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创新中国·电亮未来”2020年中国电力科普日活动开幕式在广州华安楼举办。这座老建筑迎来了来自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多家新闻媒体的客人。他们是这座南方城市乃至这个崛起的大国里,电力历史的书写者和传播者,创造与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电力奇迹。
这一天,他们要在华安楼里探寻城市电力的历史脉络,为未来的电力发展创新之路找寻灵感给养。历史告诉今人:唯有明白从哪里来,方知往何处去。
百年电力,从历史走到今天
历史在这里流转。走过3层的历史长廊,电力与城市的关系被深深勾连起来。130年前,张之洞的两广总督府点亮第一盏灯,开启了百年商都的电力时代。广州成为继上海后,我国第二个有电的城市。130年后,广州仍旧保持着电力“先行者”的地位,连续多年供电可靠性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十。
电,不仅用得上、用得好,而且还多是清洁电。
这源于国家战略。“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让云南山间流水化作源源不断的电力,输送至广州。如今,广州年用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有近1/3的电来自西部。
一条条“西电东送”线路的建设,折射出电力从业者们的技术创新。“我国自主建成了多条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南方电网公司把柔性直流应用到特高压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技术与装备创新处处长张彦文表示。
2016年,南方电网公司建设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时,被誉为“中国输电第一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的话语,仍令人振奋:“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
在科普日活动现场,李立浧更多的担任另一个身份——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承担着为广大市民、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科普电力知识的义务。他说,全面呈现广州百年电力发展历程的华安楼,兼具知识性、科普性、历史性和教育意义,对其他城市的电力科技科普馆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持续科普,让人们愈发了解电力
中国电力科普日活动到今年已举办了第三届,已成为了电力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活动创新地采取“1+N”模式,除了广州这一主会场外,全国各地还有50个分会场同时开展活动,进行电力科普。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端领域。学会要面向全社会宣传电力新技术和新知识,对公众关注的电力热点问题答疑解惑,促进公众理解电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通过视频致辞。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钱朝阳表示,南方电网公司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科普工作力量,不断创新突破,开发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为普及电力基础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奉献更多力量。
电力工业始终不断发展,电力科普和传播也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过程。
在活动现场,媒体记者对静电、电弧放电等实验现象尤其感兴趣。一名工作人员站在平台上,双手触及充满静电的圆球。几秒钟后,垂落的长发立即竖起。工作人员解释其中的原理:头发具有弱导电性,圆球一部分电荷传到头发上,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头发便竖立起来。
虽说日常生活中,人人每天都要接触电,但电力能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理论知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便是科普的意义。
据活动主持人介绍,华安楼自2019年9月开放以来,共接待了155批次共2300人来馆参观,其中不乏青少年团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电力知识,知道城市里为什么要建变电站和线路,知道怎么安全用电,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了。”现场讲解员吴俊媛说。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通讯员 黎颖仪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历史,探寻未来,创新之路,电力科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