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联网工程施工线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年连续冻土约565千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带。工程建设需要采用“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施工方案,解决“含土冰层”“富冰冻土”等技术难题。对此,工程建设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日后其他工程冻土施工提供了有益经验。近日,参与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施工评估工作的中科院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俞祁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青藏联网工程与青藏铁路同为高寒高海拔地区冻土施工,两者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俞祁浩: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段的施工,难度远比青藏铁路冻土施工更大。为什么会这么说?青藏铁路的施工更多是在地表以上进行的,对深层冻土区扰动较小。而青藏联网工程由于输电线路桩基自身的特点,施工需要实施“大开挖”,这直接对冻土产生了较大的扰动。从热量传递过程来看,青藏铁路的热量传递较慢。而青藏联网工程施工中大量使用热的良导体,会直接将热量传递到冻土中去,因此与铁路的冻土施工相比,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从基础与冻土的相互作用分析,青藏铁路在部分冻土段使用了桩基础,这种桩基础有的深达30米以上,更加牢固。青藏联网工程使用的更多的是浅基础,一般不超过8米。这种比较浅的基础,是在寒冰量比较高的冻土区内施工的,基础直接作用在高寒冰量冻土区。
从研究经验来看,青藏铁路的冻土施工有青藏公路的施工经验可借鉴。而过去从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冻土施工,找不到现成的经验。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施工面临的技术难题更为严峻。
记者: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施工在施工工艺、技术创新上,都做出了什么尝试?
俞祁浩:青藏联网工程的冻土施工在输电线路施工季节的选择、具体的施工工艺选择、针对不同冻土区域塔型的选择、输电线路选线选址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举个例子,青藏联网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对冻土区进行合理的区划,对冻土性质的不同进行了判定,以区别对待,在不同的冻土区采用不同的塔型。总指挥部还对塔型到底采用桩基础还是浅基础进行了判断。多年冻土区施工一旦选型不合理的话,可能会造成未来塔基不牢固,最后形成失稳,使输电杆塔从冻土中“拔”出来。冻拔作用与表面的粗糙度和吸水性有很大的关系,结合这一特点,工程大量使用玻璃钢模板,这种模板完全不吸水,这样,杆塔就更加牢固了。
记者: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施工获得了哪些经验?
俞祁浩:青藏联网工程冻土施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遵循科学的理念和严格合理的组织管理手段。比如,冻土施工每一次转序过程,总指挥部都及时邀请外部专家,召开国内最高层次论证会,听取专家的意见。我本人就多次参加了这样的论证会。对冻土监测的跟踪研究、对冻土的日常监测都为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转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只有实行标准化施工,才能保证冻土施工的质量。因此,工程总指挥部提出用“样板引路”的方式,轻开挖、装配式基础、热棒安装等都遵循了这一原则。针对冻土区开挖时间越长,热扰动越严重的特点,总指挥部形成了快速施工的理念。这对冻土的保护、对工程的稳定性来说
标签:青藏联网,科学理念,冻土施工,中科院,寒旱所,俞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