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道

管理论道

环县无电村“愁坏”县政府

  2005-05-18

“好心办了坏事”

在1999年以前,环县县政府为了实施村村通工程,想了很多的办法,“集资通电”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好心却办了坏事,截止目前,集资拉电遗留下的大批问题,成了群众上访、抗税和对政府不信任的直接“理由”。

2004年11月,环县农办主任郝兴中对全县集资拉电中遗留的问题进行了摸底,“情况十分复杂,也很严重。”身为环县政协常委,郝兴中在政协环县第六届三次会议上把此事作为一项提案提出,以求能得到解决。

记者对遗留问题进行了归类,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群众集资收缴不齐,原架设线路和所备材料闲置,电至今未通,债务高垒无法偿还,村级债务加大,农民负担加重。洪德乡梁岔村——1998年县里确定为集资对象后,决定国家投资15万元,群众集资15万元拉电。但1999年施工时集资款只收了4万元,架设了高压线路,2003年线路被盗。六年以来,线路未运行,原任村支书已病故,主任免职,群众反映强烈。罗山川乡龙柏山,大树塬,陈渠子三村六组,1995、1996两年群众集资拉电,共计贷款7.23万元,因县里未立项电未通。2003年县乡协调有部分户电已通,但现在欠银行贷款本息共12万余元,群众对此意见强烈,为此多年来拖欠乡里各种税款达17.7万元,严重影响乡、村里正常工作的开展。

据记者了解,此类现象在环县十分普遍,有人粗略统计,目前环县无电村的债务高达140多万元,农民户均负担已超过1000元,成为环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头道难题。

第二种情况是虽然电已通,但欠账成为农民返贫的包袱。如虎洞乡张大掌村1997年架设高压线路时,以42户农户的名义在银行贷款52724.53元,无法偿还。天池乡2001年10月给麻子渠组架设农电线路2.3公里,现在合计欠外债59817.17元。记者了解到环县因拉电集资,农民负担户均超过2000多元,个别地方甚至更多,农民人均负担超过500元的村高达90多个。

第三种情况是通电时预算超支,靠借、贷款垫付。如四河塬乡早流渠、耿河、小李原三村1995-1998年架设高压线路时,超出预算11万元,全部用贷款垫支。另外,环城镇赵小掌、漫原两村及山城乡郝掌、薛原村和木钵镇坪子原村等均不同程度存在这种情况目前全县因通电累计欠各种外债达600多万。

第四种情况是原架设线路标准低,照明效果差,群众意见大。秦团庄乡的贾原、秦团庄、新集子、白原畔4村原架设线路高低压同电杆,线路质量差,变压器小,照明效果差,曾发生过人畜伤亡和损坏电器事故。

记者采访得知,在环县未通电的526个村中,农民购买闲置拉电材料近100万元,而这些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再生账。农民对政府拉电态度“不积极”,历年来拒交各种税款达100多万元,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

谁的利益最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环县仍然有526个自然村,87311口人未能用上电,加上36个行政村(列入计划,但还未通电),至少目前有1000个自然村(包括已列入通电计划的自然村),10万人过着“油灯”生活。记者从环县电力局了解到,如果不是国家政策2004年的“急刹车”,环县已列入计划的通电工程目前至少完成了一半。

2004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对甘肃省的农网改造进行了验收,在天水发现了违规现象,国家立即要求甘肃全面整改,从2004年7月初开始,全省的农电企业停止一切农网改造工程和村村通电工程施工,工作重点转入一期农网改造工程“回头看”工作,“这对环县已列入计划的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

针对目前环县拉电和实行农网改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环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今年一上任,立即就向省发改委提出“请求解决环县36个无电村的请示”,报告说,“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苦,要求通电的愿望十分强烈,尤其是陕西、宁夏等边界区域居住群众心理反差大,有部分群众已迁居到条件较好的宁夏地区,对社会造成了很不稳定的因素。”据环县政府的概算,新建10千伏线路277.3公里,配变85台,0.4千伏及以下线路2125公里(方杆,25MM导线),共需资金2979.2万元。所需资金,“除群众自筹1700万元外(群众自愿自筹),尚缺1279.2万元”,希望“在省农网改造资金或省扶贫资金中列项解决”,早日实现贫困山区群众用电的夙愿。

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的到位是解决环县现存通电问题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记者采访中看到,1998年庆阳地区行政公署计划委员会和行政公署财政处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一九九八年地区自筹老区建设资金的通知》,该通知“计划表”列明:“环县10万元:演武乡佛岔村农电线路5公里,2万元;天池乡四合掌农电线路10公里,2万元;吴城子乡喜家坪农电线路10公里,2万元;合道乡周台村农电线路10公里,2万元;何家坪乡赵台村农电线路18公里,2万元”。但是记者截止采访结束时也没有弄清楚这笔资金到底用到什么地方了,而环县电力局和县扶贫办都对此笔款项均声称未见。

记者从甘肃省电力公司了解到,目前全省已完成乡乡通电,行政村的通电率达到98.2%,有332个行政村还未通电,共计13.5万户,主要集中在陇南,环县等偏远地区。省电力公司农网改造办公室李平林告诉记者,前不久,环县为通电到省电力公司农改处进行专门的座谈。“我们只能尽量去解决,但不是100%的解决;100%解决是政府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虽然我们对此很重视,但对环县的通电问题暂时还不能解决,而是要通过政策,按电网的规划去实施。我们也将根据‘十一五’规划,与省政府进行协商。”他认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环县,有的地方先天不足,居住太远,过于分散,永远不能够通电。即便是通了电,也电压不足,效果很差。目前,只能由政府在推行‘城镇化’过程中,强制进行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有关人士就建议,鉴于环县的地形和地理环境,对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的部分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然后分片种植林木和植被,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则既能够有效保障农民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加快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个过程对于环县的10万农民来说还是遥遥无期的未知数。(记者 贾治堂 张文智 乔兴成 张占英)  2005-05-18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