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来自全球储能行业的专家及从业人员汇聚北京,共同把脉储能行业发展。
储能――这一新兴行业,在近几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的储能产业也刚刚起步,未来我国储能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除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及储热外,全球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达736兆瓦,较2012年增长了12%,增速平缓。
我国已运行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51.5兆瓦,较2012年增长了39%。我国快速增长的储能产业涉及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电动汽车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领域,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解决、海岛可持续能源体系搭建、分布式光伏的启动,都为储能产业开启了大量商机。
储能产业化发展限制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介绍说:“目前,有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进入我国能源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导致能源供给系统不稳定。同时,我们的消费系统也不是完全稳定的,负荷在不断变化。如何将两个不稳定的系统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通过智能电网的大数据分析管控。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储能来满足人类对电能的需求。”据记者了解,现阶段储能产业在全球最活跃的能源领域各种技术正在竞相发展。据统计,在2013年各种储能技术新规划项目的装机容量当中,锂离子电池系统装机容量最高,约113.8兆瓦,占比54.7%。受2011年日本钠硫电池储能电站起火事故的影响,2013年,日本NGK公司排除技术故障后重回市场,新增装机容量75.5兆瓦。液流电池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17.7兆瓦,铅酸电池新增装机容量为1兆瓦。
回顾我国近几年的新能源发展,风电、太阳能快速崛起、势头强劲。由于新能源自身的发展特性,加上无序的发展战略和应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造成大量浪费。当前,储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此环境下孕育着重大的新突破,市场需求也已显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顾问、电力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王永干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四点建议促进储能发展,首先将储能的发展纳入新能源发展和电网建设同步规划。其次是大力加强电池产业链的管理研究,带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是为储能项目的电价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新能源电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储能电价机制。第四是加大对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
主流市场仍在海外
“储能是制约和影响整个新能源发展的瓶颈,要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太阳能及燃料电池副总经理李卫春表示。
目前,我国在储能方面的应用大都是示范或离网项目,这些项目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缺少大规模市场化推广的参考价值。只是为了前期研究和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用电问题的需求存在,不能真正推动储能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
“目前,储能产业的市场化应用主要在国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外的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市场化进程更快。储能产业在国外市场的应用比较成熟,我国可以把经验拿来分享,再进行吸收,从而带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但是短时间来看,储能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支撑,第一是国家政策的驱动,第二是应用市场的带动。如果国家有非常大的投入和支持,也会让储能产业发展提速。”李卫春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2013年许多国家加大了对储能的扶持力度,例如对储能系统进行专项补贴和政府采购等,特别是政府采购,将成为推动储能在电力市场应用的主要力量。此外,我国的储能电价正在论证过程中,预计今年将会有具体的政策出台。
分布式光伏带动储能发展存疑问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预计今年将实现8吉瓦的新增装机目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分布式光伏的大力推广并没有带动储能的发展。“目前来看8吉瓦的分布式光伏很难落实,主要是分布式 光伏的融资、屋顶资源、配套政策都存在困难。”李卫春表示。储能在我国的发展一定是从外到内的影响。德国、日本、美国等市场的发展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然后把一些好的应用和好的产品带入其他市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认为:“分布式发电主要发展领域在太阳能。关于储能我非常赞成国际能源署的观点。通过太阳能制氢后,二氧化碳合成制甲烷。制氢的效率在40%左右,制甲烷的效率为30%,太阳能制氢,通过天然气管道输送,把氢送入天然气管道中能够增加热值。这是德国的做法。目前,德国制氢工厂已有20多家。”胡学浩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全球储能应用99%为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因为时间短的原因只适于作为调整功用。到2050年,西部用电量占比将从现在的23%增长到27%。这一增量很小,意味着能源需求转移不过去,大量的风能、太阳能发电在西部建设,西电东送的比例要达到现在的4到5倍。现有的外送通道难以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