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央视的镜头再次聚焦云南电网带电作业,3个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全程拍摄,纪录下500千伏德博Ⅱ回线带电更换自爆绝缘子的精彩瞬间。近年来,很多与带电作业相关的“首次”、“第一”都在云南电网诞生,受到了广泛关注。而谈到带电作业的发展,云南电网公司相关员工说得最多的则是。在他们看来,带电作业是创先中一项实实在在的技术活。
创先很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提高供电可靠率,而在提高供电可靠率方面,“带电作业是最有效抓手”,昆明供电局副局长字美荣这么认为。
带电作业是有效抓手
等电位电工的高空“舞蹈”,离不开团队的配合支持。
图为地面电工安装并固定软梯,以协助等电位电工进入强电场。 牛国栋 摄
“创先的四大主要指标中,有两项与带电作业密切相关。”在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周海看来,带电作业既能提高供电可靠率,又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就此观点,昆明供电局提供的数据很有说服力:2012年,昆明局实施配网带电作业2594次,共减少停电时户数74468时户,对城市供电可靠率影响为0.109年百分点,而该局2012年供电可靠性指标是99.945%,其相关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周海说,以前一半的停电都因故障检修产生,事实上这些检修很多可通过带电作业完成,但由于传统思维限制,老觉得那样有风险,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带电作业,相当被动。开展创先之后,按照相应的指标要求,开展带电作业成了主动行为,各供电局都非常积极。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字美荣说,创先是一个机会,以前老是纵向比,总觉得在进步,打开眼界横向一比,发现很多指标还有差距,于是有了改进的动力,思路认识和境界也随之提高。他表示:“创先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可以从技术层面入手,每天都可以改进和提高。”深入开展并提升带电作业水平,就是将创先的理念与实际技术工作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网架相对薄弱,用电增长迅速,带电作业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周海说,网架结构即使满足了N-1,一旦采取停电检修,则N-1这道保险又将丧失,所以,“带电作业还不仅仅体现为多供电、少供电的问题,更涉及到电网的稳定”。与架设新的线路相比,带电作业经济价值显着,这一点在配网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发达国家由于网架成熟,用电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输电网很少进行带电作业,但配网带电作业一样普遍。
突破顺理成章
云南电网公司在推进创先的过程中,为全面提升带电作业水平,2011年成立了带电作业分公司,在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开展带电作业的同时,还大力支持各供电局、县公司提升带电作业能力。目前,云南电网所有州市供电局都已具备带电作业能力,有个别县公司也能开展带电作业。带电作业分公司还成为南方电网公司带电作业的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是目前公司系统惟一覆盖所有电压等级的示范和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带电作业人员400多人次,基地的设备电压最高可升至1000千伏。
带电作业的广泛开展,必然带来技术水平的显着提升。4月23日的这次带电作业,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这是继云南电网高海拔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试验成功以来,首次大规模地进行实用化作业。此前一周,云南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已带电处理了这条线路上的14个缺陷。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海拔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已经完全实用化。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很不容易,首先紧凑型线路的带电作业难度远大于常规线路,其次云南绝大多数地区海拔很高,空气绝缘性能较平原地区约低20%,导致安全风险和技术难度相应增加。
云南电网公司至今保持的另一项国内带电作业纪录,则是于2011年4月进行的高海拔直升机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这标志着我国带电作业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外,其在配网方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2010年,昆明供电局在南网率先实施旁路带负荷带电作业法,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实施这一作业方式。此后,这一技术迅速推广,2012年,昆明局采用这一方法带电作业22次。据该局生技部专责冯磊介绍,现在昆明局能开展23个大类的带电作业项目,带电作业率由5年前的30%迅速提升到现在的60%。
