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后,深圳光明国际汽车城采取集中供冷、屋顶光伏、电化学储能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打造近零碳排放园区。 黄海鹏 摄
在深圳宝安高新奇战略新兴产业园一家医疗高科技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工作。 李志杰 摄
配电房改造前后对比,改造前
配电房改造前后对比,改造后
深圳供电局工作人员对工业园区配电房进行改造。 黄志伟 摄
深圳供电局工作人员协助园区企业开展用电安全检查。 李志杰 摄
编者按:经济高速发展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匹配所带来的工业园区转供电问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国内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痛点难点。在全国无先例可借鉴,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如何改革破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开展了工业园区供电服务改革新模式的探索。
近日,深圳2172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全面完成,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园区从“一园一表”变为“一企一表”,全面激活经营主体活力,消除企业用电安全隐患,释放企业发展空间,一年可为6万余家企业减少用电成本超过30亿元。改造后减税降费政策直达终端企业,政府能掌握园区内企业的用电数据,为更精准产业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经营主体纾困解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供电服务模式 突破产权边界服务到企业
工业园区是我国产业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转供电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情况,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也成了各大城市的难题。
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及设备普遍属于园区方的自有产权,供电企业仅抄表到园区,部分园区的供电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电力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安全隐患突出;园区向企业转供电过程中存在二次加价行为等,影响和妨碍部分企业和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2021年开始,深圳市勇闯新路,在全国率先启动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行动,全力破解转供电难题。深圳市政府大力组织深圳供电局多次专题研究,深圳市发改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多达15个部门系统、协力推动,细致论证并制定工程改造、设施运维、电价执行等配套文件10余份,探索出一条“政府出资改造配电系统、供电部门承担改造建设任务、最终实现直供电抄表到终端用户”的“转改直”的新路子,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并协调各园区统一认识,进行供电改造形成公用配电设施,解决园区老旧配电资产产权问题。
“改造工作对原有供电服务模式进行了颠覆性创新,彻底清理了园区业主、物业公司等中间层不合理的加价,解决转供电难题,全面消除用电安全隐患。由供电企业提供专业、高效运维,真正打通电力供应和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圳供电局总经理李敏虹表示。
在深圳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各区政府、街道办、供电部门、园区方组成“四人工作小组”,系统推进园区改造工作。改造后的园区企业直接对接供电企业,不仅可以直接“零证办电”,更能直接享受“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的第一手供电服务,让企业报装用电申请省时又省心,彻底打通了服务企业的通道。
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直达企业 企业用电成本下降超三成
深圳盐田区北山工业园区内的安科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是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的首批获益企业之一。去年6月第一次拿到了供电局的电费账单,1个月电费就节省了70万元,7月还拿到了政府电费补贴28万元。
“今年节省的电费还会更多,预计有700多万元,相当于给我们创造了8000万元的产值,极大地提振了我们企业发展信心。”深圳市安科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周胜明介绍说。
类似获益的企业,在深圳有6万多家,一年可以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超30亿元,有效助力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深圳宝安高新奇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内的康泰健美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也切实感受到了“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现在每度电降低了0.45元,用电成本预计每年可以节省120万元左右,下降超过三成。”康泰健美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运行副总裁王立智表示,随着经济复苏回暖,该公司将扩大生产规模,节省的电费可以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园区企业由供电部门直接抄表到户,降低了电价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到独立的电费账单进行增值税额抵扣,直接享受国家减费降价政策红利,参与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实现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幅降低用电成本,切实减轻终端用电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负担,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实到经营主体。
去年深圳市政府累计发放电费补贴10.6亿元,涉及电网直供企业和工商户31万余家,全部采用“免审即享”的方式,由深圳供电局采用预存电费的形式发放到企业的用电账户,实现政策红利直达直享,让企业省事省心。
更重要的是,政府能精准掌握园区内企业的用电数据,做好行业电力数据分析,为政府制定减税降费、产业扶持、节能降碳政策提供辅助决策依据,进一步对投资主体形成更强的吸引力,有助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消除安全隐患1.53万个 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深圳市钛和巴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为通信类、电子类、电器类、信息设备类等产品提供检测和认证。像这样用电量大又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企业,在深圳有300多家。
“我们每小时的开机成本在600至1000元左右。设备一旦停电,上百小时的检测就要推倒重来。”深圳市钛和巴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监事魏延全介绍,得益于园区改造打破了以产权红线为边界的传统供电服务模式,在工业园区实现绕过产权用电综合服务到企业,园区内的老旧电力设施不仅全部更新,后续运行维护也交给了深圳供电局,“这对我们企业来说是大好事,供电稳定了,生产信心更稳了。”
“原本我们公司要增加检测线,需要进一步扩容,要到街道办等多个政府部门开证明,还需要200多万资金投入。”深圳市钛和巴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彭静表示,“改造后我们现在不仅不用去跑,还可以直接享受供电局的上门服务,‘零证’扩容了,钱也省下来了。”
改造扩容同时完成,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去扩大生产,实现转型升级,在这次改造园区中并非个例。据悉,本次深圳工业园区供电环境升级改造,深圳供电局通过整治园区老旧供电设施隐患1.53万处、新建智能配电房4059个、变压器2518台,新增电缆线路1848千米、电表6万多只,从服务2172个工业园区,变成直接服务6万多家企业,服务园区企业量增长30倍,彻底实现用电抄表到企业,全面助力企业扩大生产,实现产业升级。
“我国的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每一次升级迭代背后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深圳供电局在工业园区改造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电网运维,而是以数字电网助推深圳制造转型升级,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中心副主任韦福雷表示。
○ 深度观察
破题
——深圳工业园区供电服务改革纪实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被寄予了改革创新的殷殷期望。
在这个春天,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改革之城”,又因改革创新散发夺目光彩。
深圳在工业园区供电服务改革道路上勇于创新破题、攻坚克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往前推进,一步一步把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的美好蓝图变为了现实。
顺变革之势
迈出攻坚克难第一步
深圳终究还是决定开展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了!
