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电气化信息网讯:到去年年底,与预期相仿,湖北恩施供电公司下属太阳河供电所所长王胜昔的年收入达到3.17万元,超出了其它乡镇供电所所长几千元。
受益者不只是太阳河供电所所长王胜昔,还有该所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的那部分员工。去年,太阳河供电所员工的人均收入排名在所有的乡镇供电所中上升到第二位。
对一个县级供电公司下属供电所的所长来说,几千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对恩施供电公司及其母公司恩施州电力总公司的管理层来说,这是他们实施企业内部管理效能再造的一个重大实践。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将这种管理效能再造的方法称之为“模拟法人管理”。
县乡关系:从集权到分权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实际上是作为独立法人的县级供电企业对其分公司的管理正从集权转向分权。县级公司只考核供电所的利润,供电所的功能由县公司的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移。
太阳河供电所与恩施供电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模拟电价来实现:恩施供电公司按4毛一度与太阳河结算,但供电所的售电价不能动。2004年恩施供电公司给太阳河供电所定的模拟利润是核亏53.7万元,这个-53.7万元中包括了县公司给供电所核定的所有工资总额和成本费用。如果太阳河年底减亏,税后减亏数由该所与县公司五五分配,如果超出核亏目标,超出部分就从该所工资总额中相应扣减。
在开展模拟法人管理试点前,恩施供电公司对太阳河供电所的考核是将其作为成本中心、通过目标责任管理模式来实现。为了提高目标责任管理的绩效,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去年在全州开展了供电所“三化”(规范化、台区化、精细化)管理, 通过“三化”管理,农电营销管理的理念逐渐成形,“三化”管理也成为供电所完成县级供电企业所定的目标责任的重要管理手段。
但是,恩施州电力总公司的管理者发现,吃大锅饭的现象正在吞噬“三化”管理产生的管理效益。从在乡供电所全面推行“三化”管理的2003年来看,就曾出现有的乡镇供电所超额完成目标,但县公司却无法兑现的情况。由于各供电所都在县公司这一口大锅里吃饭,在县公司的年终帐上,管理较好的供电所的利润被业绩不佳的供电所给抹掉了,因此县公司有心奖励超额完成任务者却无财力支持。
田锦贵分析,在传统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下,各项指标均由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分解,由于挂钩项目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乡供电所对确保县级供电企业终极目标即利润目标的实现作用不够直接。
王胜昔坦言,在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下,即使各所指标管理水平有高低,但考核上却是同岗同薪,难以体现激励机制。
而在2004年,太阳河供电所成为模拟法人管理试点后,恩施供电公司只考核太阳河供电所的一个指令性指标,即模拟利润。而供电量、售电量、售电收入、供(售)电均价、线损率、费用总额等指标均变成指导性指标。也就说县级公司只管最终结果,过程管理则由供电所来承担。而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则作为约束性指标单独处罚。
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田锦贵一语中的:目标责任管理能解决供电所责任到位的问题,解决县公司和供电所之间的分配问题;模拟法人管理则可使每个所在完成指标的前提下,关注利润,通过模拟利润的管理参与县公司最终成果的分配。
记者提出,模拟法人管理似乎与承包有些像。田锦贵指出,从经济指标上讲与承包类似,按这种“游戏规则”,供电所只有完成了模拟利润,才能拿到工资总额,如不严格指标管理,模拟利润不足部分到就要从供电所工资总额中扣减。但从县乡一体化管理的角度上讲,模拟法人管理又与承包不同,因为供电所出了纰漏最终要由县公司承担。
乡供电所:渴望更丰富的激励
从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到恩施供电公司的管理者们都一致注意到,实施了模拟法人试点的乡镇供电所其指标管理水平已远远超出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乡所。王胜昔在记者的要求之下,大致算了下,与未实施模拟法人管理的2003年相比,2004年底,他这个所长的收入高出目标责任管理模式下的2003年5800元。换个角度看,这个5800元也就是实施了模拟法人管理的太阳河供电所长与恩施供电公司下仍执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其它14个供电所长的年收入差距。
