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滩涂上,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志愿者携手当地小学生一起种树红树林幼苗。 (资料图片)
在云南西双版纳,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西双版纳段巡线运维人员展示无人机巡线时拍到的亚洲象。(资料图片)
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守护住了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殖池最适宜的26℃。图为爬向大海的海龟。(资料图片)
在云南普洱思茅的亚洲象栖息地,35千伏输电线路为避让象群活动轨迹调整路径,当地供电局对象群经过、频繁出没区域及重点线路开展专项隐患排查整改,助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续写“短鼻象群”北上南归故事;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千伏线路绝缘化改造让白鹭触电率下降90%;在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30公里长的电力线路穿越原始森林却未损一草一木……人间草木与飞禽走兽在铁塔银线中和谐共舞的生动场景,正是南方电网公司以“绿电+生态强企”生动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绿色答卷的鲜活注脚。
多项创新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一草一木皆有灵。南方电网公司以踏实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举措和锐意创新的自然环境保护技术,护航经营服务区域向“新”向“绿”的步履不停。
以制度创新构建保护体系——
《南方电网公司生态强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15项重点任务,建立“资源—产品—碳汇”全链条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绿色采购标准,2024年供应链环保材料使用率达82%,减少包装废弃物1.2万吨。在云南普洱,电网工程采用可降解生态护坡毯,使施工区域植被恢复周期缩短60%。
以技术创新更好保护生物——
今年5月,南方电网公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正式启动生态流量泄放。这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的首次生态放流改造圆满完成;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研发的“链条敲击驱鸟装置”,利用风力驱动铁链敲击塔材,通过声光反射有效驱离鸟类,既保障线路安全又减少鸟类伤亡;海南电网公司昌江供电局采用智能分布式配网自愈技术,使霸王岭森林公园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支撑黎乡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技术创新还嵌入到数字电网建设进程之中。云南电网公司建成国内首个省级电网环保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128个生态敏感点位。广东电网公司开发“电碳地图”,精准测算每个变电站的碳足迹。在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光伏发电与建筑能耗的智能匹配,使年度减碳量达1.2万吨……这些数字化手段,使生态保护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以文化引领培育生态自觉——
南方电网公司创新开展“护线员+护林员”双员制,在广东广州从化、云南怒江等地培养既懂电网运维又通生态保护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防城港北仑河口组建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12年累计救护白鹭700余只;在海南岛上,电网员工化身鸟儿家园设计师,筑起5500个人工鸟巢……这种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文化的实践,使员工生态保护参与率达95%,相关案例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表彰。
新能源开发同步生态补偿机制——
在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中,南方电网同步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种植红树林等措施,使项目海域鱼类资源量增长37%。云南楚雄大型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草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蚕桑、中草药等,实现群众好“钱”景的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这种“开发+修复”的复合模式,使南方电网经营区域新能源项目生态补偿覆盖率达100%。
规划建设方向注重生态优先
万物生灵总关情。一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在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遗余力,功夫做在前头,下在日常,意在长远。
电网建设规划注重生态优先——
广东电网公司清远供电局在广东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通过灵巧绕行5处百年珍稀树木群,构建起与喀斯特地貌共舞的生态电力走廊。广东电网公司湛江供电局在金沙湾红树林保护区开展“清洁卫士”行动,通过垃圾清理与植被复绿,让观海长廊焕发新生……这种将生态红线嵌入电网规划的理念,使南方电网公司在多地的新能源开发中,累计避让生态敏感区超2000平方公里。
