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大基地、大网架、大通道推能源十年跨越发展(图)

  2012-09-24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十年跨越发展,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充沛动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10年,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27%和214%。电力装机突破10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是前50多年的总和。

这10年,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107%,人均用电量增长近2倍。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改造,解决了37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能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这10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猛。水电装机达到2.3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核电在运机组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在建规模达到2924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

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大基地构建“大能源”。

十六大以来,针对我国能源富集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的资源分布特征,国家大力推进在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大型煤炭基地、火电基地以及风电基地建设,利用集群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大型矿区已成为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炭项目增加煤炭产能5亿多吨,截至2011年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总产量达到3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组建,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截至2011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煤炭企业45家,产量23.2亿吨,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66%。

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大火电基地也快速发展。十七大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宁夏宁东煤电一体化项目、新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最新的大型煤电建设项目——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送电市场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已经展开,锡盟地区800万千瓦高度节水电站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如今,全国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火电机组比重已达39%,目前已投产和在建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59台,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火电机组占火电机组比重已经达到76%。这些大型、高效、环保机组的建成,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供电煤耗显著下降,从2007年底的356克/千瓦时,下降到目前的329克/千瓦时,能耗下降了7.58%,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1亿吨。

能源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带动能源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10年间,千万吨煤炭综采设备投入使用,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批量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成功建造,千万吨炼油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

能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从前有“炸药桶”之称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百万吨死亡率由4.94下降到0.564。

大市场、大网架、大通道

能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

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连接境内外。十六大以来,我国建成一大批特高压输电线、输油管线、运煤大通道,瞄准能源富集地区和资源消费集中地的分离、贫油少气等“先天不足”,不断优化能源配置方式。

自2005年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以来,我国已建成云南楚雄至广东穗州、向家坝至上海两回±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其扩建完善工程。此外,目前锦屏至江苏、糯扎渡至广东、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直流工程,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正在建设。

截至目前,在直流特高压方面,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将±8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国家;在交流特高压方面,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对提高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水平、掌握交流特高压核心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广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

新能源建设初具规模

传统能源发展步伐稳健,新能源建设也初具规模。

十六大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支持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通过实施大基地建设、风电标杆电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用5年半时间走过了美国、欧洲15年的风电发展历程,实现了风电从200万千瓦到5000万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5258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达到87%。由于从一开始就坚持走风机国产化路线,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华锐、金风等一批风机制造企业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水电装机规模亦跃居世界第一。十六大以来,我国每年新增水电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 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亿千瓦。我国水电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水电总装机规模比新中国成立50年的总和翻一番的超越,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量超过2100万千瓦,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在广袤的农村渐成燎原之火。十六大以来,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气技术日益完善,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体燃料开始了规模化利用,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能源年利用量合计约2000万吨标准煤。

能源建设的黄金十年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能源领域高速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能源总量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全球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在国内经历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情况下,我国煤电油气的生产增速均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很好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更为可喜的是,我国能源领域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增长质量,实现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在特高压建设工程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我国能源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能源装备制造实力显著提升。

比如,舆论广泛关注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由于在全球没有先例,因此工程建设直接推动了电网领域的自主创新。经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我国在特高压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工程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功能完善、世界领先的试验研究体系。而且通过试验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如今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大电网运行控制技术,使我国电网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此外,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更是为我国钢铁、电子、冶金、材料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机遇,华能、华电等集团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国火电机组装备制造水平,缩短了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新能源的异军突起是过去十年能源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过去十年,一方面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导致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旺盛,一方面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让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凸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就成为能源发展的一大课题。

可喜的是,过去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我国能源领域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为龙头,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一大标志就是清洁能源的比重逐年增加。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清洁、高效、方便的天然气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等等,这些都成为新时期能源结构调整的新亮点,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为新能源重要标志的风电建设,十年前,我国风电装机只有40多万千瓦,而到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就达到52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如今在我国总发电量中,来自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已经接近30%。

十年,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瞬间,但是我国能源领域这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成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能源工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十年大事记

●2003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煤炭骨干企业的重大决策。

●2005年2月,国务院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煤矿瓦斯防治的重大问题。2005年以来小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产业政策》,从产业布局、市场准入、产业技术、企业组织等方面明确了鼓励性、限制性和禁止性政策。

●2007年12月,我国发电装机迈上7亿千瓦新台阶。2002年至2007年五年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约3.5亿千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50多年的总和,也相当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发达国家电力装机的总和。

●2008年底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全部建成,并储满原油,我国石油安全有了初步保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国家石油储备二期于2009年初启动,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其中独山子、兰州项目已建成投用。

●2009年8 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四级风力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按照风力资源优劣,划分出四个区域,并划定相应标杆上网电价。风电标杆电价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年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我国由此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

●2010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风电装机世界第一大国。

●2011年3月17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改变了过去敞开口子供应能源的发展思路。

●2011年12月22日,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突破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000万吨,“海外大庆”高水平、高质量建成。

●2012年5月,国家能源局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大力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以增加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大基地,大网架,大通道,能源,跨越发展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