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工业,用电量也能迅猛增长
———鲁西南农村地区供用电情况调查
鲁西南地区包括济宁、菏泽、枣庄3市27个县(市、区),该地区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优势明显。由于深处内陆,加之该地区一直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受益于高铁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政府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利好,迅速打通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任督二脉”,经济增长率跃居山东省前列。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10月份,枣庄的滕州市用电增长率为5.15%,济宁的曲阜市用电增长率为11.57%,菏泽的单县用电增长率为12.51%,分别高出同期全社会用电增速1.35、7.77、8.71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家庭作坊、生活用电是增长点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鲁西南农村地区一改以往以传统旱耕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转而兴起了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带动了用电量的快速增长。此外,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管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对农村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孔子故里,文化底蕴深厚的曲阜市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独特。该市没有大工业用户,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但2011年~2013年,该市的农村用电量增速分别达到10.62%、20.40%、17.11%,增长较快。
一个没有工业用电大户的县级市,是如何做到用电量迅猛增长的呢?据悉,近年来,曲阜市大力推进“2711”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大批产业项目落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村逐步建立起集粮食、水果等农作物种植、存储、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农业现代化能力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为全力配合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今年以来,曲阜市供电公司投资6556万元对农村中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增配电变压器157台,改造低压线路117.46千米,解决了144个村的低电压问题。
农业生产力得以大幅提高,与农网升级、土地流转分不开。单县南城办事处董庄村在农网升级后,多数人家办起家庭工厂,土地流转到少数几个家庭手里,土地集中经营管理,农田灌溉实现了自动化,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了电量的增长。董庄村2010年全年用电量仅为25.3万千瓦时,今年前10个月就达到了142.7万千瓦时,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75万千瓦时,4年增长591.6%。
电量增长除了靠农业现代化拉动以外,农村作坊的产业化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也是重要增长点。龙庄村是滕州市近几年来用电增速最高的一个村,该村2012年用电量为289万千瓦时,预计今年年底用电量能够达到620万千瓦时左右,与2012年相比增长50%以上。该村一些原来零散的农家小作坊,逐步发展壮大为40余家较大规模、生产档次较高的塑料加工企业,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制品加工基地。
据济宁邹城市太平北亢村村民方德昌介绍,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惠民政策的实施,加之近年来供电公司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电磁炉、电火锅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农村家庭,电动自行车更是大规模被使用,每家平均在2辆以上。
一次电网改造,至少十年放心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后需要优质电力支撑。农网改造升级是头等大事,鲁西南地区各供电企业结合各自服务区地理因素、电网特点,打造了不同的改造方案。除常规工作外,他们还将服务链条延伸,通过成立服务队、为重点客户建立专门档案等措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供电服务。
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因地制宜打造不同方案很重要。由于各个村子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用电状况也各有不同,如果农网改造规划“一刀切”,改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滕州供电坚持做到农网改造升级前期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步进行,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对每个村的道路、房屋规划等情况提前了解,早掌握、早介入,避免农网改造规划与村庄规划不统一造成重复施工、重复投入等问题。同时尊重农村居民生活风俗习惯,合理布局定位杆基及供电设备。为让农村电网一次改造至少十年内用电放心,曲阜市供电公司从前期农改规划入手,细化到了每一颗螺丝钉。“144个村的农改现场全部勘查完后,光运动鞋就磨破了两双。”曲阜市供电公司农改办工作人员孙钊说。 济宁的微山县地处湖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农网的特殊性。例如,王楼村位于微山湖腹地,是典型的渔民村,居民大多生活在船上,低压供电半径较大,电压质量较差。针对此类村庄,微山县供电公司实施农网改造升级的重点是短半径、密布点,增加配电变压器配置数量。并针对湖区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全面加大现场监管力度,做好施工前的项目策划,确保施工安全。
