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北京联合召开2014年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公布了10家获得“2013年度供电可靠性A级企业”称号的单位,山东青岛供电公司名列其中。这是该公司继2012年后再次获得该荣誉。
近年来,青岛供电公司通过积极实施配电自动化、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等试点项目,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
配电保护“由点及面”
在青岛奥帆基地,4个以鲜亮的海蓝色为基调、涂着精美图案的环网柜整齐地竖在路边,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这是智能面保护环网柜。”青岛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主任齐蔚海说,“奥帆基地10千伏媒体甲、乙等4条线路实现智能面保护全靠它们。”
“智能面保护”与传统的“点保护”相比,更加智能。青岛供电公司从2010年开始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2011年,配电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5.7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32条线路的一、二次设备的现场改造及系统接入全部完成,实现了馈线自动化功能,平均故障隔离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30秒,供电可靠率由99.964%提升至99.99%,但当时仍是“点保护”。
传统的“点保护”模式,就是指线路发生故障时,先让整条线路停电,然后隔离故障点,隔离区域之外的线路恢复供电。虽然故障隔离时间大幅度缩短,但同一条线路上故障点之外的其他客户还是会受影响。“后来,我们研发智能面保护技术,能把停电范围控制在最小。”齐蔚海说。
在“智能面保护”模式下,通过加装的自动化终端,用电信息采集从“点”扩展到“面”,而且各个终端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分析更全面。当故障发生时,各个继电保护装置都能在第一时间感知自己与故障点的距离,准确判断与故障的“亲密”程度,并决定动作还是不动作,最终只有离故障点最近的部分开关断开。
“所有操作在0.2秒内全部完成,与故障无关的客户不再被连累。”齐蔚海说。
“电缆神探”该失业了
青岛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电缆班班长李新博被同事们称为“电缆神探”,因为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电缆线路的故障点。最近,李新博则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说:“现在青岛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越来越高,我这个神探该失业了。”
2011年,为全面提升配电网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在包含青岛在内的6个城市开展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试点。“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向巴黎、东京等国际上供电可靠性最先进的城市看齐,示范区内的供电可靠率指标要达到99.9995%~99.9999%。”齐蔚海说,“可别小看小数点后这些微小的变化,每一点提高可都是极限的挑战。”
在配电自动化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基础上,青岛供电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管理与技术并重,高指标与经济性相协调”原则,应用智能电网建设技术、管理成果,因地制宜地实施了电网改造和管理重构,让所建高可靠性示范区的成果和经验易于推广。
青岛供电公司从影响供电可靠性的网络、设备、技术、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认真借鉴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化大城市的配电网建设经验,在此前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调整高可靠性示范区内的线路网架结构,并在管理方法上集成目前所知的各类配网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成立“一个中心”,即配网抢修指挥中心;完善“两套体系”,即配电网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抢修体系;实现“一种变革”,即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变革。
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正被复制到青岛市整个电网的升级建设中,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越来越高。李新博说:“即使真的失业,我也开心。”
自动发现故障 抢修更快捷
6月15日,在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施工工地现场,一辆工程车在挖坑作业时不慎挖断电缆,造成附近居民区停电。青岛供电公司配网抢修指挥中心通过车辆调度系统,派距离事故现场最近的抢修车赶到事发工地,抢修人员手持摄像机下到坑洞中拍摄损坏电缆,将图像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大屏幕的右上方显示出坑洞里的实时画面,左边则是一张地图,地图上红色气球指示故障地点,停电区域、受影响客户数量等信息也一目了然。经过紧张的指挥抢修,停电地区的电力供应最终在四十分钟内恢复。
青岛供电公司配网抢修指挥中心应用了青岛供电公司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配网抢修指挥系统。该指挥系统打破了营销和生产专业界限,从受理、派发、接收、抢修、复电等方面实现电力故障报修的互动化、可视化管控。发生故障后,配网抢修指挥系统能自动发现停电区域和停电客户,提前发送短信告知客户故障与抢修进展,将以往由客户电话报修发起故障抢修的“被动模式”,转变为通过配网抢修指挥系统发现故障并发起抢修的“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