2021年1月,深圳市政府向社会发布了通知,并将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列入该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工业园区“转改直”正式被提上日程。
当成坤听到消息后,还是忍不住有点愕然,“没想过这么快就开始”。作为深圳供电局市场及客户服务部客服团队高级经理,又是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工作推进办公室的一员,他从前期的调查摸排就开始深度参与,深知这个工作开展的难度。
工业园区是我国产业的重要载体,深圳作为工业及制造业强市,工业用电量占比接近50%,园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早年为快速发展工业,工业园区内部配电设备产权由工业园区业主投资建设并享有,这也意味着电网企业无法直接供电到终端,需要由第三方主体转供。
尽管工业园区转供电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园区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也涉及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国内也无相关先例,要下定决心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迈出第一步极不容易。
“我们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决心和魄力。”深圳供电局总经理李敏虹表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近年来政府惠企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转供电中间层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清理转供电不规范行为,打通这一梗阻势在必行。
“我们对全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摸查,各种问题浮现出来了。”成坤和团队在摸查中就发现,转供电背后不仅是“园区中间商”给电费加价问题,部分园区产权所有方聘请的设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资质尚未达标,这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在深圳市政府的统筹组织下,深圳供电局经过半年的充分调研和酝酿,在吸收了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份相关议案提案以及深圳市委督查室调研报告的核心观点基础上,把工业园区转供
电的现状分析、对应的解决方案、受益和成效测算形成专题报告,并提交给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内部统一了思想认识,下定决心进行根本性改革,经过8个月的系统策划和反复论证后,深圳迈出了攻坚克难的第一步。
砺斗争之志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建设模式是改革的第一个难点,在国内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这是深圳供电局工程部副总经理马彬首先担心的问题。这场改革就像人站在雾里,能看得到,但看不清,摸着石头过河。压力与希望都是巨大的,并且前所未有。
2021年6月,马彬带领团队开始奔走于深圳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财审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由于涉及部门较多,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的建设模式一直没敲定下来,他开始有点急了,“早一天定下来,工程施工就多一天时间”。马彬只能不断列出优选方式,和政府部门平衡评估和反复磋商,最终确定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深圳供电局实施改造的“深圳模式”。
建设模式刚定下来,深圳供电局内部还是炸开了锅:“改造的时间短、任务重、安全压力大,而且没有收益,为什么要这样?”
