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2013供电与民生:奋战无人区 建设大电网

作者:万达 杨浩 钟家斌 何佳玫&n  2013-01-24

在我国西部地区施工的部分输变电工程途经无人区。工程建设者在无人区施工,面临着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如戈壁大漠中的骆驼刺,顽强地生存着、拼搏着——

500千伏乡城至水洛工程 无名英雄战斗在无名山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最高4700多米的无名山系,一基基铁塔矗立山上,这是江西送变电公司乡城至水洛500千伏工程施工人员的“杰作”。然而,山以无名为名,人有名却未名,建设者承建的标段位于无人区,施工的酸甜苦辣无人知晓。

乡水线6号基础位于一座海拔3300多米的高山上,山势陡峭,从山脚到施工桩号没有路可走,施工人员要上山,得手脚并用爬上8小时。为方便施工,施工队员王国平从2011年8月起就开始在此驻点。18个月中,王国平一个人就住在一座木屋中。这是一座被藏民遗弃已久的木屋,与木屋一墙之隔的是羊圈,里面的羊粪早已风干,但那股怪怪的气味依然很浓。

上山的第一个月,恶劣的环境、川西地区特有的蚊虫,让王国平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由于运输困难,易贮藏的土豆成了他的日常主食,这对于习惯大米饭的南方汉子来说不啻为一种折磨。“看看我这肤色,能看出我是黄种人吗?”山上极强的紫外线把王国平的皮肤灼得黝黑,上山后经太阳曝晒,他先后脱了三次皮,之后皮肤就变成这个颜色了。

“其实,这些并不是不能克服的。要说最难过的,还是那种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感觉。”山中岁月,施工人员不但要忍受头晕、耳鸣、失眠或突然惊醒等高原反应,还要习惯晚上没有电灯、电视,手机没信号,没网络的半原始生活。

18个月,他只回过一次江西南昌的家,那一次是得知岳母去世后才匆匆赶回去的,他也是家里最后得到消息、最后赶到的人。

在这里施工,并不仅仅要忍受寂寞,有时候还要与危险进行较量。生死惊魂的事情,还真的发生过一次。今年1月初,线路走向一带冰雪封山。项目部人员到1号基础检查,山中冷得滴水成冰,山路上形成了无数暗冰。车子正开着,就远远地被一群人拦了下来。

“别过来,路面覆冰了,刚刚有车坠下崖去了!”前方的人大声喊叫。

施工人员探出头,往下看去,只见80多米深的悬崖下横卧着一辆车,听说那是一辆当地负责修路的工程车。在车下滑的时候,车上的人都急忙跳下了车,幸好人员无恙。

新疆与西北联网第二通道工程 在荒凉的环境中施工

2013年1月底,在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第9标段,重庆送变电公司的施工人员奋战在施工现场。第9标段位于甘肃省敦煌境内,途经戈壁滩、湿地保护区等无人区。

我们3个月前曾来过这里。和3个月前相比,这里几乎没有丝毫变化:寒风依然呼啸,气温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眼前依然是遍地枯黄,一簇簇的骆驼刺顽强生长着。

风雪肆虐过后,留下的痕迹也淡得快消失了。唯有汽车行在曲折的土路上时,偶尔看到一些冻冰铺满路面,才能给这不变的天地带来一丝新鲜气息。

建设者就在这不变的环境里工作着。他们说,虽然环境枯燥,但一基基铁塔拔地而起,还是能让他们感到内心火热。

哈郑特高压工程 戈壁滩打响“游击战”

“风沙大了,螺栓紧好后赶紧下来避一避。”施工队长张德天扯着嗓子向1060号铁塔上的5名高空人员喊道。刚喊一句,一阵疼痛从干裂的嘴唇上传来,张德天拿出带有血印的纸巾擦去了嘴唇干裂处的血迹。

1月17日9时,天气干燥的甘肃瓜州正处于零下17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中,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时常刮起的大风,直把夹着冰雪的沙土往人的眼睛、鼻子、嘴巴里灌。这片就连当地人也不愿来的无人区,现在已经成了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建设哈郑特高压工程甘3标段的战场。

