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南方电网:加速锻造企业增长“第二曲线”

——“十四五”南方电网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记者 张欢  2025-10-27

  新兴产业强劲扩张,科产融合双向赋能,协同生态加速成型……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5年间,南方电网公司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新模式带来的新变化,勾勒出动能转换、能级跃升的生动画卷。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融入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六大工程”实施和“四个集群”建设,推动能源电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如今,企业增长“第二曲线”加速锻造,高质量发展图景愈发清晰可感、蓬勃向好。

  驭“智”而立 塑造智能未来

  输送清洁水电超113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700万吨;直流设备可用系数始终保持在99.6%以上,创下连续50个月零非计划停运的行业高纪录;17项国产首台(套)设备稳定运行,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关键跨越……这是昆柳龙直流工程安全运行5周年交出的亮眼答卷,也是南方电网公司“十四五”期间持续巩固特高压直流输电产业优势、深化先进电网技术研发应用的生动缩影。

  5年来,坚持用“设备中国造”撑起特高压直流“筋骨”——投运全球首套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引领我国直流输电系统进入“量子精度”时代;研发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以更紧凑方式实现受端交流电网故障全穿越;投运国内首台特高压直流高速开关,填补特高压柔直装备国产化最后一块空白。

  5年来,坚持用“特高压直流”破解新能源输送“瓶颈”——昆柳龙直流工程共性技术推广至10余个新能源送出及电网互联项目,为西部风、光等大规模新能源远距离输送提供“最优解”;中国特高压柔直输电成为国际能源电力发展重要方向,国际上多个国家正论证采用该技术输送新能源。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焕新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5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把握科技革命浪潮,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技术路径再造、竞争优势转换,加速构建数字产业集群生态,推动能源电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数字电网装备加快落地。成立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牵头数字电网领域现代产业链建设;“伏羲”芯片量产,“极目”传感产品广泛应用,智能巡检无人机实现跨领域推广,推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智能化,实现电网广泛链接、全息感知、数智驱动。

  电力与算力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在经营区域内部署超200个边缘节点,基本构建起“3+1+X”架构的绿色节能算力网络;研发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实现电能量流、算数据流、碳价值流高效协同。

  电力人工智能加速领跑。全球首款电力智能仿真大模型“驭电”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全国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瓦特”进入深度应用,首次跨行业输出人工智能技术和解决方案。

  逐“绿”而行撬动绿色未来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紧扣“双碳”目标,促进能源电力生产消费模式变革,带动电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看数据——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66%,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5亿千瓦,新能源利用率97%以上,日发电渗透率最高达31.12%,相当于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观态势——氢能赛道加速跑,首套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落地广州南沙,制氢效率较传统提升30%;加快构建涵盖“算碳—管碳—易碳—降碳—碳+”全业务链条的涉碳业务布局体系,融入和服务碳排放双控体系建设。

  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南方电网公司这一能源电力央企早已不是“大象转身”,而是“翩翩起舞”,逐步成为连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能量动脉。

  综合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做大——

  打造节能服务头部品牌,累计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超1550个,年节电量32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264万吨;自主研发“启成”综合能源平台、“看能”节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公共机构、工商业园区等丰富场景;建成全国首个区域级虚拟电厂平台,聚合可调控资源规模超1000万千瓦,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7亿元。

  储能产业集群稳步做强——

  抽水蓄能电站梯次开发,投运、在建、规划的抽水蓄能装机总容量突破“三个一千万”,依托抽蓄技术培育产业服务能力;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近百万千瓦,实现新型储能“技术+模式”创新突破,4个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程;我国独立储能首次成功以“报量报价”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新型储能市场化经营新路径不断完善。

  电动汽车充换电集群持续建优——南方电网在全国率先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欧标充电桩全覆盖;打造“顺易充”充电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300万人,接入充电桩总量超过74万支,年充电量超18亿千瓦时;积极布局高速超充、重卡换电、车网互动等新业态,发布全国首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与发展白皮书》。

  向“融”而兴 共创融合未来

  2023年10月,“电鸿”物联操作系统正式发布,打造技术底座;2024年11月,三大“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完成基线版验收,拉动产业发展;2025年7月,开放原子电鸿开源社区正式启动,开源电鸿打造产业新生态……如今,“电鸿”生态圈已链接超500家生态伙伴、适配超3000款产品,带动国内主流芯片、模组、终端厂商等产业链厂商协同发展。

  从练就核心技术“真本领”,到画出产业发展“同心圆”,“电鸿”的发展,正是南方电网公司推动产业融合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通过要素组合、技术渗透、链条延伸,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培育新的产业形态,推动不同产业耦合联动,通过价值链重塑实现增值化,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动力。 

  以电为链,促进车桩网协同发展——组织开展全国规模最大、首次跨省区联动的车网互动,活动范围覆盖五省区63个城市,超10万辆次电动汽车参与,互动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发展提供示范;推动建立“批发+零售”市场化机制,有效提高车主、充电运营商参与积极性;打造南方电网车网互动聚合平台,聚合可调节容量超过100万千瓦,为车网互动大规模应用奠定平台基础。

  以电为媒,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布能源领域电力方向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牵头建设数字电网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联合牵头组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集合各方力量在全国规划建设18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带动全国超40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落地;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接入160余项数据,入驻200余家生态主体,共创35个高价值场景应用,为合作伙伴开拓新业态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发展,从集群建设到生态打造,今天的南方电网公司,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不断凸显。面向下一个5年,公司将继续聚焦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

  南网报记者 张欢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十四五,南方电网,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