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中国能源报】以创新商业模式激活车网互动应用潜能

作者:记者 姚美娇 李慧  2025-05-12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升级,车网互动(V2G)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截至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展多项试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电网公司、充电运营商、车企纷纷入局。

  作为连接交通与能源的关键纽带,车网互动技术让电动汽车不仅能充电,还能反向向电网放电,实现削峰填谷、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车网互动或成为电网的“智慧调节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新路径。

  ■■ 国际合作空间广阔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车网互动作为连接交通与能源两大系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车、桩数量快速增长,已具备相当规模的灵活性资源。据行业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亿辆,这为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国内多家企业针对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优化及项目落地应用展开有益探索。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在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在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上海市等9个城市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

  放眼国际,欧美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动车网互动发展。据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立理介绍:“比如,美国加州2019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车网互动全面应用’的目标,授权加州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推动电力公司加快车网互动应用步伐;英国于2023年启动了以双向充放电示范为主的V2X创新项目;今年3月,欧盟发布《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将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车网互动作为重要议题。与此同时,部分国际先行地区在车网互动并网、有序充电平台协议等方面出台了ISO 15118—20、IEEE 1547等一系列标准。”

  在受访人士看来,国内外的示范项目为车网互动未来商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国际先行地区在车网互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试点示范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与国际先行地区在车网互动领域的交流合作空间十分广阔。”李立理指出。

  ■■ 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

  不过,目前,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公众对车网互动技术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也直接影响其市场推广效果。

  据了解,车主参与车网互动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峰谷电价差和参与电网辅助服务的补贴等。虽然电网企业期望通过车网互动降低调峰成本,但在当前峰谷电价差未能超过1元/千瓦时的情况下,车主参与车网互动的经济动力并不充足。同时,还有不少车主担心参与车网互动增加充放电次数会影响电池寿命,导致维修成本上升,而车网互动收益难以有效覆盖这些潜在损失,因此,部分车主对车网互动持观望态度。

  刘永东告诉记者,事实上,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已经能够支持放电的规模化应用,根据行业技术水平,在正常充放电工况下,电池性能仍会处于正常使用寿命范围内。未来产业各方应加强宣传,让公众科学认识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建立正确的充放电行为习惯。充电桩运营商也可通过开展电池体检,对充放电电池提供健康报告,打消车主顾虑。

  在受访人士看来,未来建立可持续且具备吸引力的商业模式是实现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要抓住车主这一核心,树立车网互动为谁服务的根本,为车主创造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责任价值,深入分析车主需求,建立不同类型车主对车网互动的价值需求,探索市场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空间。”刘永东建议,“同时,进一步拓展放电与充电、放电与停车、放电与积分等业务间的融合,创新融合性商业模式。此外,进一步细化车网互动作为新型市场主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聚合更大资源,做大车网互动的市场蛋糕。”

  ■■ 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业内普遍认为,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发展是一个持续探索、长期性工作。从国内来看,近期首批试点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后续需产业各方进一步开展统筹推进电网改造、充电设施升级和智能调度系统建设等方面工作,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电价政策、电池质保政策、电力市场开放政策等,为车网互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刘永东指出,推动车网互动大规模落地,需要系统设计、行业协同、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汽车行业、充换电行业和电力行业相向而行、协同配合,实现新能源汽车在车网互动的功能要求与充换电行业的设备性能间的兼容匹配,使车网互动的资源聚合与电网的并网管理和电力市场的准入交易间的互联互通。同时,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充放电设备成本,精准提高资源聚合预测能力。

  “我们和能源基金会合作的研究显示,首批车网互动试点可以在车网互动峰谷上网电价机制、车网互动并网计量体系、车网互动电池质保体系、车网互动阶段性补贴政策、车网互动资源聚合参与需求响应等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多方协同发力的‘组合拳’。”李立理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期待各地试点在技术规范和测试体系建设、充放电负荷有序管理体系、车网互动数据接入与政府监管体系、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积累宝贵实践经验,为后续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以及完善市场和监管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大规模推广试点经验夯实基础。”

  在刘永东看来,对于我国车网互动首批试点工作而言,实现规模效应是主要目标,实现规模化互动效果是主要方向,通过政策激励建立市场化商业模式是关键要点,健全技术标准、促进技术进步是重要成果。“车网互动从科研走向产业应用还面临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更大规模下试点,为下一步全面推广奠定基础。期待通过试点的开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车网互动商业模式、技术方案、标准体系、政策保障等一系列成套方案。”(记者 姚美娇 李慧)

来源:中国能源报

标签:中国能源报,创新商业模式,车网互动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