“风大了就找地方避一避,风小了就赶紧出来干活,跟这里的天气讨便宜,要学会打‘游击战’。”已经与风沙周旋了3个多月的张德天苦笑道。

甘3标段的施工人员大多来自浙江、四川等省。从大河、大海边来的人,面对瓜州冬季的寒冷和干燥,很是头疼。基于此,项目部在入冬前开展了冬季施工安全知识培训,并邀请当地兄弟单位传授经验。

9时15分,戈壁滩上的风力达到了5级,场地上狂沙肆虐,稀疏的枯草伏地不起。“张队,你找的这个地方就像个战壕,上次培训教的招数你算是学精了。”躲进避风区的小刘边拍身上的沙尘,边对张德天大声说道。因为风大,搭建的避风棚易被大风吹跑,张德天就在顺风处的土包后挖了个凹槽,这里就成了大家吃饭、休息的避风区。

9时40分,风小了些。“大家先把横担组装好,等风再小点,我们就吊空安装。”如何在风沙天气把握战机、争分夺秒,张德天如今算得上半个“兵家”。

2个小时后,张德天看了看手机——这里没有信号,手机便被当成了手表——对大家说:“已经11点35分了,饭还没送到,估计车子又陷住了。”他喊上十个人去找车子,终于在30多分钟后找到了。

12时30分,车子到达避风区。趁大家吃饭的工夫,司机把一个大信封交给张德天,“你满月的女儿的照片。俞经理让你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孩子出生你都没回去。”

13时30分,在绞磨的“突突”声中,右横担成功起吊。“大家抓紧干,晚上回去喝酒,驱驱寒气。”张德天对着大伙儿喊道。

17时,夕阳也在寒冷的戈壁上藏起了半张脸。在“鸿雁向苍天,天空多遥远”的歌声中,大家背向无际的荒凉,驶向归途。

玉树与青海联网工程 攻克巴颜山施工难题

1月19日夜,在海拔4832米的巴颜喀拉山区,狂风在窗外咆哮,雪花飞扬。压力表的水瓶中发出噗噗声,间或有人因不舒服发出沉重的喘气声。

明天就要结束施工回家了!玉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4标段项目副经理童璟望着窗外,感慨万千。

2012年6月,青海省送变电公司的童璟带领着一群年轻人来到了巴颜喀拉山。这里空气稀薄,气候酷寒,一年之中有九个月时间风雪不断,皑皑雪山经年不融,冻土层终年不化。

复杂的地质是基础施工阶段的一大难题,坚硬的花岗岩、不稳定的冻土以及“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山泉,都成了进行施工的阻碍。这里虽然人迹罕至,但是,建设者们在施工时,却无法“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因为他们必须要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攻克施工难题。

玉树联网工程输电线路所经地区均为国家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天气复杂多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高寒草甸、草原和多年冻土环境一旦受到扰动,在自然状态下恢复进程缓慢。

在掏挖桩基础施工中,个别基坑塌方严重,技术人员就守在坑边,监督指导施工人员,消除安全隐患。23基灌注桩基础是该施工段的难点,基础都位于沼泽地带,人走进去都困难,更不要说材料和自重93吨的旋挖钻机了。大家积极想办法,现场查看地形,在个别基础道路上做试验,最终采用了铺垫钢板的方法,解决了机械和材料的运输问题,还大幅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

工程副总指挥李海峰说,每一位建设者都清楚,大家的任务是为玉树送去光明;大家也清楚,完成任务的一大前提是不能破坏环境。“每一个人在上线施工前,都要经过专门的高原环保水保知识培训,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

工程4标段施工项目经理张子跃说,在施工现场,除了在施工点铺上草垫、垫上帆布,避免压坏草地外,他们还在每个工地都放置垃圾箱,对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实行密闭存放、统一回收、集中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让每一位参建人员都成为保护三江源的践行者,这是工程建设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张子跃笑着说。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供电与民生,无人区,建设,大电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