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实录

访谈实录

软硬并重 追求发展品质——访浙江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杭州市电力局局长于金镒

作者:王志  2010-08-10

■“品质电网”服务品质之城

记者:近日,杭州的一些媒体报道说,今夏用电形势仍然很严峻,事实是否如此?

于金镒:应该说,目前杭州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只存在间歇性、时段性缺口。杭州经济比较发达,表现之一就是用空调多。夏季高温天气来临,特别是气温持续在37摄氏度以上时,空调负荷就大幅增长,电力供应就越来越紧张。最近,我们依托政府实施有序用电,保障民生用电,社会各界还是比较理解的。

记者: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电网的压力是不是比较大?

于金镒(右)

于金镒:压力还是有的。杭州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推动了用电量的增长。目前,杭州年售电量突破400亿千瓦时,在国家电网公司供区的城市里排名第三(直辖市除外),在省会城市里排名第一。杭州网供负荷近800万千瓦,大部分设备负载率都在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高负载率对电网来说,意味着设备利用率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风险。为此,我们通过深入开展“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活动,坚持“同进同出”“到岗到位”和计划刚性管理,推广应用综合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等,努力确保杭州电网安全运行。

记者:按照目前杭州电网建设的速度,几年后缺电状况能缓解?

于金镒:(笑)其实现在已经开始缓解了。杭州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电网建设机制,每年以投入30亿元巨资的建设速度,大规模建设电网,到去年年底,变电总容量突破4000万千伏安,相当于电网规模五年翻了一番。在快速发展中,我们更加注重科技水平的提升。如,年底前将完成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一期试点,使老市区环城路以内区域实现配网自动化,这是比较先进的。

记者:电网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企合作,这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

于金镒:我们高度重视和政府的沟通。来杭州后,我主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电网建设情况。杭州市对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比如,把架空线入地的“上改下”工程就是市委书记抓的工程。杭州是旅游城市,线路“上改下”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政府对这一点特别支持。杭州主城区的电缆化率超过80%,这可能是全国最高的。

杭州在萧山规划了近500平方千米的区域,要建设一个新杭州,电网负荷远景目标有600万千瓦。我们提前和萧山区政府会谈,签署了有关协议。我们提出,在电网上全力服务新城建设,还要用坚强智能电网来支撑新城发展。由于是提前沟通、上门服务,区政府很感谢,也加深了对电网企业的了解。这些工作你要早做了政府就支持,电网建设上就没有障碍,晚做了就不好做了。

记者:和您工作过的北京城区相比,这里的重大保电任务是不是少一点?

于金镒:可能数量上是少一点,但在重大活动保电的要求上,省政府、市政府的要求和北京是一样高的。和北京一样,这里的重大活动不能有任何供电上的瑕疵。

另外,杭州的定位是“品质之城”。既然是品质之城,电网也应该有品质、有内涵。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坚强智能的电网,还要在企业管理上提升——“品质”不仅是电网、电量,也反映在我们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上。要让我们的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与这座城市的定位相匹配,而保电就是这两个水平的集中体现。

供电可靠性也算一种品质吧。我们今年获得了“供电可靠性金牌企业”称号。杭州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高居榜首。

■调控一体化探索管理变革

记者:您刚才提到,电网软硬件都要体现品质,调控一体化建设是不是“品质”的一个体现?这方面工作是如何起步的?

于金镒:我觉得调控一体化最能体现电网的“品质”。要搞“大运行”,就必须实现“调控一体化”。我是去年6月11日来杭州的,到任后去各部门、各单位调研,看到这里的配网自动化和主站系统比较有特色。杭州配网自动化和主站系统建设起步较早,主站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在1998年就不错了,但一直没有延伸到应用那一块,配网自动化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觉得非常可惜。

因此,从去年年中起,我们下决心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探索调控一体化。随后,基于国际标准的配网自动化建设项目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智能电网科技试点项目之一,并在当年12月28日获得成功。今年5月11日,杭州电网又迅速完成了主网调控一体化的“二级跳”。7月24日,500千伏变电站正式纳入调控一体化的统一管理。至此,杭州电网实现了从主网到配网的全方位调控一体。

记者:公司系统搞“调控一体化”的并非一家,但速度各不相同。杭州电网调控一体化为何能迅速实现,有什么特色?

