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成都市虚拟电厂建设工作部署,成都正加快推进“1+2+N”城市级虚拟电厂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建设的双流虚拟电厂是成都最早启动建设的虚拟电厂之一。目前双流虚拟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今年3月底正式投运。
虚拟电厂不发电 调节供需是关键
虽然也取名为“电厂”,但虚拟电厂和实体电厂有着本质的区别。实体电厂的核心任务是发电,而虚拟电厂的主要功能则是调节。
位于国网成都市双流供电公司9楼的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是保障双流区电网安全运行的“大脑”,通过墙上的大屏幕,能够实时监测电网负荷情况,并根据全区用电情况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以往,在夏季用电高峰,我们会提前预判负荷缺口,然后调整区域电网运行方式,逐户引导客户用电行为,以达到供需平衡,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双流区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供应只能跟着用电需求走,同时对零散资源的管理也加大了电力保供难度,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虚拟电厂建成投运后,可充分挖掘、聚合和释放供需两侧可调节资源,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供需调节实现了“反客为主”,由原先的“源随菏动”转变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最大程度统筹兼顾电网安全、民生用电和经济发展。
对于虚拟电厂所聚合资源调节能力的摸排也是后期虚拟电厂发挥调节作用的关键。为了准确掌握各类用电主体的调节能力,前期双流供电公司协同区新科局加紧推进分路监测装置、空调负荷柔性调节装置等负荷监测装置安装工作。给一栋楼宇的中央空调安装上柔性调节装置,在夏季用电高峰,通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将空调调整到更加节能的模式,充分实现“降温”和“降负荷”两不误。除了调温负荷外,工业、路灯、充电桩、通讯基站等用户可调节负荷也是虚拟电厂聚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类资源的有效聚合,极大提升了电网对零散资源的调度能力,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除了对负荷资源聚合外,接下来,双流虚拟电厂将逐渐扩大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资源的聚合。“如果在工厂和城市中建设一定规模的光伏和储能设施,通过虚拟电厂进行聚合,便能够实现用电负荷“削峰填谷”,同时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水平,虚拟电厂也才具备了“发电”的能力”,工作人员介绍道,双流供电公司目前正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和储能建设,预计在今年迎峰度夏前,可累计投运分布式光伏约105兆瓦,分布式储能61兆瓦/142兆瓦时,集中式储能100兆瓦/200兆瓦时,可有力增强双流虚拟电厂主动调节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政企协同探索创新 小目标不低于50兆瓦
成都对虚拟电厂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作为最早启动虚拟电厂建设所在地,双流区在虚拟电厂运行机制、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创新。
政企协同调节型虚拟电厂建设模式是双流在建设探索中形成的有效工作机制。电力需求侧资源的聚合、供给侧资源的调动需要相关政策的指导,为此,区新科局、国网双流供电公司形成了《双流区虚拟电厂建设方案》《双流区虚拟电厂可调节资源管理方案》,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共机构先行试点,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安全”的工作原则,探索“弹性负荷响应节约优先、需求侧市场化响应引导、负荷管理有序用电保底”梯次保供实施机制,实现可调节资源统一管理、监测和调度,丰富双流区电力供应保障手段。
“通过这种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了属地政府对于虚拟电厂可调节资源灵活调度能力,确保调控措施精准化、资源调度灵活化、负荷管理高效化。同时,对于负荷管理执行不到位的用户,充分依托成都市“微网实格”社会治理体系,由虚拟电厂运营商紧密协同双流社区网格员与电力网格员做好电力用户负荷管理,最大发挥政企协同作用,实现保供目标。”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政企协同也体现在平台建设方面。按照源网荷储互动体系建设思路,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由电网主导建设,部署在电网公司内网;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政务版)部署在智慧蓉城平台,两个平台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负荷共管”原则,根据工作机制协同运行。虚拟电厂运营平台由虚拟电厂运营主体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统一接入政企双方管理平台。在主体孵化阶段,双流区主动服务、精心培育,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方思极星能科技(四川)有限公司率先试点开展虚拟电厂建设,成功培育一座政企协同调节型虚拟电厂。
据悉,该座虚拟电厂是由第三方市场主体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其控股思极星能科技(四川)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目前已接入8个充电场站、26户商业空调、2户配建储能工业用户,且正陆续接入商业综合体、写字楼、数据中心及配套储能的工业用户等需求侧资源,预计3月底前调节能力达到50兆瓦。(王戎)
标签:四川首座,政企协同,调节型,虚拟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