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网公司员工在边疆口岸对线路进行巡视。 廖洁 摄
农网改造升级改善了边疆口岸的网架结构,让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得到满足。 廖洁 摄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南部,边境线长438公里,居住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
近年来,为加强边境口岸的网架结构,提高边境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抵边村寨群众的用电质量,云南电网公司持续对文山州边境地区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先后在文山麻栗坡、马关、富宁县3个与越南接壤的325个抵边村寨投入1.6亿元,新增10千伏线路318.35千米,低压线路586.8千米,新增变压器312台,安装电能表3.89万只,惠及边疆人口13.6万人。
马崩村的第17座活界碑
在文山州边城麻栗坡县中越边境线上的马崩村,是祖国西南边陲最边境村寨,国境线长达11公里,11个村民小组300余户苗族群众守护着矗立在国境线上的16块界碑。
“听老辈人讲,我们家在马崩这座山上已经居住了14代人,300多年来,房屋寸土不移,国界分毫无差。”马崩村支书王仁兴对笔者说。
王仁兴的家独居在金竹林山上,在中越边境界碑之间,与越南交界处直线距离不足十米,被当地人称为“马崩的第17座活界碑”。
1986年马崩就通上了电,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其用电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100瓦的灯泡通常只有25瓦的效果,一些村民要等半夜三更大家都熄灯入睡后起床,用猪食切割机一次切割十天左右的猪草量。”王仁兴回忆道,由于马崩常年阴雨潮湿,猪食容易回潮发霉,常常导致猪食用了提前切好的猪草后生病,给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造成经济损失。
“妻子多次劝我搬下山去住,但我觉得,我家的住房就是‘界碑’,如果我搬家了,‘界碑’就不在了。”王仁兴的家由于在山上电压更不稳定,家人几次想搬迁到山下,但为了坚守中越边界他留了下来。
2012年,麻栗坡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麻栗坡董干真小弄、大火焰、马崩等八个村小组共用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电压极不稳定时,积极向云南电网公司申请,在云南电网公司的支持下,每个村投入22万元安装一台变压器。工作人员在勘察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山上独居一户人家,向马崩村委会了解情况后,在王仁星家附近增设两基电杆,新增架设200米0.2千伏低压线路,让王仁星家也点上了亮堂堂的电灯。
“近30年来,如果没有政府和供电部门的支持,我家也真的难以坚守下去。”王仁兴感激地说。
如今,每到傍晚时分,王仁兴家的灯光在中越边界的半山腰上显得格外耀眼,像一座灯塔意示着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英雄老山脚下的农网改造
“一刮风下雨就开始停电,一停就是三五天。如果风刮得大些,电杆倒了、电线断了,没个十天半月,灯亮不起来。”麻栗坡边境英雄老山脚下小坪寨村小组长盘银华回忆起农网改造前的用电情况仍然记忆犹新。
小坪寨坐落在麻栗坡县老山半山腰,距离着名的老山战役老山主峰3公里,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1993年,老山收复后,功绩显赫的小坪寨成为一个英雄村寨,然而战争结束后小坪寨的经济文化发展却一直滞后。2018年,麻栗坡供电局开展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为老山脚下的老百姓安装4台1045千伏安变压器,以解决农村电网架构薄弱问题。然而短短的7公里10千伏电力线路改造,协调却非常艰难。由于老山主峰地形复杂,常年大雾,给敷设电缆带来极大风险,尤其是架设10千伏马嘿村支线主干线老山主峰支线和杜富国英雄纪念馆专线,需要在当地非常熟悉地形和气候条件的村民带路下才能安全架设。
“如果供电部门要在哪家地里种电杆,破坏了地里的农作物,大家要多多包容,电改好了,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开展农网改造升级期间,小坪寨村委会的大喇叭里,经常响起盘银华的广播声。
农网改造升级不但让老百姓心生欢喜,同时也得到了当地驻军部队官兵的积极响应。农网改造有时需要经过部队的用地,连队主动与供电部门沟通协调,对电网改造电杆栽种位置的用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如此,部队官兵在工作闲暇时,还主动协助供电部门清理电力线路通道。“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光荣传统在英雄老山边境得到发扬和传承。
家里实现了电气化
文山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小组坐落于中越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遗址罗家坪大山脚下,距国境线1公里,属于典型的边境山区村寨,全村107户515人均为苗族。
“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身泥、人畜共居”曾是上世纪90年代罗家坪村貌的真实写照。“罗家坪电网还没改造之前,电灯总是要等到夜深人静才能正常用上,如果遇到打雷下雨天气,停电便也成了常态。”罗家坪村小组组长熊光全说。
2010年,越南籍姑娘杨丽嫁入罗家坪,回忆起刚来到罗家坪时的用电情况,她说:“用不起电,当时村里的电费至少7角一度电,贵的时候要一元多一度呢。”
为了促进边关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以来,云南电网公司马关供电局对金厂镇投入农网改造升级资金2630.52万元,随着各批次项目的实施,尤其是35千伏金厂变电站的建设投运,极大改善了该地区农网架构薄弱现状,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得到满足。
电通了,电压稳定了,村子富裕了,罗家坪的小伙也吸引了17名越南籍姑娘嫁入中国。罗家坪的苗族村民自豪地说:“我们的村寨越来越美了,生活也奔小康了。”
杨丽在自家新建的厨房一边用电炒锅炒菜一边说:“中国越来越富强啦,我们家里完全实现了电器化,现在出门前把米饭放电饭煲里煮着,地里干活回来直接就可以吃饭。”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云南电网,投入,抵边村寨,网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