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实录

访谈实录

刘译阳:“十四五”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成就

  2025-10-29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政策驱动”向“平价普惠”的质变,在装机规模、技术迭代、场景融合及电网协同等方面取得全方位突破,奠定了全球领导地位。

  一、制造与技术主导,产业链实力引领全球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规模与效率的提升。

  从制造业角度看,中国已经在光伏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工业硅、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各主要环节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龙头企业。

  以2021—2024年数据为依据,在全球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光伏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光伏产业凭借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低成本先进产能持续释放。

  多晶硅方面,据统计,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能77.4万吨,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已达339.4万吨,增长了近4倍且增长部分几乎全部来自我国。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在全球占比超过95%;此外,产量方面,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64.2万吨,到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已达195.7万吨,其中我国2024年多晶硅的产量高达182万吨,在全球占比93.2%。

  硅片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15.1吉瓦,产量232.9吉瓦,到2024年全球产能约1394.9吉瓦,产量803吉瓦。在全球占比中,我国硅片产能占比96.7%;产量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国硅片产量达775.8吉瓦,在全球占比96.6%。

  电池片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23.5吉瓦,产量223.9吉瓦;到2024年全球产能1426.7吉瓦,产量753.2吉瓦。2024年我国电池片产能在全球占比已达91.3%,产量在全球占比已达92.3%。我国光伏企业已在全球电池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排名全球前30的电池片企业中鲜有外国企业身影。其中电池片前10名企业总产能达804吉瓦,占据全球总产能的56.4%。

  组件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65.2吉瓦,产量220.8吉瓦;2024年全球产能1388.9吉瓦,产量725.9吉瓦。在2024年,我国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达83.3%,产量在全球占比86.4%。

  不到五年时间里,我国光伏制造端已经在各环节产能、产量的全球占比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我国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提速。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已形成包含AL-BSF、PERC、TOPCon、HJT、IBC、PERT、MWT、HBC、TBC等各种技术路线的晶硅电池,并且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多次刷新并持续保持着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的世界纪录。

  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新建量产产线以PERC技术为主,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1%;采用PERC技术的多晶黑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1.0%;BSF p型多晶黑硅电池效率转换效率约19.5%;铸锭单晶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2.4%;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2%;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1%。当时预测,TBC、HBC等电池技术可能会不断取得进步,随着生产成本降低及良率的提升,n型电池将成为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只是当时n型电池(主要包括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相对成本较高,量产规模较少,市场占比约为3%。

  截至2024年,随着n型产能的快速释放,凭借其在效率、发电性能及综合性价比等方面的显著优势,n型技术路线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市场主流。n型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有率高达71.1%,转换效率达25.4%,位居各类电池技术路线之首;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为3.3%,转换效率达25.6%;xB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为5%,转换效率达26%;而PERC电池转换效率为23.5%,市场占比下降至20.5%,p型电池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原有老旧产能普遍进入改造期或加速退出市场。

  二、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总量突破历史峰值

  从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装机规模屡创新高。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此期间年均新增装机需达到90吉瓦以上,才能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2025年达到20%左右的总体目标,而实际发展速度远超规划预期。

  累计装机容量方面,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110吉瓦(11.1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占全球光伏总装机容量的近一半。相较2020年底的2.5亿千瓦,增长超过4倍,提前完成“十四五”初期目标。新增装机容量方面,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223.25吉瓦(约2.23亿千瓦),是2024年同期新增容量的两倍以上。从各年度发展情况看,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呈现前低后高的加速态势。2021—2023年,处于政策调整与市场适应期,新增装机相对平稳;2024年,迎来首个爆发式增长,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8吉瓦(2.78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延续爆发态势,其中5月单月新增92.92吉瓦,同比暴涨388%。

  从装机方式来看,集中式光伏装机受益于“十四五”第一批大基地项目的建设及并网,自2022年开始,占比持续上升。2022年集中式光伏占新增装机的41.5%,2023年这一比例升至55.5%,2024年达到57.4%,新增装机量达159.39吉瓦,同比增长33%。集中式光伏以西北、西南地区大基地项目为基本盘,近年来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其装机占比已反超分布式。

  分布式光伏同样贡献显著。从2021年开始,分布式光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尤其是在最近两年间,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几乎占到了全部光伏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2024年,我国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120吉瓦(1.2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累计达到370吉瓦(3.7亿千瓦)。工商业分布式方面,浙、苏、鲁、粤等省份排名靠前,市场分布以东部地区省份为主,市场呈分散化发展趋势,工商业分布式成为新增分布式装机的主要类型。户用分布式则基本完成装机重心由豫、冀、鲁三省南移的过程,市场同样呈分散化发展态势,但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占比均有下降。