据田锦贵介绍,去年,太阳河供电所实际减亏45.8万元。按照恩施州电力总公司许可的分配方案,扣除一些加价因素后,共有5.5万元的模拟利润在完税后由县公司与乡供电所五五分成。也就是说,王胜昔将拥有1.07万元的经营成果分配权。据王胜昔表示,这笔分配成果将用于发展生产和奖励员工。
据王胜昔说,恩施州电力总公司总经理王坤元在该所调研时对模拟法人管理模式下带来的绩效提高极为满意,并建议给供电所的分配空间还应更大些,超出模拟利润的部分应全部交由供电所自行分配。
在模拟法人管理模式下,供电所挖潜增效的空间究竟有多大?乡供电所面临的市场毕竟有限,会不会有个增长的极限?当记者就此问题分别向这一管理方式的积极推行者田锦贵与实际操作者王胜昔分别探讨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田锦贵认为,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供电所的前景,首先,用电市场每年在稳步发展,内部降损、农电营销的空间还挖掘得远远不够。再者,一项管理变革要想保持生命力,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
王胜昔告诉记者,目前在该所推行的模拟法人管理还未全面实施,县公司只是将经营指标的管理权下放给乡供电所,所里主要是通过对员工实施“三化”管理来提高绩效,但据恩施州电力总公司的领导层给王胜昔放风,明年县公司可能会将由其控制的乡供电所的人事权下放到乡所。这意味着拥有了经营管理权、人事权的乡供电所挖潜的空间还会进一步扩大。看来,恩施州电力总公司还在稳步释放激励手段。
州电力公司:要发挥监管的力量
显然,模拟法人管理模式解决了供电所“吃大锅饭”的问题,还解决了供电所费用紧张就向上伸手要的问题,实现了县级供电公司管理效能的再造。但这种正处在试点中的管理模式也非尽善尽美。田锦贵认为,毕竟一些思路的产生是基于理想状态的设计,但在具体操作时面临的环境却并非理想空间,比如人的素质就是个变量,就有可能会使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对该模式的设计出现偏离。
田锦贵认为,如果要操作好这个模式有两个关键:一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模拟结算电价。以太阳河供电所的试点为例,恩施供电公司与太阳河供电所的关系就是靠模拟电价作杠杆,模拟电价在调节县公司和供电所的利益分配上需把握什么力度,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二是监管的问题。拥有丰富的农电管理经验的田锦贵指出,由于以前就曾发生过到年底抄表时圾的供电所为了保目标任务就多抄一点的情况,因此,最重要的监管就是监管供电所会不会“寅吃卯粮”。同时,供电所长作为“模拟法人”权力加大后,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以避免所长在利益分配上产生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员工积极性的挫伤。
放大的想法
在农网改造前,恩施的乡供电所的前身是乡水电管理站,是独立法人。网改后,农电实现了县乡一体化管理,乡供电所成为县级供电公司的派出机构,随着模拟法人管理的逐步深入,乡供电所这个模拟法人单位会不会又变成真的法人实体?
深谙农电体制的田锦贵认为,电力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一是从政策上要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实现社会公平负担;二是从体制上要完善县乡一体化管理;三是从市场环境上要面对分散的客户而实施直供直抄到户;四是电网建设与改造由供电企业承担。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长的时期,乡镇供电所很难成为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
那么,在对乡供电所按模拟法人管理后,下一个管理创新在哪里?
恩施州电力总公司总经理王坤元的设想是,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新型方式,模拟法人管理还需要系统化、科学化。恩施州电力总公司2004年选取了3个试点。除了规模较小的太阳河供电所,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龙凤坝供电所,以及恩施供电公司下辖的一个发电工区。选取这3个不同的点是因为恩施州电力总公司有个放大的想法:要将模拟法人模式全面引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生产管理。不仅在供电营业所开展模拟法人管理,还要推广到内部的生产管理单位。比如对内部发电单位,就以内部上网价来结算。对输电单位就以内部过网费来结算。只有把各单位的功能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跨出一步,迫使各单位关注利润指标,才能逼迫各单位严格管理,真正实现企业效能再造。
2005年,王坤元的这些设想已经变成行动。模拟法人管理模式已在恩施州13个乡镇供电所、发电工区、所属火电厂全面实施。从太阳河供电所的实践看,实施了模拟法人管理的乡镇供电所将成为恩施州县级供电公司稳定的利润贡献者而非侵蚀者。(曹琰 陈桃园 王美洲)200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