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里的一些地区电灯总是忽明忽暗,电价居高不下。而如今,通过多年的改造,芜湖市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巨大的改善。正是:电压稳了,电价降了,农民笑了,电网改造给农村带来实惠多多。
前两期改造完成,电压稳了
我市的农村电网改造始于1999年,现已进行了两期工程。共完成投资4亿多元,其中一期投资2.46亿元,二期投资1.7亿元。
电网改造工程明显改变了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2003年全面完成第一期、第二期工程项目任务后,我市农村电压合格率上升到98%,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4%以上,线损由30%下降到12%以下。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电网覆盖面,农村用电量因而也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村居民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36%,全市农户通电量随着用电的增长而增长,两年来通电率一直保持在100%。
基本实现同网同价,电价降了
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对农村用电有最高限价,但因线路的老化、高损耗和管理混乱等,电费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五花八门,很是欠公平。同样消费一度电,农民有的甚至要交1元多。随着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我市农村电价逐年下降,从以往执行最高限价每千瓦时0.85元,下降到0.72元,再到现在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为0.557元。农村用电每千瓦时降价0.30元,降幅达35%。
据统计,去年,我市因电价下降共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万元。采访中,市供电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查力还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市供电公司承诺,从今年7月1日起,也就是10多天后,我市城乡用电将全部实行“同网同价”。
拉动了经济增长,农民笑了
农村电网是农村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造前,农村电网“卡脖子”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造后,高质量的供电线路和优质优价的电力供应,给农村经济发展装上了“引擎”,现在的农民不再担心没有电抽水灌溉。同时,也有力地带动粮食加工、建材、机电、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现已增加到140多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基地的崛起,在有了电力保障的基础上,我市三县的工业园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供电能力增强,电价降低,还为农民大量使用家用电器创造了条件,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随着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的普及,我市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制度跟进,真正把好事办好
在实施农网改造的同时,还进行了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我市3个县级供电企业全部改制为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原乡镇电管站改成县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减少了农电工近500人,加之县级供电企业直管到户的管理体制改革,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农村电力管理中的乱收费、乱加价现象。同时,由于国家投资改造农网,农民不再需要为此筹集大量资金,从而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现在的农村,再也看不见以往那种毛竹木棍当电杆,破股线、拦腰线随处可见的蜘蛛网式的供电线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水泥杆竖立在田头村庄;三县所有的台区都安装了两级保安器,安装率、合格率都达100%;导线粗了,接触好了,线头发热少了,农民用电安全了。供电部门还经常发放宣传画册,指导农民安全、科学用电;开通了95598报修电话,用电出现故障可及时解决。每个乡村供电所都建有省级规范化服务窗口,开展全天候服务,农民用电交费更加方便。(200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