根据规划,深圳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从2021年8月起全面开工,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市第一批1305个工业园区改造,两年内全面完成全市工业园区改造,总投资高达50亿元。
“这怎么可能完成?”深圳供电局供应链服务中心合约管理部主管康文韬和大多数员工的反应一样,首批1305个工业园改造的物资要在开工前全部到位,时间紧、物资需求量大、疫情形势波动等难题摆在了面前。
“相当于要在两个月内完成近一年的工作量。”深圳供电局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刘康军连走路、吃饭都在琢磨怎样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不耽误园区改造进度,他和康文韬等团队成员分头跑了北京、宁波、南京、无锡、广州、佛山等多个地方“催货”,基本睁眼赶早班机到供应商所在地谈判,当天晚上又坐晚班机回来盯现场。对于供应情况滞后的供应商,有的团队成员甚至直接驻点到工厂,与供应商当面了解生产情况,从原料来源到生产工序,逐项确认是否满足到货要求,一待就是10天,每天凌晨两点督促工厂发完货才收工。
“不到最后一分钟都有可能出现变数,那段时间晚上基本上没怎么睡,经常梦到厂家是不是漏了什么东西,一下子就被惊醒了。”那两个月与物资供应抢时间的状态,刘康军至今仍记忆深刻。
而对深圳宝安供电局石岩分局经理张俊奎来说,与各方从碰撞、协调到达成共识是最为艰难的过程。
宝安是深圳工业园区数量最多的一个区域,约占全市总数38%,而参与转供电改造的园区达到826个。部分园区用户认为,转供电改造在电费方面“让利”于企业,对园区会有一定的损失,心里较为抵触,张俊奎也因此吃了不少“闭门羹”。
“可以说是斗智斗勇,但也要注意合适的方式方法。”张俊奎所说的合适方式方法,“四人工作小组”是其中一个,具体由各区政府、街道办、供电部门、园区方组成,系统推进园区改造工作。一天晚上9点,张俊奎按照双方约定时间,与30多名施工人员、9台发电车在园区门口等待进场施工时,园区用户却以旧资产设备入库保管登记人员放假为由不让进。折腾了大半个小时,最后通过“四人工作小组”协调才得以顺利进场。
像这样晚上才进场施工的园区占了大多数,为了不影响园区企业的正常生产,深圳供电局把大部分停电施工时间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改造的强度。
“宝安一天最多有2100多名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深圳宝安供电局工程部副主管梁华光表示,由于部分工业园建设年限久远,原有配电线路走向杂乱难以摸清,电力设施普遍存在老化残旧、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给施工现场安全管控带来了太多不可控因素。
“这两年安全管控压力太大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最难的不是这两年把工程干完,而是安全地把工程干完了。就像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真正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深圳供电局工程部配网项目科经理肖俊阳回忆近两年的建设历程,依然激动不已。
履担当之责
园区改造完成不是终点
2023年2月1日,历时两年多的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终于完成。
两年多以来,深圳供电局累计投入15万余人次参与施工改造,平均每天投入2500余人的施工力量,施工规模、作业密度为近年最高;改造后新建、新增智能配电房4059个、电缆线路1848千米、低压电线1295千米、变压器2518台、电表6万多个;工业园区直供电用户数由原来2000多户增至6万多户,增长超过30倍。
一串串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深圳供电局的责任担当。
“可以说是非常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但这是我们作为能源央企对政府的承诺、对人民的承诺。”深圳供电局党委副书记刘文涛说道。
工业园区改造完成,对于电网直供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让人欢欣鼓舞、满怀期待。然而,对于改造后所面临的供电服务、运维管理,又成为深圳供电局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这意味着后续每年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园区企业的供电服务和供电设备的巡视消缺、故障抢修等运维管理。
成坤算了一笔账:园区改造后,用户用电成本平均每度电下降0.36元,但是用户用电量并不会因此而提高,并且部分园区改造完成后,变压器由专变转为公变,用户连基本电费都省去了,对企业来说享受到了多重红利。但对供电企业来说,服务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和供电权责关系的新变化都给供电服务带来了新的考验,打破以往以产权为边界的传统供电服务模式,实现用电综合服务到户,是对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重大升级和变革。
“新权责、新电价等都给电价执行、电费回收、业务办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带来挑战。园区改造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服务好园区内企业的新起点。”成坤说。
深圳供电局营销团队发力攻坚,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最后厘清了供电企业、工业园区业主、园区内终端用户三方关系及配套权责,开发工业园区模块有效支持改造后终端抄表到户,在全国首推免产权证明“零证办电+事后监管”服务。
运维管理方面,深圳供电局配网管理部配网运维科经理黄湛华认为,主要难题在人力资源上。“深圳电网人均运维设备量在南方电网里面是最高的,在这么饱和的基础上,再去运维园区内的设备,人力资源是最大挑战。”黄湛华介绍,去年年底,深圳供电局成立了一支300人的专业运维队伍,与园区业主签订运维协议后,将每个月对园区内设备进行巡视、红外测温、消缺等运维管理。
在深圳供电局二级专业技术专家刘国伟看来,部分园区主未移交给供电局的设备,虽然通过签订运维协议交由供电局代管,但其中的权责界面、安全管控还是存在较大的挑战,这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我在推进、协调的过程中确实看到了各专业领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便如此,为了让政府的助企纾困政策直达终端、让企业确实得到实惠,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驱使大家一定要去做成这个事。”成坤说。
