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 目标决定高度
盒子里的跳蚤如果总是碰壁,拿掉盒盖后就再也跳不出盒子了。
记者:本身就很先进的单位更进一步,是不是更难?
万志军:对,在这样的单位,人可能产生安逸感,止步不前。我来之后,经常看报上来的数据,都说我们在全省已处于领先水平等等。
这么认识那就坏了。因为福建最主要的城市就是福州、厦门、泉州。厦门比其他两个城市更有优势,是经济特区,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西部山区供电企业比较,它的指标永远是第一,不第一就出大问题了。
因此,我就提出,厦门电业局不能仅向省内看,而应向全国看,所以在定目标时要向全国的先进单位看齐,尤其要向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先进单位看齐。另外,还要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我们的目标要定得高一些。
记者:您是如何说服同事们接受这一观念的?
万志军: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把跳蚤放在一个盒子里,上面盖上个盖子,让它跳。跳蚤碰盖几次后知道有这个高度上的限制,就再也不碰盖子了。把盖掀掉后,它就再也跳不出盒子了。定目标太低了,就会限制人的发展,限制人的冲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安逸的习惯。形成习惯就麻烦了,就基本失去动力了。所以,我们的目标要适当定得高一些,这样“跳”的空间会大一些。
记者:也就是说,基础本来不错,目标更要远大一些。您能举个实际的例子吗?
万志军:在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方面,我们要把目标定得稍微高一些。
如城市的智能配网建设,我们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首批四家试点单位之一,配网基础比较好,电缆入地率88%,要保持领先,我们这一点上就要做得更超前一些。我们的智能配网建设方案在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评审时,成绩是第一名,要力争率先建成智能配网。
另外,我们还和新加坡的供电企业同业对标,提升管理水平。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干部员工的“安逸感”,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万志军:要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改变。我过来之前,就有人提醒我说,这个地方比较安逸,做事慢一点。慢一点不要紧,但工作不能耽误,“三个安全”——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政治安全得保证;要有上进心、对事业要有追求。
基于这些思考,来后不久我带了一部分中层干部到山东的临沂、青岛、烟台去调研了一下。回来之后开会,大家每个人都谈体会,诊断自己工作上的问题,逐渐拓展了大家的思维,鼓起了大家的干劲。
■更精一些 集约适应发展
小时候,我们谁都不敢碰黑白电视机的开关,现在都能通过远程控制进行操作了。
记者:您提到,厦门电业局管理基础不错。那么,现在的员工人数是不是比较合理?
万志军:厦门电业局原先的管理基础确实是不错的,但主要存在结构性缺员问题,总人数不少,主业上缺人。
记者:2009年,您在集约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万志军:我们成功实施调控一体管理,国家电网公司评价说,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现在,福建公司在推广这种管理。还有一个就是福建公司厦门95598供电服务中心建设。这两方面都减了不少人。
记者:哪一块的人偏多?基层单位还是在本部?
万志军:两块都有冗员。首先本部管理人员多。去年,我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定”要求,规范机构设置,将50多人充实到一线。
对物资实行集约管理,一下子就减去了30个人。怎么减的呢?原来这里二级仓库非常多,有61个库房,有东西放就有人看、有人管理。管理上是发展策划部的一个人管,但又是只管计划。我要求物资公司把物资集约起来管,所有的物资全部集中放到一个仓库,实行集中管理。当时统计了一下,共收了76车、好几千万元的物资,运到一个仓库去。仓库少了,管理它的人员就少了。大家认为这件事办到点子上去了。
在财务上,原来同安电力公司是县公司的管理模式,去年改制后把财务管理统一集约到局本部,也精简了不少人。
记者:据说您来后反复强调“人多了不见得是好事”?
万志军:对。我说工作干不好就减人,减到工作能落实到具体人头上为止,这样就行了。
记者:您认为有时候工作干不好是责任没有落实?
