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部门日前决定投资30万为“村村通”划上圆满句号
梅县唯一无电村将拉线
县供电局领导称工程可在上半年动工
拥有23户100多人的水车镇淮洞村窑肚里村民小组“可能是梅县最后一个无电村。”祖祖辈辈靠松明和煤油灯照明的日子很快将成为历史。日前,梅县供电局戴志副局长向笔者透露,他们将尽快解决窑肚里的通电问题,工程肯定可在今年上半年动工。
1月21日,笔者随同梅县检察院驻淮洞村干部杨美宏和罗智为就该村道路、饮水和医疗合作等问题到村民家里座谈调查,正好遇上窑肚里村民小组的钟国兴和温新春夫妇到该村廖屋的亲友家吃饭,夫妇俩当即向笔者大倒苦水,称“周围的村很早都通了电,唯独窑肚里的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据了解,淮洞村现有人口832人,因为贫穷,村里5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窑肚里是该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从淮洞村路口进去有将近10公里的路程,其中大半是狭小的山路。水车镇党政办杨达良主任说,那个地方真正是穷乡僻壤,连路都是1999年冬才开通的。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窑肚里的通电难题,罗智为特意打电话把他梅州城的朋友请来,开车送我们“进山”。
“这是武林高手住的地方吧!”汽车在山路上盘旋,司机邓叔忍不住打趣。从窗口往外看,山谷深不可测。还没到目的地,车身已蒙上厚厚的一层黄土。
“上一二年级的小孩,每天得来回走10多公里山路。”温新春说,“三年级以上,就得到镇里去读了。”钟国兴一家6口人在窑肚里只有7分水田和3亩开荒地,因常年受山猪为害,“解决温饱尚有困难”。所以,近年来亲友介绍他到外村“捡”了3亩丢荒田来耕。但即使这样,“加上种瓜砍柴卖钱,年收入也不过2000元”,根本无力负担5个孩子每年5000多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窑肚里除了山还是山,稍为平坦的地方都被垦荒种上了作物,几亩水田靠着可怜的一点溪水灌溉,旱地则多数种果树。破落的民房稀稀拉拉地散布在山坡上,一根电线无力地耷拉着,“只有一家人早几年买了台发电机发电。”钟国兴说。
钟国兴夫妇偶尔出来“捡田耕”,剩下那些保守一点的村民,长年就只能呆在山窝里,守着几分薄田过日,生活更为困难。
窑肚里要通电,需投资多少?淮洞村委会主任钟国新掐指一算,“搭线进去至少要花15万,但淮洞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连干部补贴都发不出,根本无力负担。”他2004年曾向供电部门反映过,“水车供电所口头说计划已做好,不过拖到现在仍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工程启动后,梅县检察院有5名干部被分配到水车驻村。
“路远、村穷、人少,这是窑肚里无法回避的现实。”身为驻村工作组组长的杨美宏了解窑肚里的情况后,立即向院领导作了汇报,“我们要尽快帮助村干部向上反映,以期村民早日用上电灯。”
水车镇的领导干部说,通电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供电部门的事。”
笔者随即来到水车供电营业所,然而该所的回答颇为消极。
“农网改造经费有困难。窑肚里通电计划早已做好,工程投资预算超过30万,我们筹不到这笔钱。”庄所长向笔者诉苦,“我们已向县里反映过,但这个问题恐怕连县里也解决不了,必须向省里申报。”
他说,整个水车农网改造目前还有1000多万的资金缺口,窑肚里才20多户村民,用电量不大,花那么多钱给他们拉线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至此,笔者才明白窑肚里至今仍未通电的真正原因。据了解,自2002年实行“水电分家”后,梅县电网基建工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梅县供电局戴志局长向笔者透露,目前该县在可调度资金已超过8000万,而全县农网整改面已达到40%,其余的也在规划之中。
有关窑肚里通电难的问题,戴副局长显然并不清楚,“还有没通电的自然村?”“农网改造是民心工程,省政府要求2006年底全部完成。”当着笔者的面,他打通了水车镇供电所庄所长的电话。
在电话里,戴副局长得知驻村干部和笔者所言果然没有虚假,于是责成水车供电所近日一定要把计划送达该局,确保梅县在今年上半年消灭本县最后一个“无电村”。
好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淮洞村,村民们一下子竟还反应不过来。“我们跑了这么多年都没解决,没想到你们记者和驻村干部一来就有了眉目。”村干部对县供电局领导的务实作风也颇为赞赏,“窑肚里通了电,村民的生活肯定会好些!” (记者 冯善书 通讯员 饶迎春)200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