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南网表情:八小时之外寻找缤纷色彩

作者:记者 黄勇华  2014-01-14

两广

状态:最紧张忙碌,更渴望八小时外的放松

建议:可考虑组织更多户外活动,引导大家“走出去”

云贵

状态:社交及家庭活动较多,更关注亲情与友情的维系

建议:可适当加大运动活动的支持力度

海南

状态:最放松,娱乐活动丰富

建议:可继续加大运动活动的支持力度

员工既期望为单位发展添砖加瓦,在创先中以实干找到坐标,又期望赶上时代潮流,形成个体生命的缤纷色彩

上周披露之本报组织的《“我的off时”,南方电网员工业余生活调查》结果显示,以5分为满分,1000余被调查者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平均给出了3.19分,介于“及格”与“比较满意”之间。没有外界看似的光鲜,站在及格线上,南网人一面在创建国际先进、管理精细化思路的引领下自我加压、谋求工作突破,一面又期待着在八小时之外,寻求人生价值的缤纷色彩。

很多身不由己 更重自我调节

“从2013年7月以来,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安静了。”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不久,彭阳春有时候回想会有这样的感觉。他说,择业是个人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偶尔也会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他的同事张秋明的烦恼则在于:“一年到头待在山里,经常参加前女友的婚礼。”

常年在外施工建设的员工,完全没有八小时之外的概念,心里想的更多的是:项目、工序和回家的时间。

“最怕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找不到存在感。”在云南大理祥云110千伏野猫山风电送出工程现场,安全员张力稚嫩的脸庞上带着明显的风霜印记。24岁的他在经过几个大工程项目历练后,已学会了以看书、学习技术来保持自身的良好心态。

相比之下,朝九晚五上班族的生活幸福,在于可以清晰地定义自己的八小时外,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种尴尬:加班常态化,时间分配身不由己。

“八小时之外,真的可以让我自己做主吗?”在海南电网一家供电局的采访中,一位司机不经意地说道,现在他看到某景点已经有想吐的感觉了,因为一年中这个地方他已经跑了不下50次。

广东电网公司一员工则坦言:“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下班后没有接到领导的电话,也没有收到领导的微信派活。”

此外,指标上的排名和考核无形中加重了员工的心理负担。某位客户服务中心员工向记者吐槽:“不管客户投诉是否合理,我们都要拿着单到客户那里去解释,还得让他们签字说满意,因为上级要考核。”

广州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经理赖培云分析认为,加班成常态,加上一线员工与管理人员的隔阂,容易引起员工心理的不平衡。

“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网公司政工部一员工表示,在精细化管理的探索路上,如何提升员工的压力应对、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畅通员工诉求渠道,疏导负面情绪,引导积极心态,将成为建设幸福南网的一项重大课题。

广东最忙 云贵最有人情味

“业余时间,您经常做什么?”调查显示,在广东,员工选择加班的比例达到49.7%,远高于其他四省区。

在影响业余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选择上,广东更多考虑本职工作因素,员工最想参加户外休闲活动。而贵州、海南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他们会更多考虑物质因素,最期待的集体活动是运动。

一方水土一方人。“当你久居在珠三角的工业森林中,向往、迷恋、怡情于自然山水,这是非常自然的想法。”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编助理陈冀认为,南方五省区员工八小时外的生活状态,正是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工作节奏、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等多种差异性因素交错影响的表现。

吴伟强已经辗转当过8个镇的供电所所长了,现在,他供职于广东电网惠州龙门供电局龙城供电所。这几个月,他和同事们为了与镇上2.5万客户签订新的供用电合同,没日没夜地梳理核对客户资料。他说,这十多年来,自己只借着去年参加省公司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才有机会到外面去看一看。

从2005年的“管理年”启动,到2007年开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企业,近8年来,持续的改革创新之路,让广东电网公司从上至下都感受到了工作量成倍增长的压力。该公司市场部某专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更高标准的日常工作,更多关注客户体验,需要我们对制度、流程、表单的重新梳理制定,以及自我定位的重新调整,这种规范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与广东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作节奏较慢,民族风情浓厚。调查显示,在云贵地区的南网人,业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活动以聚会、旅游为主,这也反映两地社交及家庭活动相对多,更加关注亲情与友情的维系。

但在全网一盘棋下,西部追赶的步伐也从未停歇。“我们基础弱、底子薄,我们承认落后,但不能老落后。”云南电网公司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员工都是在给自己加油、加压。

■声音

“工作做得好,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我觉得这样才是会工作、懂生活。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活。”

——南方电网公司2013年劳动模范、昆明500千伏宝峰变电站站长 张川

“任何一家企业要把各种喜闻乐见的娱乐业做到极致,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低效的尝试。”

——广州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经理 赖培云

承担多重角色 追求缤纷自我

在调查中,在被问到“怎样形容你的off时间”时,选择“放松”和“娱乐”的是主流,占57.6%。这反映了南网员工在创先路上实干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心灵寄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据赖培云分析,人们工作压力越大,越想追求工作之余的抽离感,越向往“工作与休闲的平衡”。