在延伸服务链条方面,单县供电公司及时启动了“彩虹助农”行动,制定了“彩虹助农二十四节气表”,根据农历节气,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企业量身打造服务。公司班子成员每月深入农村了解服务需求不少于两次,并建立了农村重点用户档案,成立了“彩虹助农服务队”,上门帮助农村重点客户检修线路和用电设备,培训安全用电技能。
“硬骨头”很难啃,也得一个一个解决
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施工监理和施工协调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此外,施工的过程中,一些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包括与村委会沟通协调、施工材料遭偷窃、资金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供电企业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
说起农网改造升级的艰辛,今年50多岁的滕州市姜屯镇西倪村分管电工孔令启深有体会。2012年西倪村两委准备对村庄道路及部分房屋进行重新规划,姜屯供电所立即派孔令启了解规划情况。由于农村规划的随意性较大,规划前后拖了三个多月,方案一变再变,村委根本未考虑过电力设施的布局问题,孔令启先后四十多次登门找村书记、主任,历时近百天终于确定了规划方案。
由于施工期间,往往是多个项目同时开工,仅依靠农改办、安全监察质量部有限的人员到岗到位监督,难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曲阜市供电公司推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监理专责人”制度,要求供电所员工兼职,对服务区内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督,保证了农改方案落实到位,调整了工作偏差。
邹城供电公司则遇到了部分村委以收取户表以下改造配套费用为借口违规搭车收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形象,也使得客户对农网改造升级产生误解。为解决这一问题,邹城市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之初,积极主动与村委进行协调沟通,讲清政策,不允许借电网改造之机向农户收取任何费用,并通过签订承诺书,约束村委行为,争取村委理解,有效防范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与此同时,针对一旦出现的村委搭车收费问题,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帮助百姓分清责任,避免出现误会。
生活改变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随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逐步深入,农村电压质量和供电安全可靠水平显著提升,鲁西南农村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下一步,供电企业将针对农村百姓的用电需求,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变化首先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改变上。
一提到北方农村,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少了些风韵秀丽,多了点粗犷随意。然而,“美丽乡村”建设覆盖了整个鲁西南地区,以往凹凸不平的黄土路、低矮幽暗的屋舍已经难觅踪影。邹城市的郭桃村是济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户户居民院落整齐排列,宽广笔直的马路沿着村落四通八达,高高竖起的电杆和纵横的电线格外规整。
其次体现在村民收入上。以曲阜市董庄镇杨柳村为例,该村地处景区石门山下,村对面是村民出资建设的77座草莓大棚。曲阜市供电公司为其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后,2010年至今,该村用电负荷持续增长,涨幅超过21%。杨柳村支部书记曹建东介绍说,算上新品种引进、施肥等费用,每个大棚投入约2万元,按照1个大棚年产2000斤计算,一年下来平均一个草莓大棚能纯赚25000元,77个大棚能为村里带来200万元左右的利润,还能解决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农民收入增多了,底气足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46岁的微山县渔民钱照学就拥有一艘“洋气”极了的“房船”。在今年年初,钱照学为他的船添置了全套的家用电器。他说:“过去觉得能用上电,晚上不用天一黑就钻被窝睡觉就很幸福了。谁曾想,如今我们这些船上的渔民也能用上跟城里人一样有质量的电。”稳定优质的电能驱动着鲁西南这片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片土地上的农村居民们享受到电气化新生活。然而,服务是无止境的,下一步,鲁西南地区各供电公司将围绕如何做好后续服务做文章,真正让电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助推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手段。
延伸阅读
山东电力今年配电网建设改造完成
目前,山东省电力公司提前完成全省今年的配农网建设改造任务。“十二五”以来,该公司已累计完成4.49万个村的电网改造,占全省农村总数的68%。
今年,该公司计划投资70亿元建设改造中低压配网,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1.98万条,新建改造配变1.89万台,改造贫困村942个,年底前基本消除低电压台区,解决存在“低电压”问题的农村用户9.2万户。截至10月底,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48万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1.53万台,完成1.82万个村的电网改造。全省居民客户户均供电容量达到1.05千伏安,比2013年增加98.11%;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平均420米,缩短了35.38%。农村居民客户电压合格率与2013年年底相比提升了25.27个百分点,全省42.6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低电压,客户因低电压投诉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2.5%。
该公司还深入开展了配网故障和低电压综合治理活动,农网故障跳闸数量同比减少27.4%,故障报修电话数量同比减少23.3%。
标签:鲁西南,农村用电调查,大工业,用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