如今,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的完成,正在给经营主体和城市产业升级带来积极的影响:企业电费少了、隐患消了、服务好了,园区绿了,城市和企业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春潮涌动,春光正好,这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天,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再次吹响。深圳改革创新的脚步还在继续,未来将继续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出更多“春天的故事”。
○ 专家声音
我国的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每一次升级迭代背后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当前,在世界各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深化,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工业园区也必须通过改造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深圳供电局在工业园区改造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电网运维,而是将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向数字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进行“三商”转型的重要应用场景,积极开展数字电网服务园区、产业发展的实践,以数字电网助推深圳制造转型升级,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中心副主任 韦福雷
转供电是我国解决供电缺口的一种过渡办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深圳市直供电转变一是有利于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电力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直供电改造,电网企业能将掌握的包括智慧电力在内的先进技术应用其中。二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设、运维和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用电成本,并杜绝转供电带来的违规加价,解决监管困难问题。三是通过规范电力设施建设和运维,能够有效减少用电领域的安全隐患。深入推进“转改直”,将为用户创造显著价值,充分激活经营主体经济活力。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投资与财务研究所副所长 吴鸿亮
○ 攻坚故事
320个园区同时开工,昼夜不停打赢升级改造攻坚战
“发电车已接入,可以开始停电施工。”某工业园区内,深圳龙岗供电局工程部专责刘广林正在进行现场施工开工前的最后检查,确保人员、设备、安全措施都一一到位。
7小时后,发电作业顺利完成,变压器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又一园区完成升级改造。刘广林的手表的指针指到了5点,东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又是一个奋战到白天的施工夜。
这样的夜晚,自工业园区改造项目启动后,刘广林与同事们已经历了许多次。
“时间紧、任务重。”自工程车进场的那一刻,他与同事们就开始了与时间赛跑。
为了不影响园区内企业正常生产,停电施工时间基本都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或者晚上。“全市施工最多的时候每天320个园区、5100多人同时开工,创下深圳配网基建施工历史峰值。”深圳供电局工程部副总经理马彬说。
作为龙岗片区改造专项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刘广林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现场,在确保安全管控到位的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园区终端用户情况,做好施工方与客户方的协调工作。
有一次,刘广林接到一个紧急电话,龙岗区园山街道某园区一公司提出不停电施工诉求,该公司为食品制造商,仓库里有大量糕点等食品需冷藏保存,如果中途停电停工将会导致巨额经济损失,但是该园区的停电施工时间已排上日程,需要马上处理。
“看看能不能启用发电车。”刘广林与同事立即前去现场勘查。经测算,该公司配电设备位置、园区空间都满足接入发电车的条件。
经协商后,园区同意采用发电车临时供电方案,施工时间定为晚上。
发电车作为改造项目实施期间的“紧俏货”,临时的发电车该去哪里找呢?刘广林经过多方问询、申请,最终从其他区供电局调来了发电车,并及时督促施工队伍完成发电车接入前的布线工作,为客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像刘广林这样奋战在施工现场一线的项目负责人还有很多。过去两年内,在他们努力下,深圳供电局累计投产工业园和配网基建项目5229个,完成基建投资规模136亿元,相当于整个“十三五”期间深圳配电网的建设投资规模。
冲锋在前,连续10天驻点厂家生产一线
“今天有81台低压柜出货了,已经确认装车发出。”深圳光明供电局工程部专责章杰平按下微信发送键,长吁了一口气。他正在佛山市某电气公司的生产车间为工业园区设备督产,这是他驻点工厂一线“抢货”的第十天。
“每台设备生产完成,我们就立马协调厂家送出,看着设备装上运送车才放心。”章杰平表示,物资供应是否顺畅直接关系着园区改造整体进度。
在工厂连轴转10天后,所有物资终于按时到位,园区施工如期进行,章杰平与同事松了一口气。这次驻厂督产一共发货683台,满足了110个园区的需求。
回想10天前收到的那个信息,章杰平仍心有余悸,园区已协商好停电安排,该电气公司的低压柜却因供应量过大不能按时出货。
该公司负责供应近100个园区的低压柜,如果物资不到位,现场施工就无法进行,将会影响全市工业园区改造进度。
“要在这么短时间内满足如此大的设备供应量,必须派人直接到生产一线驻点监督生产和发货。”深圳供电局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刘康军意识到。从原料来源、生产工序到生产排期,每一项都要有人紧盯才可能不掉链子,满足园区改造要求。
身为党员,章杰平毫不犹豫地跑在最前头,驻扎一线督产。“心里只想着要快点拿到货,不耽误园区开工。”到工厂后,他每天一睁眼就紧盯设备生产情况,直到设备全部顺利发出。
像章杰平这样到厂家驻点督产的同事,深圳供电局共派出了120余人次,督产人员前往宁波、无锡、广州等多地,对超过20家关键品类供应商生产现场督产,顺利完成了物资供应任务。
南网报记者 黄宝仪 黄雅熙 通讯员 朱婷婷 郑婕蓥 曹昂
标签:深圳,工业园区,供电服务,改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