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能源研究院霍沫霖:电力需求响应经验有哪些

  2015-08-24

  编者按: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组织实施需求响应。现在4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各地取得了哪些经验,又面临哪些挑战?


  电力需求响应是指通常在用电高峰时段或系统安全可靠性存在风险时,电力用户根据用电价格信号或者激励机制,自愿选择减少或者增加某时段用电负荷,从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通过鼓励具备完善的负荷管理设施、负控装置,而且能源管理水平高、用能效率较高、已实现用电在线监测的企业优先参与需求响应,可引导企业建设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用电增值服务,强化企业节能理念和能力。


  需求响应已实践多次


  截至8月12日,佛山市、江苏省、北京市通过省级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实施了需求响应。


  7月30日上午10时至11时,佛山市实施首次电力需求响应,该市经信局及市供电公司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组织响应,33家用户及3家电能服务商(签订协议逾60家)参加了本次需求响应事件,邀约负荷为4万千瓦,实际负荷削减量达到4.2万千瓦。


  8月4日14时30分至15时,江苏省实施首次全省范围的电力需求响应,该省经信委及省电力公司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邀约了申请需求响应的全部557家用户和8家负荷集成商(签订协议586家),实际参与用户513户和集成商8家,邀约负荷162.74万千瓦,实际减少负荷165.77万千瓦。


  8月12日11时至12时,北京市实施了首次全市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响应工作,共有17家负荷集成商、74家用户参   与,提前24小时发布需求,实际削减电力负荷约7万千瓦,并临时组织大用户实施“提前30分钟通知”的需求响应,在12时至13时累计削减负荷近3万千瓦。


  试点带来的经验


  第一,需求响应培训及政策宣讲有利于辅助用户深刻认识需求响应的意义和工作流程,意识到在线精细能源管理必要性,可显着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


  第二,负荷集成商大力促进了需求响应潜力挖掘,保障了负荷有效调整,促进了需求响应工作的高效、可靠开展。负荷集成商是将具备需求响应能力的电力用户集中在一起,作为整体参与需求响应,并全方位代理相关商务及监控事宜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


  第三,通过政策文件给出公开透明、精准具体的算法说明,给用户明确的信号,有利于用户执行负荷调整,有利于负荷集成商与用户建立契约关系。


  第四,通过政策文件明确需求响应组织工作的约束条件,明确用户自愿自由行为的合理化边界,保证了需求响应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第五,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及其移动客户端(APP)为需求响应提供了实时在线监测、执行响应、沟通交互的平台,显着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信息交流速度,是组织大量用户完成需求响应的必备信息化基础。


  第六,非工业用户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潜力大,建议利用柔性调控实现精细化管理。非工业用户与终端用户关系紧密,


  为了保证场所适宜人群活动,空调制冷的需求较大。通常非工业用户日负荷率较低,用电高峰时段空调负荷占其总负荷比重较大,而且随着温度越高,空调负荷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越显着,因此非工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潜力较大。


  试点面临的挑战


  需求响应在探索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当前基线负荷确定办法的优点是让初次参加响应的企业容易理解和自验证,缺点是计算结果可能与企业真实用电需求有偏差。


  第二,缺乏补贴制定的市场化机制,补贴标准的给定难以做到资源优化配置。


  北京市按照响应时间(24小时、4小时、30分钟)签订合同,奖励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80、100、120元/千瓦;江苏对临时需求响应补贴标准是100元/千瓦;佛山市对临时降低负荷的补贴标准是130元/千瓦。如果补贴标准偏高,既产生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同时又吸引了过多的用户申请参与,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果补贴标准偏低,用户申请则达不到所需要的规模。建议当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用户参与意识提升、负荷集成商运营能力提高、市场化激励机制完善后,通过一定的需求侧竞价来确定补贴标准。


  第三,需求响应项目应该是在社会成本效益更佳的情况下的选择,是否实施需求响应项目需要经过科学的社会成本效益评估。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

 

来源:中国电力报

标签:能源研究院,霍沫霖,电力需求响应,经验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