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场,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平台。
“轰隆隆……”迎着曦光,广东顺德川崎汽车产业园区厂房里开启一天的忙碌。透过车间玻璃看去,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机械臂上下舞动,将注塑成型的内外饰件精准喷涂……一批批高质量汽车零部件从这里产出,输送至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等国内新能源领头车企。
天上的光,不仅照亮了车间,更点亮了园区绿色发展之路。
“有光就有电,园区用电管理智能又精准!这都得益于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的创新规划与建设。”指着厂房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广东顺德川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近零碳项目负责人朱浩珲感慨。
时间回到2024年初。刚入驻容桂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的川崎公司正面临扩产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公司产能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破局求变?在朱浩珲一筹莫展之际,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顺德供电局容桂供电所副所长杨晶伟带着南方电网公司近零碳示范区项目方案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
立足“双碳”目标,畅聊“零碳”规划,求新求变的双方一拍即合。“参与近零碳示范区项目是一场双赢的合作。”朱浩珲信心满满。“这是南方电网公司首个经营类近零碳示范项目,我们将在数字化、精细化、一体化上打造‘全面升级’的近零碳园区。”杨晶伟说。
合作敲定,说干就干。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牵头成立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小组,将光储充设计融入园区整体布局,为产业园区“量身定做”节能方案;大到设备类型,小到清单上每台设备的用电功率,工作人员都一一核实计算,确保光伏最大程度消纳。
为保障园区用电接入,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顺德供电局投资1100万,建设2条10千伏线路、3个开关房,“从报装到用电,只用了90天”。
14个月后,“广东顺德川崎汽车产业园区”项目顺利验收,园区实现光储充一体化——6栋厂房超1.5万平方米的屋顶上,太阳能光伏板每年提供的绿色电能让园区每度电成本下降28%;新一代工商业储能电站建成,25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崭新排列。
在厂房六楼,杨晶伟带大家走进一间电房,“这是我们与其他近零碳示范园区相比,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秘诀。”电子大屏上,光伏年上网电量、每个厂房的月度用电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这些数据都来源于我们创新研发的‘源网荷储系统’,目前技术已申请专利。项目前期,我们就将所有开关装上传感器,保证园区用能数据全部上系统、能管控。”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的顺德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梁永全介绍,园区用电好比混合动力汽车,当用能模式设置为光伏全消纳,发电充足时,园区用电实现光伏全覆盖;如监测到用能缺口,系统则自动切换到储能发电。“所有电力调配由系统自主完成,它就是园区的‘智慧大脑’。”朱浩珲不禁赞叹,“当前新能源消纳率最高可达99%,园区能源的高效利用离不开它。”
随着国际下游企业对产品环境足迹提出更高要求,出口订单需求向“100%绿电”趋势转变。“我们打造‘栋级’能碳管理监控平台,精确监测园区每一栋的用能情况。”杨晶伟介绍,“这是针对川崎公司出口需求的创新性研发。”监控平台将产区所有用能转换成碳指标,进行实时管理与智能化减排。
每年节约标准煤240吨,节省用电成本逾1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20吨,购买绿证1400张……广东顺德川崎汽车产业园区近零碳示范区的亮眼成绩单背后,也蕴含着佛山顺德供电局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魄力。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充分发挥平台技术优势,联动多方力量,围绕清洁发电、智慧配电、近零碳用电三大方向进行创新性规划建设,将广东顺德川崎汽车产业园区打造为集“源网荷储用”五位一体的近零碳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与低碳环保的双赢。
“川崎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企业了解零碳园区建设,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将继续在低碳、环保、高可靠的道路上走下去。”杨晶伟说。
南网报记者 薛子怡 通讯员 何依蔓 刘酩诗
标签:零碳,广东顺德,近零碳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