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回眸:雪域高原传颂电建传奇

  2012-08-28

铁塔巍巍,银线蜿蜒。如今,被称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正源源不断地把电能送往西藏,造福着青藏人民。青藏高原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我们不应忘记曾经奋战在这里的上万名建设者。

他们满怀豪情踏上征程,他们在严寒中苦战三江源,他们在雪峰上笑傲唐古拉。建设者们以高昂的斗志在这里挑战生命极限,同时又以专业化管理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缺氧不缺斗志 艰苦不怕吃苦

在位于青海格尔木的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驻地,“缺氧不缺斗志”的大字标语,色彩鲜明地挂在楼体外墙上。曾任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的丁永福在接受采访时,也多次提到“斗志”一词。

为什么要把斗志放在这么显著的位置?因为工程建设环境实在太艰苦、任务实在太艰巨,高昂的斗志在人员、设备降效严重的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

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员工杨希军刚到工地就被震住了:四周除了铁塔,一片荒凉。他经常在大风、大雪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作为东北人,他觉得这里的零下十五六摄氏度比东北零下二十几摄氏度要冷得多。

2010年9月28日8时,直流线路工程第六标段项目经理张子跃带着队伍开始浇制基础。10时,天突然阴沉下来,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中午,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天空,不一会儿,雨夹雪打湿了施工人员的衣服,但大家仍坚持在雨雪中鏖战。为了把剩余的工作干完,避免基坑塌方,他们必须加班。“捉摸不定、说变就变的天气真让我们头疼。”直流线路工程第七标段负责人张明勋满脸无奈。

海拔越高,高原反应发生的概率也越大。直流线路工程第五标段施工一队队长马宏韬出现高原反应时,人一下就软了,怎么叫也叫不醒,大家赶紧用医疗点配的综合救护车往下送。张子跃曾亲眼看见,一位施工人员趴在床上,左手拿纸,右手拿笔要往纸上写字,却眼睁睁地写在了床铺的毛毯上。

“这样的山梁,牲畜都上不去,只能靠我们手抬肩扛,把材料一点点运上去了。”施工队长张义负责1155号塔的基础浇制,该塔基位于一座形如刀剑的山梁上,大家称之为“刀剑峰”。从山底到山梁根本没有路,施工人员靠人力开出一条羊肠小道,在陡峭之处凿出一些小坑,恰似“天梯”,只能小心攀爬,山梁上的风却吹得人摇摇晃晃。

艰苦的自然条件是对生命的挑战,在这里施工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重担压在建设者们的肩上,他们毅然果敢向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正如青海送变电公司总经理杜景泉所说:“建‘天路’,必须用百分之百的努力!”

创新工程管理 攻克“三座大山”

2000多千米的线路,3万多名参建人员,如何实现有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稳步全面推进?“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粗放式管理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建设面临的难题,必须要实现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安全、质量、技术、人员等,都必须紧密且有序配合。

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无论建设公路、铁路还是输电线路,都必须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座大山”。青藏联网工程管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正是攻克这“三座大山”的过程。

工程线路走廊沿线地质条件复杂,连续多年冻土地段长达565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多年冻土带。工程指挥部请专家到一线进行测算,对基础型式进行必要的变更。有的施工点,建设者开展混凝土集中搅拌,保障工程质量;有的地方,建设者定制了装配式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冻土的扰动,各参建单位普遍采用了快速基坑开挖、快速基础浇筑、快速基坑回填作业法,以避免改变冻土区域的稳定性。“为实时掌控冻土基础开挖回填后的地温变化,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在全线6个冻土区段选择了10个冻土施工点,埋设了冻土地温变化监测传感器,以便长期观察含水量变化和塔基基础稳定性变化。”甘肃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国尚表示。

工程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极端温差最大接近70摄氏度,自然环境极其艰苦。国家电网公司借鉴青藏铁路建设的经验,建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四零”目标,即“零高原死亡、零高原伤残、零高原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工程启用2个三级医疗站、10个二级医疗站、31个一级医疗站,并配有救护车、高压氧舱、制氧机、全功能呼吸机等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与以往各项目部医疗保障各自为战不同,三级医疗体系更有系统性,便于统一管理,各医疗站可以共享治疗经验。“我们不仅要关注建设者在高原的身体状况,而且要跟踪他们下高原后的情况,前后对他们进行三次体检。”武警水电二总队医生谢杰群说。

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沼泽湿地、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工程开建以来,总指挥部和各参建单位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基础开挖时,施工人员先将草皮细心剥离,集中堆放,专人养护,基础施工完成后,再将草皮铺回原处。为了减少施工车辆和人员对环境的破坏,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施工队伍在草原上铺设了“帘子路”,尽量减少对草皮的碾压。施工结束后,建设防风固沙网格,种草恢复植被。为了减少施工污染,基础施工中,沙石料一律放在彩条布上搅拌。

在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在巍然耸立的昆仑山上,都留下了建设者的足迹。他们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要求更高”的精神和追求,创造了雪域高原电网建设的奇迹。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雪域高原,电建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