于金镒:还是得益于原先的好基础吧,加上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可以说,我们的调控一体化是有创新的。它不再是“调”和“控”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突破、变革和创新——技术上突破、管理上创新、组织架构变革和工作流程再造。

我想,特色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目标非常明确,先配网、后主网再实现调度与设备职能的融合与调整,最终实现“大运行”体系下的调控一体化。第二是有监控自动化系统等十大先进技术作为支撑。第三是对两座变电所成功进行了调控一体化的标准化改造,这是比较超前的。第四是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极端自然灾害来临等特殊情况下,调度员可将监视职能移交给操作站,集中精力处理事故。

记者:调控一体化对运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于金镒:我感觉影响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运行管理集约化水平提升了,驾驭电网的能力提高了。其次,调度员可以直接操控线路和变电站设备,这大大提高了处理异常状况的速度。今年5月,我们一个变电所发生线路接地,通过调控一体化,仅用2分钟就确认了故障。7月下旬,一外来异物砸中变电所设备,造成区域内短时停电,但我们7分钟就恢复了供电。

三是供电可靠性提高了,故障隔离由原来的53分钟缩至5分钟。四是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了,监控人员由原集控站的40名减少到现调控中心的11名。

记者:下一步,您将如何推进和深化调控一体化工作?

于金镒:我觉得关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和融合调度和控制业务,让“调控一体化”发挥最大作用。对我们来说,就是三件事:推进县级公司的调控一体化、年底前将全地区集中监控纳入调度管理、“十二五”期间在市区全面推广配网自动化。

另一方面就是按“三集五大”要求,完善组织架构模式。运行职责转到调度上,看起来好像变化不大,其实影响非常深远,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比如,调度管理能深入到哪里,它和变电运行是什么关系,运行以后是不是和调度放在一起?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站在完善组织架构模式的高度去思考和探索。

■解读“执行”注重工作效果

记者:正因为调控一体化是突破、变革和创新,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您如何评价单位干部员工的执行力?

于金镒:我们的员工责任心是比较强的,善于动脑筋,分内的事情会努力去做,在业务方面研究较多,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大,技术比较好。但你交给他一项任务,他初步思考后,可能提一些困难或他觉得难做的地方。

记者:这可不可以理解为执行力偏弱?

于金镒: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执行力的强弱体现在最终的效果上,而不是表现在一开始的决心和口号上。当然,“立即执行”是一种很好的表态。思考思考、有问题先说,这能体现出南方人的细致,说明他工作上比较务实。我发现,我们的员工提问题,实际上是为他下面做工作排除障碍,或者说他已在思考工作了。提完之后,他会主动动脑筋、想办法,踏实地把工作做好。

记者:你怎么理解这种做事方式?

于金镒:如果他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想把工作做好,而且最终做得也很好——可能比你交代的还要好,你能说他执行力不行吗?我认为这恰恰是执行力强的一种表现。因此,在第一时间提出执行上的问题和困难,不能说是执行力差。我一直不同意这么说。当然,若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不干而找理由,那就谈不上执行力的问题,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记者:就是说,执行力强不强最终看效果?

于金镒:对,可以这样说。我一直是这么个观点,执行力是态度加能力。如果说不想执行,能力再强也不会有好的执行力;如果想干又不知怎么干,他只会完成了一个表面上的任务,很多问题不去、不愿去深入思考和解决,那他的执行力也不能说强。

“上下同欲者胜。”我们的干部员工正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家电网公司各项要求、部署,结合实际、发挥潜能,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勇于探索“三集五大”,表现出很强的执行力。快速推进调控一体化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记者:杭州电网员工在调控一体化探索中表现出很强的执行力,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于金镒:人的行动是靠思想指挥的,如果思想认识不统一,再小的工作也难以开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抓工作是为了转变大家的思想,转变思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因此,我的主导思想是:抓这项工作就是在转变员工的思想。思想转变了,工作就顺畅了。 

当初开展调控一体化工作时,专业人员想不通。那好,我就专门留出时间让大家去想去统一认识。通过学习和解读,大家回过头来认识到这项工作是大生产、大运行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工作的基石和台阶。趋势认清了,方向明确了,员工们就表现出很强的执行力,开始动脑筋,破除难题,结果整个推进过程非常快。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市电力局,于金镒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