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暨论坛上,参与本届展会的业内人士均对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所处的特殊时期表示密切的关注。论坛期间,《中国电力报》记者就中国光伏行业该如何应对当前困境、如何寻求健康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
《中国电力报》:针对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您如何看待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开展的对光伏企业的调研工作?
王进:调研的目的主要是发现问题和难点,并藉此修订近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以逐步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光伏行业困难重重,产能相对过剩,为在短期内释放产能、走出危机,打造我国光伏产品的可融资性最为紧迫,也是一副应急良药。光伏行业最迫切的难题是国际融资渠道不畅通。一旦打通了针对光伏终端市场(光伏电站)的国际融资渠道,就能有效地释放中国光伏产业链的产能。
《中国电力报》: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应当是什么样的?
王进:健康有序的光伏产业生态环境至少包括八个方面。首先是畅通有效的银行融资渠道。目前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即是国际国内融资渠道不畅通。
第二是覆盖全面的产品保险体系。投资人的风险通过完善的保险体系转移,确保光伏电站投资的“商业确定性”,这是建设畅通有效的银行融资渠道的前提。
第三是广泛的宣传和全社会的参与。
更多的终端投资和光伏电站投入运营,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自然环境。随着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全社会的参与非常重要。
第四是创新和复合型的人才。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企业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环境和挑战,对企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大计。
第五是公正严谨的认证体系。中国的光伏制造业特别是组件企业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创新认证。
第六是诚信严肃的第三方监理机构。
将国际权威的认证和监理机构引入中国,在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造和检测,为国际和国内光伏电站进行全方位检测和认证,这是国际金融综合体系支持中国光伏产业链的根本保障。
第七是长期可预见的政策支持。光伏行业还很弱小,需要政策长期支持。我国应制订长期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计划,以利于光伏企业作出更为理性的长期、中期和短期投资计划。
最后是强有力的电网支持。根据德国的数据,光伏供电量在正常时间可达到电网电量15%,某些时间甚至达到50%,说明电网支持光伏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电力报》:我国光伏行业目前的困境应如何突破?
王进:光伏产品终端市场即光伏电站建设的融资渠道不畅是造成中国光伏产业链产能无法释放的根本原因。“打造光伏产品的可融资性”是目前的应急措施,也是提升光伏行业整体水平的手段。
随着国内外光伏企业破产倒闭数量增加,国内外银行和投资机构对电站建设所采购的光伏产品,尤其是组件产品的长期质量承诺因企业倒闭无法履约的担心,直接演化为对光伏电站项目缺乏 “商业确定性”的判定。
投资人对光伏电站投资热情减弱的另一原因是,欧美国家对光伏电价的补贴减少,经济还处于衰退中,投资资本减少等。
国际银行对光伏产品,尤其是组件长期质量和效能的考量,已从对光伏组件企业的信用、质量承诺、生产规模、资金流动和质量准备金提取等信息审查的角度转变 为以投资风险充分转移为前提。然而,目前我国的光伏企业,特别是组件企业在这一方面依然表现得缺乏前瞻性,以致欧美光伏电站投资项目在采购我国光伏产品时融资渠道不畅通。
我们希望协同光伏企业打造产品的可融资性,这是一项与时间、与成本比速度的工作,意味着谁占领先机谁将有可能在国际光伏市场重新洗牌时成为一匹黑马,而最终收益的是我国的光伏企业。
《中国电力报》:如何实现国际和国内银行要求的“商业确定性”?
王进:“认证是基础,保险是前提,融资是结果”也是投资人要求的“商业确定性”。
光伏产业链涉及的金融应当是综合金融体系,其主体包括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部分。可融资性问题也不仅是指光伏企业自身的贷款问题、流动资金和应收账款等问题,也应当包括产品销售的融资问题、光伏电站建设融资的问题、光伏电站证券化的问题、光伏电站运营综合保险等问题。
从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模式和经验来看,只要存在银行和投资人把握不准的风险,基本上都可由专注于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迅速推出创新产品,从而满足银行在风险充分转移的前提下融资给投资人,投资人进行具有“商业确定性”的投资。保险公司在长期经营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利用“大数法则”稀释风险,成为投资人规避风险,银行追求稳定收益的“稳压器”和“阻尼器”。
我们发现国外保险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系列,并提供给本国的光伏产品建成的光伏电站,由此形成了针对中国光伏组件销售的新门槛。
显然,“打造我国光伏产品的可融资性”的关键在于通过保险机制转移风险,保证投资人和银行要求的 “商业确定性”,才能最大可能地释放我国光伏组件产能,从而盘活整个光伏产业链。
《中国电力报》:在“打造我国光伏产品的可融资性”方面,国际能源研究所有何举措?
王进:“打造我国光伏产品可融资性”是我们所目前研究和实施的项目。这一项目有下面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光伏产品可融资性报告 (主要给投资者、EPC和银行确认)。这是经过我们广泛调研,结合国际银行认可的标准和规则研发的创新报告。目的是为我国的光伏组件能够获得国际银行的认可,从而能够给予光伏电站投资和建设融资。
其次是保险商验厂尽职调查报告 (针对国际性保险公司),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创新报告。由国际权威或国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与专业的风险顾问共同完成。
再次是25年期能效损失和质量保证保险。我国的光伏产品有完整的质量承诺,但是,现在国内外的组件厂商都面临产能过剩、兼并重组甚至破产的可能,这就使得国际银行和投资者存在很大的顾虑,也就是说,其使用的光伏组件生产商是否能存活,存活多久;如果倒闭,生产商承诺的质量、维修谁来负责。
最后是针对我国光伏产品和光伏电站的“共同保险体”已经搭建成功。经过半年多的研讨,我们在今年5月3日已经成功搭建了以国内主流保险公司为主导的 “共同保险体”,提供中国组件质量承诺的金融增信功能服务。
国际市场上已经出台了 “光伏电站综合保险”这一创新产品。除了政治和战争的风险之外,甚至包括了太阳能缺失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地转移投资者和银行的风险。我们搭建的这个共保体有望在今年9月之前将这一保险产品推出,让国内投资的光伏电站具有“商业确定性”,并确保其他金融创新产品得到保障。
标签:王进,可融资性,光伏困境,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