在带电作业深入开展的同时,必然要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仅昆明局每年带电作业设备的投入就在400万元以上。但是,这样的投入是必需的。供电可靠率的提升,对用户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即使仅计算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2012年,昆明供电局带电作业多供电量615万千瓦时,对社会经济增量的直接贡献在6700万元以上。
探索永不止步
在我国,云南是较早开展带电作业的省份。采访中,很多干部员工体现了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探索劲头十足。
现在,全新的南方电网公司昆明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一旦建成,其培训能力将达到每年4000人次,能进行现在所有带电作业项目的理论和实作培训。云南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经理杨家昌表示,目前正在组织带电作业智能化的软课题研究,将联合国内外多方机构开发新的机器人,依靠技术进步采用替代和隔离技术,尽量缩短员工暴露在强电场的时间,已实现带电作业过程中的“不带电作业”。
而针对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周海表示,在已取得多项高海拔带电作业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将继续做深课题,研究突破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带电作业技术,逐步实现带电作业技术的全覆盖。通过技术的进步,通过提高供电可靠性,最终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针对电网网架、材料出现的新特点,云南电网也在积极开展新的技术研究,目前昆明局正在研究城市电缆带电作业方法,力争实现带电作业的“上天入地”。在关注输电网和城市带电作业的同时,云南电网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农村。字美荣说,要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在供电服务方面也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现在很多农村带电作业车开不进去,而目前采用的绝缘托架等方式,效率又不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大对农村电网带电作业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以提升农村地区的供电可靠性。||||
人物专访
60年前,供电可靠性就受到关注
带电作业老前辈张六荣接受本报专访
谈起带电作业,昆明供电局很多员工都会说一句:“不能丢老一辈的脸”。4月25日,记者见到了这“老一辈”的标志性人物,77岁的昆明局退休副总工程师张六荣。说起这个名字,在全国带电作业领域可谓声名显赫,1982年,他就担任了中国带电作业专家组组长。
“带电作业是毛主席号召搞起来的。”张六荣说。1956年,毛泽东在参观天津带电作业工具后,要求全国组织研究开展带电作业。当年,在辽宁省鞍山市,我国第一次带电作业成功进行。3年后,经过多次培训的张六荣作为现场技术员,在昆明组织进行了110千伏输电线路安装防震锤的带电作业,这也是我国南方最早进行的带电作业(在重庆等地几乎同时开展)。
“当时哪有现在这么好的设备,我们都是自己制造带电作业工具。”张六荣说,一开始,等电位电工坐在金属三角板上,“全身缠绕软铜丝,起到等电位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屏蔽服”。几年后,各方面条件稍有改善,1964年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镀银屏蔽服,然后穿着屏蔽服去变电站表演,云南省主要领导组织了很多人前去观看。
在制造带电作业设备时,张六荣和同事们非常擅长就地取材。“我们用云南的蚕丝做绝缘绳,坚固好用,耐压试验完全合格。”而绝缘杆的选材就麻烦一些。张六荣和同事们需要在秋天跑进大山寻找长得笔直的栗木,砍下后先在水里浸泡,然后定型处理、烘烤脱水,最后涂上青光漆。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耐压试验都能顺利通过。“云南真是地大物博。”看得出,张六荣很为家乡骄傲。
在进行了大量技术探索的基础上,从1961年开始,张六荣开始参与培训云南各地的带电作业人员,两年期间就培训了近百名员工,云南的带电作业从此开始在各地铺开。
也许和今天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在二十世纪50年代,供电可靠性已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那时代各方面基础本来就差,事故又多,经常停电,群众反应强烈,各级领导也‘头疼’。”张六荣说,当时抢修条件不好,速度比较慢,“为了尽量减少停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带电作业,其实是很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十世纪80年代初,220千伏带电作业等相继开展。1982年,张六荣当选为中国带电作业专家组组长。1996年退休后,他还常年坚持工作在带电作业技术一线,积极推进带电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各种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担任裁判长,直到2012年,才因身体原因停止了工作。
说起现在的带电作业情况,他认为“水平比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先进,二是工具灵活轻巧,三是普及面广。“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走的方向正确,发展思路清晰,管理流程规范,肯定会越做越好。”
鸣谢 殷浩钦 田桂珍 李剑兵 王宇 杨昕 陈波 陈品文 蒲仕遵
标签:云南电网,带电作业,细化,创先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