  综上,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标志性突破,风光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

  三、多元化创新应用场景,社会与生态效益巨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通过生态融合创新,实现了从单一能源供给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治沙激活了土地资源价值,离网制氢为零碳工业开辟了新路径,海上光伏则拓展了能源开发的空间边界。

  (一)“光伏+”综合开发模式方面

  1.沙固土:新疆、内蒙古采用“板上发电、板下草方格固沙”模式,实现发电和固沙,促进荒漠植被恢复。

  2.农渔牧互补:山东盐碱地、内蒙古草原、江苏滩涂地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农、牧、渔养护”,提升土地复合利用率。

  3.海上光伏:福建建成国内首个高风速海域海上光伏电站,为沿海地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范本。

  4.通过“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2024年分布式光伏占光伏总装机42.6%,工业园区、农村屋顶成主要应用场景。

  5.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交通光伏(充电桩、高速服务区)等新业态加速推广。

  (二)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方面

  1.减碳贡献: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换算标准煤0.99亿吨,减少碳排放2.56亿吨,相当于种植5.85亿棵树。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累计发电量12503亿千瓦时,换算标准煤3.78亿吨,累计减少碳排放9.83亿吨,相当于种植22.45亿棵树。

  2024年,我国光伏发电量8341亿千瓦时,换算标准煤2.25亿吨,减少碳排放5.86亿吨,相当于种植13.37亿棵树。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累计发电量30962亿千瓦时,换算标准煤8.36亿吨,累计减少碳排放21.74亿吨,相当于种植49.62亿棵树。

  2.产业拉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链企业年产值突破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百万个。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光伏从业人数达720余万人,其中我国占比46%。截至2024年底,主要产品制造设备投资总额约为7232亿元。应用环节按2024年电站投资成本2.9元/瓦计算,2024年我国新增投资额为8049.5亿元,累计装机投资总额达35977.8亿元。

  3.集成电路产业国产替代:由于泛半导体领域设备、原料技术的相通性,以及我国光伏设备、原料不断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高,光伏设备企业从硅基半导体设备、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等)设备和原材料角度为我国在半导体产业当中的关键环节提供国产替代的解决方案,硅材料和硅片企业通过对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不断进行改良、提质、优化,实现在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晶圆领域的国产化突破。

  四、综合治理行业内卷问题,引导企业产品品质提升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虽风光无限,却也历经了“三落四起”的发展历程。自2023年开始,行业进入第四次深刻调整周期之中,其原因较以往更为复杂。从2023年中期开始,光伏行业愈发关注内卷问题。当前光伏行业出现的内卷竞争多是企业扩产、地方招商、资本过度涌入、低价竞争、国外打压等多种因素叠加形成。

  破解内卷,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规范,国家层面已为行业破“卷”定下基调。破局之道正从国家政策引导、市场化机制重塑到企业战略转型三个层面渐次展开。

  与此同时,作为治理内卷、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配套机制,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也在深化。新能源于今年告别固定电价模式,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争。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新能源“固定电价”时代的结束,全面进入市场化电价发展周期。政策清障与市场筑基已为光伏行业创造了新的环境。

  虽然近两年我国光伏行业受到供应链价格波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增多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仍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第一,多晶硅环节,n型硅料出货占比继续提升,企业通过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等措施持续降低生产成本,颗粒硅下游认可度有所提高;第二,硅片环节,在产品结构方面,n型硅片凭借其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好的稳定性以及更低的衰减率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第三,电池片环节,在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电池转换效率稳步提升,二是先进电池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第四,组件环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的高效化、多样化以及区域价差明显缩小的特点。

  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真正提升国际循环的层次,必须超越以往以输出产品与产能为主的模式,转向技术、标准、管理和综合解决方案的输出模式。这不仅关乎单一产业的竞争力,更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贡献度。中国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循环水平的提升,核心在于实现从“成本领先”到“规则领先”、“资本领先”和“系统解决方案领先”的跨越。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转变经营理念,更需要国家层面在标准国际化、金融支持和生态培育上提供战略引领和制度保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随着“十五五”临近,光伏产业将深化与储能、氢能、数字技术的融合,主动调整产业生态,重构核心竞争力,把过去高度依赖的资源开发和资本运作能力转为研发创新、卓越运营、市场营销、国际化能力,进一步巩固光伏行业作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主力军”的地位,并保持全球领先。 (作者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标签:刘译阳,十四五,光伏行业,发展成就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