走进北部湾海域,广西首个跨海电力联网工程——220千伏涠洲岛跨海联网工程施工现场正有序推进。该项目海缆长约44.8公里,涉及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途经涠洲岛周边珊瑚礁,对绿色施工、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广西电网公司通过采用国内最长的跨海联网海底电缆非开挖水平定向钻,从海床下穿越涠洲岛珊瑚礁区域登陆涠洲岛,该项目可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线路维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百年之计——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高压输电线路下方保护区,一片油茶树苗长势良好,放眼望去一片翠绿。这是南网超高压公司积极推广“低矮经济林换种”模式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的输电走廊树障清理过程中,对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高杆树木通常采取砍伐并依法合规给予一定补偿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做法虽快捷有效,但往往面临树木采伐指标受到严格管控、树障清理协调成本高的问题。为此,南网超高压公司主动转变以往协调指标、采伐树障、补偿树主的传统树障清理模式,推动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共同提供符合地方产业政策、适宜当地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低矮经济林树种,逐步形成了低矮经济林换种模式,有效解决线树矛盾,既保障了西电东送输电大通道的安全运行,也守护了植被生态。
南网超高压公司推动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广西电力线路走廊隐患排查整治和换种低矮植物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南宁,南网超高压公司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在南宁市武鸣区打造“林电共安”电力通道油茶换种示范区,该示范区面积约200亩,累计换种油茶达10000棵。此前,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在云南省罗平县输电段换种的枇杷林初具规模,在贵州省兴仁市、贞丰县输电段换种的蜂糖李已打入市场,在隆林县输电段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果油生态园”,换种区域树主普遍实现增收,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生动案例。
多方携手联动共绘生态美好画卷
为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南方电网公司与各方携手,政企联动、企业联动、校企合作……不但“做好自己的事”,还以众志成城的姿态在多方合作中贡献电网力量。
深度参与自然保护区合作——
在南海之滨的大星山南麓,拥有松散软沙、舒适气候的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得天独厚,自古是海龟的繁衍栖息地,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海龟湾”。这里也是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上海龟的“最后一张产床”,是中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证海龟的正常生长和繁育,养殖池水必须常年控制在26℃左右。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为此投产110千伏港口变电站,大大缩短了供电半径。惠州惠东供电局平海供电所还成立了保护区党员服务队,对线路设备实行网格化管理,完成线路自动化、防雷改造等项目,以“人巡+机巡”模式开展日常线路巡视,为海龟保护织密电力“防护网”,守护住了海龟养殖池适宜的温度。
这只是南方电网公司深度参与各类自然保护区合作诸多事例的沧海一粟。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贵州电网公司铜仁江口供电局加大了对保护区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的投入,不仅建成两座110千伏变电站“手牵手”互倒互供、两条35千伏线路双回路向生态保护区供电,更是实现了保护区内8条10千伏线路的全绝缘化改造,该局太平供电所员工还曾救助了一只宝贵的黔金丝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广东电网公司湛江麻章供电局加强线路巡视,保障线路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也给候鸟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让草木飞禽和电网和谐共生。
产融合作支撑绿色低碳用能——
南方电网公司还积极对接金融部门,加强产融合作,支撑绿色低碳用能发展。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与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发“绿电贷”产品,向广州环投福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提供2000万元专项贷款,定向用于支付绿色电费,支撑生物质发电第一大省广东环保事业再上层楼。
合作触角不断延伸——
在越南,南方电网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超临界W火焰锅炉技术,污染物排放较越南国家标准降低50%,实现废水零排放,灰场通过粉煤灰综合利用及植被修复,打造生态屏障。近年来,项目海域珊瑚礁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鱼群和水鸟群栖,并频现布氏鲸觅食,印证了生态保护的实效。
在老挝,通过跨境电网建设同步实施中老边境生物廊道修复,使跨境象群迁徙通道扩大3倍。这种“电网联通+生态联通”的模式,为全球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云南,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西双版纳段的巡线运维人员都会带上一个大袋子,把沿途产生和发现的垃圾都装好带走。他们也会和森林里的动物们不期而遇——与亚洲象隔山“相见”,救助受伤的猫头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南方电网公司正以“绿电+生态强企”的生动实践走出绿色发展之路,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生态动力。
南网报记者 柯庆文
标签:向新而行,人与自然,和谐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