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让甘肃舟曲满目疮痍,灾难导致舟曲县城10千伏线路大部分损毁,电力设施遭受重创。两年后的今天,舟曲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兴旺昌盛,舟曲电网更是“旧貌换新颜”。
在舟曲灾后两周年之际,舟曲电网重建工程按照节点任务已全部提前竣工。重建的舟曲电网不但电网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个电网应对突发灾害的反应能力也大大提升。
涅槃重生
8月6日傍晚时分,明亮的路灯下,舟曲县政府广场上人们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优美的“锅庄舞”。流光溢彩的灯火不仅让重生后的舟曲焕发着勃勃生机,也见证着重建后的舟曲电网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8月2日,甘肃舟曲峰迭新区。舟曲灾后重建九大工程竣工交付如期举行。建设一新的舟曲峰迭新区,涵盖住房、道路、供电、医疗、教育、防洪等民生项目的九大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标志着舟曲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10年11月17日,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两年来,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共投入资金2.066亿元用于舟曲电网灾后重建工程。“灾前舟曲电网为单电源向县城35千伏城关变电所供电,属于末端电网,配网及供电设备落后,应对灾害的能力比较低。”舟曲电力公司总经理虎智峰称。
重建后的舟曲电网,抗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新老城区10千伏电缆全部入地,满足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用电需求,同时设备运行更加安全可靠,防止了倒杆断线等外界破坏和干扰,供电保障能力提升;在中低压电网方面,所有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了双电源环网供电,电网网架结构更科学、布局更合理,供电可靠性增强,若有灾害发生,可以快速通过环网保障供电;在高压电网方面,舟曲县城电源由原来的35千伏提升到110千伏,并实现了舟曲县城110千伏“双线双变”,确保了电力主网的可靠供电。
心系民生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位于舟曲县三眼峪和罗家峪交汇处的原水源地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尽快恢复供水,2010年9月9日,作为舟曲灾后重建的第一个开工建设项目——永久性供水工程率先开工。2012年8月2日,舟曲永久性供水工程——舟曲县城供水厂正式交付使用。
供水厂负责人朱思正说:“水厂承担着舟曲县城和峰迭新区所有用户的生活用水,为保证建厂用电需求,供电企业在第一时间帮我们架设了10千伏路1.2千米,安装专用变压器2台,为水厂的顺利建设解决了很多的难题。”
83岁高龄的老作家张希骞是舟曲老城区住户。在临时安置点廉租房里,每天陪伴他的有三样电器,一个是电视机,便于他了解外界的事情;一个是床头的台灯,用于晚上创作照明;另一个则是与亲人联系的手机。
张老说,每逢停电总能接到供电公司发来的短信。有时家里台灯不亮了,他就给城区供电所打个电话,很快就会有人上门维修。最近,张老又买了台冰箱,热心的供电员工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帮他安装并接通电源。
7月27日,张老专门做了首诗献给可爱的电力人。“灾后栖身日子难,党的关怀暖心田。电器用品脉络通,一日三餐有热饭。灾民安心度日月,电视节目昼夜看。供电服务有保障,社会稳定序井然。”
他相信,在有电相伴的日子里,舟曲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智能未来
7月30日,舟曲峰迭新区新建的居民安置小区内,施工人员正吃力地把电缆从井内抬起来向外送,井外的施工人员慢慢地将电缆一点点拉出来。
施工负责人表示:“居民安置小区已经基本完工,现在是将敷设于地下的电缆接入居民楼的低压配电箱,这样居民在入住之前就能用上电了。”据介绍,敷设于地下的电缆替代架空线路,不仅能够美化新老城区的环境,同时也足以应对两年前舟曲发生的泥石流自然灾害,再也不用担心线路被洪水冲毁。
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任燕顺告诉记者:“重建后的老城区及新城区所有用户全部安装了智能电表,居民用电将更为方便、快捷。”
据介绍,在舟曲电网恢复重建过程中,新建的110千伏舟曲变电站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全封闭的组合电器,实现了无人值守和远程操控,增强了设备抗击事故的能力;双电源环网供电,让舟曲电网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供电可靠性大大提升;县级调度通信系统和5个变电站卫星通信点的建成,可以使变电站在原正常通信系统瘫痪的情况下保持正常联络,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或尽快恢复运行,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电网恢复重建实施方案》总体进度要求,舟曲电网将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建后的舟曲电网能够满足20年内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将成为甘肃省内最智能、最强大的县级电网。
标签:舟曲电网,智能化建设,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