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掀开革命老区发展新篇章

作者:刘元辉  2012-11-08

湖南省绥宁县寨市古镇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谱写了战绩卓著的伟大历史诗篇。去年,绥宁电力公司投资306万元全面完成了寨市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1月2日,我们深入寨市古镇采访,亲眼目睹新一轮农网改造给老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从绥宁县城出发,沿美丽的西水河逆向西南蜿蜒30千米便是寨市古镇。1930年12月20日,邓小平和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大破敌军后曾在这里休整。小镇正中的张家祠堂便是邓小平指挥所旧址。

如今,寨市镇已成为绥宁县西南一带最大的乡镇贸易集散地。古镇老街东头,是集市最热闹的地段。一个铁制品摊位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格外显眼。摊主是一名穿着新潮的帅小伙。他指着摊位里的农具说:“我是打铁的,这身行头是刚在县城花了700多元钱买的。”

小伙子叫张文明,高中毕业后继承了家传的铁匠手艺。以前,镇上三天两头停电,只能靠人抡铁锤干活,一年下来,勉强能养家糊口。去年,绥宁电力公司对镇上的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又新架了高压线路,增加了四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充足的电力保障给张文明壮了“胆”,他立马贷款安装了两台电锤和一台二手电动冲床,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4万多元。他自豪地说:“周边乡镇,都有我打的农具。”

张文明的摊位就在他家的门口,征得同意后,我们走进他家。房子三层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水电方便,冰箱、空调、家庭影院一应俱全,可以住三辈人。我们在厨房里看了一圈,微波炉、电磁炉、抽油烟机等电炊具应有尽有。女主人说:“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张文明说告诉我们,电网改造以后,他就提前申请拉了动力电,通过借款,买了电动设备扩大生产,明年就可以还清借款。

产业兴旺势头正劲

80多年前,红七军的指挥部就设在张家祠堂。张胜利老人一家住在这个祠堂的隔壁。红军攻占寨市的时候,张胜利只有6岁,跟着大人到处讨饭。

“发家致富离不了电啊。”说起三兄妹创办产业,这位耄耋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张胜利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去年农村电网改造后,大儿子在乡街道上办了一个铁件铸造加工厂,二儿子在镇里办了一个豆腐加工作坊,虽然厂子规模不大,但效益都很好。女儿嫁在本村,和丈夫一起搞养猪产业。

他们原来在镇上做铸件零售生意,已经10多年了。老大张爱国一直想自己办厂,自产自销,赚头自然更大。但是由于镇上的电力线路老化严重,供电不正常。“照明电老是打哆嗦,办厂用电,想都不敢想。”

2011年2月份,绥宁电力公司要投入200多万元对镇上的电力线路进行改造。这个消息令张爱国兴奋不已,他决定重拾创业梦想——办厂搞铸件加工。当看到硕大的电杆一基基运进镇里,张爱国的信心更足了。他立即筹集资金30多万元,7月底,绥宁爱国铁铸件加工厂正式投产,几乎和农网改造工程竣工时间同步。一年后,该厂产值达100多万元,产品远销到宁夏、山东等地。

在他的带动下,老二张利民改行办起了豆腐加工坊。张利民引进了全套的自动化豆制品机械,全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挤”倒了镇里的其他人工豆腐作坊。他便把这些失业的同行都收归到自己的加工厂干活,发挥他们在配料、选料和制作方面的长处,共同致富。在加工厂里,我们看到6台电动磨糊机同时转动。工人们把泡好的黄豆往磨糊机里一倒,几分钟后,白嫩嫩的豆浆就做好了。

老三张丽萍依托二哥加工厂的下脚料办起了养猪场。制作豆腐的留下豆渣和浆水等拌了谷糠等便是上好养猪饲料,老三张丽萍的养猪场也搞得十分兴旺,每年收入可达6万多元。张丽萍说,以前养几头猪,对电要求不是很高,现在养400多头猪,碾饲料和抽水,没电不行,最主要的是冬天气温低,母猪和仔猪需要电来保温,如果供电靠不住,就会出现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的情况。现在再也没有这种担心了。

谈起电力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实惠,寨市镇党委书记黄先伟感慨不已:“稳定可靠的电力是我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和自动化生产的‘定心丸’,我们这里好多产业都产销两旺,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革命老区,发展,新篇章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