昆明500千伏宝峰变电站站长张川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他做得一手好菜,爱旅游,喜欢足球等各类运动。八小时之外,他的业余活动安排得相当丰富,微信朋友圈上,发的尽是美食、美景。很多朋友问他,你这样也能评到劳模?“为什么劳模一定要苦大愁深?工作做得好,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的话,这样才是会劳动。”2013年,张川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称号,他带领的团队也连续五年被评为云南电网公司五星级班组。

生活在“百节之乡”的贵州凯里局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包杏恩,最近越来越喜欢看书。她说,孩子今年8岁,自己下班回家后既要辅导孩子功课,又要陪着一起看动画片、跳绳,感觉看书是惟一属于自己的时间,非常享受。

“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员工应该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单位也希望引导员工尽量回家,尽量少加班,尽到家庭角色的责任。”这是云南电网公司工会主席赵建华推崇的生活态度。

网公司政工部新近披露的《幸福南网测评》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幸福力建设强调的是员工个体幸福能力的提升。年龄25-45岁,工作年限2-20年的中青年员工,幸福感相对处于低位。这部分人群在家庭中是家庭支柱,在工作中是业务骨干,双重责任和双倍压力,成为中青年员工幸福感受的主要障碍,亟待投入更多关注。

什么是员工最想要的?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是否期望单位介入员工的业余生活,65.7%的人表示“不期望”,20.3%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14%的被调查者期望单位能够介入。

组织活动如同烹饪一台宴席,众口难调,再好的厨师也未必能博得每个食客的好评,但赢得大多数人的好评却是厨师的终极追求。

一方面,单位想出菜单为员工点菜;另一方面,员工却长期“食欲不振”。陈冀认为,“单位积极组织、员工被动参与”,这是企业组织活动经常会出现的尴尬现象。单位出钱出力不讨好,员工被迫参与不愉快,甚至当作完成政治任务一样的负担。作为单位人,你我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种“亚互动”心态。

“两年举办了32次技能比赛,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贵阳局工会办公室主任严励看来,技能竞赛是工会为企业锻炼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本次抽样调查却显示,员工对单位举办技能竞赛的只有1%的热情,远低于对户外休闲、运动等集体项目的期待。

“要是让我重新选择,我会当焊工,因为焊工年年有比赛。”一位抄表员吐槽说,公司每年开展的都是变电运行、带电作业这些技能比赛,抄表员根本没什么机会。

这也引起了管理者的反思。赵建华直言:“现在每年举办的技能竞赛重心越来越高,大量资金用在几个人身上,这违背了活动原本的初衷。”

分析人士则认为,南方电网近年来干部交流频繁,年轻人精力旺盛,“你不用好的平台把员工吸引过来,一些员工就会被酒桌、麻将、KTV等其他平台吸引过去。”但如果单位活动过多或不合口味,又容易给员工造成负担感和抵触情绪。

那么,单位在多大程度上知道员工喜欢玩什么?中智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员工最满意的福利是旅游、体检、补充医疗保险、购物卡和电影票等,最希望增加的,则是弹性工作制、日托服务、进修补贴和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员工“最满意”的福利,恰恰不是“最想要”的福利。

员工与单位出现“亚互动”的状况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做菜的”没有充分贴切地满足“吃饭的”口味。

菜做得好吃,不用厨师吆喝,自然被食客哄抢一空。2013年,贵州黔东南州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全程播出凯里局为员工量身打造的《非常6+7》总决赛,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你只要有才艺,有特长,都可以参加,不一定是非要唱歌跳舞。”凯里局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严阿冬说,“非常6+7”节目主要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参照国内大型娱乐节目的操作模式,分3个片区进行海选,15个县报下来有120多个节目,容纳200多人的礼堂场场爆满。严阿冬说,如果活动的内容有充分的吸引力,就绝对不会缺少主动积极参与者。

我们还能为彼此做些什么?

调查报告还显示,基层供电局员工感觉工作“麻木,按部就班”的比例最高,却最不希望单位介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减少亚健康状况,促进员工保持精力充沛和精神饱满的状态,提高员工的复原力;同时,帮助员工客观评估个人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幸福能力。

对此,新媒体的新锐代表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认为,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首先要了解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精神慰藉的力量有时比物质给予的要大得多。

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公司关怀局限于“基本款”。大多数单位的关怀行动停留在员工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其中又以班车、饭堂、工服等为主,对于员工精神方面的关怀则相对较少。

在问到来到公司最让你感动的时刻时,一电科院员工说:“最感动的就是加班至深夜两点。”这更多的是员工的自我调侃,同时也显示出对精神抚慰的渴望。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待在大山里的张力表示,最期待一种存在感。

中伦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律师周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员工个人主体意识也在不断觉醒,自计划经济时代而来的“单位人”烙印逐步淡化,员工会对工作和私人生活进行较为明确区分的要求。劳动法也对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如果单位的关怀活动过度深入,员工可能会认为私人生活的空间受到侵入,单位的好心将适得其反。

个人自主形成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自主安排相对健康、有益的八小时外活动,这可能是最好的,也是最终的途径,而企业该做的,更多是引领、倡导和辐射。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南网表情 缤纷色彩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