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电力枢纽 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宝鸡—德阳±500千伏直流和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的成功投运,四川电网进入特高压、跨大区交直流混联的新阶段,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记者:去年7月您到四川公司任职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王抒祥:调研。我用了两个月时间,把21个市州全部走完了,拜访当地政府,看望基层员工,摸一摸情况,熟悉熟悉人,熟悉熟悉事,熟悉熟悉这块热土。地震灾区更是我首先调研的重点,前3周,包括周末,去的全是灾区。
记者:通过调研,您对四川电网及能源形势形成了怎样的认识?
王抒祥:一个是地位上,过去四川电网是独立电网,和外界的联络很薄弱,随着清洁能源四川水电的大开发,需要更多地发挥电网的资源配置作用,四川电网迫切需要提高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交换能力。四川省委书记提出,要把四川打造成西部交通枢纽。实际上,电网也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输煤、输水。水、煤不能从空中走,但变成电后,通过电网就可以从空中走了。
另一个是四川富水缺煤,电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四川水电资源储量大,理论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量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但长期以来,存在丰水期弃水、枯水期缺电的现象。
记者:去冬今春,在用电负荷、电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四川反而实现了九年来首次枯水期不拉闸限电,原因是什么?
王抒祥:三个原因。一是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去年12月份投运了宝德直流,这条线路正好在枯水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交流特高压,我们加大了从华北购电的力度;三是地方政府和四川公司都未雨绸缪。我来了以后,见到省委、省政府的每位领导,他们都跟我谈四川电源结构的矛盾,所以在我心里,这根弦就一直绷得比较紧。我经常跟调度中心和有关部门研究存煤问题,去年的存煤也比较好。
记者:您认为四川电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抒祥:四川电网的发展方向还是要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这是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四川更加适应,也更有作为。
四川目前在建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丰水期至少有2000万千瓦以上的容量要送出。如果没有特高压,没有跨区联网,要消纳这2000万千瓦的容量是不可能的。另外,以往我们都是在华中范围内配置资源,实际上在这个范围内资源调配能力很有限。华中除河南外几个省普遍都缺煤;都属于长江水系,上游没水的时候,下游一般也没水,水、煤都不能互为补充。因此,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华北、西北形成水煤互补,和华东交换水电,对四川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十一五”末到“十二五”期间,四川将新建一批交直流特高压工程,形成全国电力交换大枢纽,构筑跨省区、跨流域的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大平台。
记者:四川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后,在重要性增强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王抒祥:主要电网安全运行的压力很大。向上特高压输送700万千瓦负荷,输送距离长达2000千米,安全压力一直很大。一旦闭锁,四川电网一下将减少700万千瓦负荷,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同时也要灵活调度。我们本月就要请国内外专家对四川电网进行诊断,找到电网可能“发病”的原因,一点一点地把电网的稳定性问题解决好。
履行央企责任 切实服务民生
通过抗灾救灾,四川公司练就了一支随时都能“拉得出、顶得上”的应急队伍。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的同时,四川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全力推动电网规划项目和民生改善项目的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经过近年几次大的自然灾害的考验,四川公司在应急能力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抒祥:通过这几次自然灾害,四川的应急装备水平,不管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水上漂的,都得到了切实加强。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应急培训基地,从人员的应急能力到驾驭先进装备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加强。医疗、新闻等部门也形成了联动机制。在这个基础上,不管是抗震、抗旱、抗洪,我们启动预案的时间、到达现场指挥的时间、做工作的力度,都超过了政府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还有就是我们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支援玉树时,我们的员工出于一种感恩的心态踊跃报名,在玉树时很多员工不顾生命危险,强烈要求坚持工作,我也很受感动。可以说,我们这支应急队伍,在什么时候都能拉得出、顶得上。
记者:您到四川不久就率先提出了“三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民族地区)的概念。四川公司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抒祥:首先最快恢复了受损的电网,保证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电力供应。凡是灾区居民的房子,我们做到了“建成一户,通电一户”。省政府要求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今年9月份是两年完成的节点。我们电网在今年5月份就已经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了。
在北川新县城建设中,我们提出要把北川电网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县级电网,在这里建立全国首座标准的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北川我去过好几次,春节也是在那过的,看一次一个样,看到新县城很振奋。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新城,超越了过去几十年的水平,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电力供应。
记者: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第二大藏区,那里的电网现状如何?四川公司怎样推进藏区电网建设?
