业从价值观上发生了重大转折,营销终于变成全员营销,企业所有部门都开始在“满足客户”这一原则下重新列阵。
正如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赵建国指出的那样,抓供电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减少客户停电时间”来展开。
原来的糖葫芦一样的直线终于变成了多米诺骨牌,每一张牌都必须傲然挺立,每一张牌在挺立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现在,每条线路年内有限停电时间是多少,大家都心中有数。”中山供电局一位部门主任说,当一条线路出现问题时,急修班的人员想的是如何快速复电,运维班的人员想的是如何更好地做好消缺维护工作,而配调班的人员想到的是如何减少停电时长……曾经“大方向不清晰,小方向经常变”的局面在供电可靠性面前得到了高度协同化。可靠性变成了一个“牛鼻子”,激活了各个肌体的活力,所有的部门都在为核心价值做点滴贡献。这才是南网功夫的核心所在:正确的方向、系统的给力、持续的改进三者互相啮合,互相激励。
5年的功夫不简单,但又在常识之中。没有高深的道理,一切只是在日常工作中显露出智慧和力量。
没有模式,只有摸索
公司总经理钟俊说,“供电可靠性是考量我们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与国际先进电力公司相比,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供电可靠性上。”
“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3年后的今天,东莞的供电可靠性会走入国内先进。”东莞供电局生技部的祁应村至今并不否认自己对可靠性认识的渐进过程。
甚至南方电网在2007年、2008年选择广州、深圳、南宁等8家供电局作为试点单位开展提高供电可靠性工作时,大家心里也是没底的,更别说形成了清晰的路径。
没有模式,只有摸索。我们的摸索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其实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寻找到的正确答案。
广州局依靠抓管理,闯“精益化管理之路”,抓技术,闯“技术创新之路”;佛山局创造了综合停电管理六步法;中山局在配网自动化建设上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名片。
没有哪个局完全抄袭别人,就像当年千军万马考大学一样,功底浅的就狠打基础,偏科的就狂做习题,有条件的买补脑液舒缓大脑,没钱的就着萝卜干菜也得拼命。当千军万马朝着一个目标冲刺的时候,每个人选择的道路呈现出千差万别,也是探路的魅力:我们的前行不是战战兢兢式的萧规曹随,而是甩开膀子,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的弱点和命门。每一个单位最终在修炼武功的时候,找到自己的独门绝学。
南网再行军
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样给南网创先提供了重大的思维激荡和价值认同。每一个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扯皮、推诿的现象,部门之间的壁垒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靠性给系统上上下下的启示在于:只要大家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一个企业最有意义的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就其根本价值,那么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难走,所有的难题都将在坚持面前退却。
5年供电可靠性的大幅提升仅仅是南网功夫的初步彰显,老实说,5年急行军只是加速了大部分人脚步的频率,距离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动自觉尚有差距。可靠性在提高到一定层次后,如何能够更进一步?如何做到投资与效益的平衡,城网与农网的协调发展?如何发扬抓可靠性的韧劲,来保障南网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这都需要南网的再行军。
这不仅仅是硬着头皮先干,还关系到重启思维的问题。2011年5月广州供电局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对标工作,正如广州局局长甘霖所说,这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找准差距、理清思路,以确保实现战略要求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5年,南网在迈向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道路上,又会修炼出更深的功夫,或许那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世上并没有复杂的功夫,关键是想不想干、想不想下苦功夫。
标签:供电可靠性,南网,创先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