万志军:对。和人多有关系。我来的时候基建部有33个人,先进单位的基建部就10来个人,而且建设投资量远比这里大。相比之下,活少人多,效率必然低下,所以我们要减人。比如,有个小型基建项目,报过来的方案是规划、报批手续一年,建设两年!先进的单位做这样的项目,当年就能投运。人多、责任不清,效率就低。
记者:您认为,落实“三集五大”要求最关键的是什么?
万志军:是转变观念。不久前,我们开了一个务虚会,我谈了一些对“三集五大”的认识。
30年前,一个35千伏变电站都有七八个人值班,因为人们不太了解它,不值班怕出事。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技术含量提高了,能够实行远方控制操作了;人员的素质也提高了,能够进行远方控制操作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所以无人值守变电站、“调控一体化”管理就出现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理念,是决策者思想解放了,认识到这样管理不会出事了,所以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举个例子,20多年前,我父亲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他特意对家里的孩子说:不能动,一动就坏了。结果我们谁也不敢动,他自己也不敢动。现在电视机都可以遥控了。如果谁还坚持手动开关电视,就肯定落后于时代。这么一说,大家就理解大生产、大运行要求了。
■更好一分 软实力保证硬发展
行政工作像树干,党群政工工作像树皮,两者密切配合,企业才能枝繁叶茂。
记者:思想、观念基本统一后,执行方面您觉得要注意哪些?
万志军:这里的员工队伍基本素质非常好,头脑灵活、有创新意识,也能吃苦。这样的队伍如果形成统一的意志,按照统一的标准行动,也就是坚决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要求,令行禁止,会产生非常强大的力量。但他们目前个性突出、相对松散一些——可能跟整体文化氛围有关。所以,要在增强执行力方面着力。
记者:您觉得如何增强执行力呢?
万志军:企业管理通俗说,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管人,一个是管事。
管人就是要让人有活力,有激情。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厦门电业局提拔了10个处级干部,这是对全体中层的一种触动、激励。人都是有追求的,调整一下就能激发他们的活力、激情,也使年轻人获得了机会,他们更有激情,这样,内部就活了,干劲就上来了,执行力就强了。
管事用什么来管?就是采用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绩效管理。所有的事情都按一个评价标准,进行有效的沟通、定量的分析、科学的评价、严格的考核。人、事两方面的举措结合起来,这个队伍就将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记者:您曾有过政工工作的经历。您如何理解政工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
万志军:我做过纪委书记。前不久,我给党群、政工干部开了一次会。我发现,他们总是在被动地工作,认为在企业里不是很重要。这么想当然是错误的。
怎么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呢?我就打了比喻:一个企业就像一棵大树,行政工作,如经营、生产等就像树干,党群、政工工作,如纪检、监察等就像树皮。树皮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树皮紧紧围绕树干(中心)。两者不能分离,一分树就死了。第二,它源源不断地向树干输送养料,树皮越健康,树干长得越快。第三,它能保护树干不受外界的物理伤害,甚至能吸附环境中的许多有毒物质。最后,树皮能展示“品牌形象”。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企业要树品牌、树形象,政工工作必不可少。你说“树皮”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文化氛围,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您怎么看?
万志军:有道理。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有传统的。它是群体之间的一种默契,就像一个队的篮球队员一样,靠一个眼神就知道队友下一步要干什么。
企业文化不会因一个人而改变。就像从别人手里接了一部车,你得先摸透性能,不能哗啦一下子就上高速。首先你要融入其中,然后再加上一种正确的东西,包括道德、理念、标准和自身的修养,引导它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自己是起这么一个作用。
记者: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之一,您想带给厦门电业局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万志军:我想,要正确引导这个团队,就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树立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营造出这样一个氛围,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在国家电网公司,起码能在26个同类型单位中领先。
记者:您的任职经历比较丰富,哪段工作对您目前的工作帮助最大?
万志军:我在单位做中层干部,起点干的是审计。这段经历我印象比较深刻,可能因为是工科出身,以前对财务不了解。那段经历,让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做好综合管理工作帮助大一些。
标签:万志军,厦门电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