王抒祥:藏区电网基础极其薄弱,多数是孤立小电网,有部分由我们代管,但代管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电。有些县级电网靠的是水电,一年只有一半时间有电,到枯水期整个县就用不上电了,比如石渠,县城里老百姓冬季取暖还是靠烧马粪这些原始手段。
真正要解决藏区电网发展的问题,任重道远。藏区要维稳、脱贫致富,就要考虑如何把它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些藏区的最大优势就是水电。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加快藏区骨干电网和水电送出通道建设。
我们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彻底解决藏区“户户通电”问题。通过实施“电靓藏区”计划,对电网能够延伸到的牧民定居点加快电网建设,对电网无法建到的地方,采用分布式电源等方式解决牧民用电问题。
记者:四川公司如何加强巴中等革命老区的电网建设?
王抒祥:去年9月,我们和巴中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连片扶贫开发电网改造工程”,未来3年将对巴中农网进行成片改造。当地电网跳闸、停电等现象将得到根本改善。我们还主动对这一区域的电网进行专项投资,通过新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53项电网项目,全面优化巴中电网结构,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深化“三项活动” 力求规范管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四川公司班子成员在“无会月”中,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明确重点,踏上了以“三项活动”(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线损管理)为载体,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征程。
记者:今年上半年,四川公司启动了“三项活动”,您要求以此为载体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为什么要开展“三项活动”?您理解的企业基础管理是什么?
王抒祥: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工作会提出,要进一步转变公司发展方式,重点推进“三集五大”工作,加快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精益、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要实现“三集五大”这个目标,规范管理是前提,同样规范管理也必须要有基础,所以我们启动了“三项活动”。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电网线损还比较高。线损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反映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装备水平、规划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能考验人员的行为。
为什么要提出标准化建设?不管管理也好,生产作业也好,凡是违章的、出问题的,都是没有按管理标准来。我们的装备水平、下一步要走的技术路线,都需要标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标准管理、线损管理都得靠班组去执行、去体现,所以我们要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成员素质。
记者:如何开展“三项活动”?
王抒祥:我们把“三项活动”分解成很多小的步骤。比如线损管理,下面有营业普查、台区改造、配电网建设、人员行为规范等。标准化建设,就划分出管理、技术等几个子项,定制度,梳理流程,建立规范。班组建设,开展了星级班组评比、“我的班长我的班”等活动,还加强对班组长、班组骨干人员的培训,加大奖励力度。“三项活动”主线不能变,各单位可以通过有特色的活动,在这根主线上跑。
记者:您在山西省电力公司任职时曾把3月作为“无会月”,现在又带到四川公司来,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您认为调研对于管理者意味着什么?
王抒祥:摸实情,听真话,然后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之所以带过来这套想法,也是因为在山西尝到了甜头。我在山西的时候,经常搞调研,而且又是“突袭式的”,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停下来,到一个变电站和营业厅里查看,这样看到的就全都是实情。
记者:您是如何进行调研的?
王抒祥:调研之前,我们会定一些课题。这次调研班子成员分成9个组,把所有的单位全都调研一遍。调研时,我们不是只跟领导谈,而是跟班组成员、离退休员工、中层干部等不同层面的人谈,每个单位都开7个以上的座谈会。调研多了,了解多了,就会听到一些真话。调研回来后,我们在一起开了两天的汇报会,每个组汇报所调研单位的问题、困难、建议以及解决办法,从而梳理出几十个问题。比如,大家普遍反映现在通信薄弱,我们就拿出专项资金解决通信自动化的问题,因为要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没有通信都不成。
除了到基层调研,我还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调研,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中国移动的人力资源管控、发展战略实施、增值业务等就做得很好。可能在一个企业调研时,只能学到一点,但我觉得这一点就够了,就能受到启发。
记者:您平时还从哪些方面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王抒祥:学习吧。我看书比较杂,都是带着问题看。印象最深的是《细节决定成败》那本书,我从头到尾认真看了。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细节,一件事可能大的方向、思路都是对的,但如果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失败。
标签: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