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堪忍受高价电
8月11日,大方县鸡场乡天堂村团结组村民委托退休老人王超群给本报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农网改造了,但农民至今却用不上网电,仍由当地电站为他们供电,在输电过程中损耗太大,损耗都要分摊到用户头上,农民用一度电少则花8角,多则达1.8元,个别农户对高价电不服,拖延或拒缴电费,其结果:一人欠费,殃及全组断电。7月19日,团结组的高音喇叭哑了、加工机器不转了,晚上灯下的活路只能搁下来,烤出来的烟叶不能及时分捡,和外界联系的电话也中断了,村民们跑到乡政府所在地找电站理论,最后商量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由电站派管电工到团结组挨家挨户去抄表收费,并且每度电只按0.7元收,费收齐了,8月2日团结组又通了电。
8月17日,记者赶到大方县采访。
听说记者来了,天堂村团结组附近村组的群众都赶到王超群家,挤在一屋在灯下向记者介绍情况。县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王大清说:1974年国家出资,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板桥电站,1988年扩容成200千瓦电站,天堂村就用着电站的电,开始0.20元/度,或每盏灯每月收1元钱,以后涨到0.50元/度。1992年电站装了总表,每户安了分表,电线年久失修,无人过问,线路电耗较大,电费便逐步高起来。洪家渡电站开工建设后,板桥电站淹没,2003年天堂村开始农网改造,电杆栽上了,电线架好了,村民都盼着早一天用上网电,享受同网价。但时间过去两年,电依然是电站买来再卖给农民。变耗、线耗、偷电造成损失全加到用户头上,电价越来越高。今年6月、7月,天堂安乐村的分表的电价每度都超过2元/度;法都组的电费更高,高达3—4元/度,个别用户难以支付电费,干脆自己断了电。
王超群老人今年已83岁,曾经在外工作,有文化。1995年3月,他和33位村民就写信到贵州日报反映电站管理不善,导致电费猛涨的事,来信刊登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时间已久事又恢复如初。十年后,老人受众村民委托再次提笔致信本报。老人说,天堂村的用电户曾外出咨询过律师,并联名向县消协反映,希望有关方面协调尽早解决天堂村农民用上网电的问题。
王大清说:2003—2004年他家喂着6头大猪和7头牛,还有若干小猪崽,有1台10千瓦的大型饲料粉碎机,因为电力的问题未解决,机器不得不停下来,饲料成了困难,现在家里只养2头牛和3头猪。王大清说:遭遇停电的时候,饲料加工要到1公里以外,加工50公斤饲料运输费就花3元。如果用上网电,享受了“同网同价”,天堂村大家仅电费一项就少开支一大笔。
理顺农电管理体制 让农民享受同网同价
8月18日记者在大方县供电局采访了解到:大方县36个乡镇、299个行政村2001年至今已投入农网改造资金9816万元,户表安装49万户,22.05万人享受了0.45元/度的“同网同价”,计划到2005年底户表安装继续扩大1万只。农村电价已由过去的平均0.80元/度降到0.55元/度。2003年、2004年两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万元。
而在黄泥塘镇、鸡场乡两个乡镇及其他乡镇的8个村,由于地方个人投资关系较为复杂,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没有连续进行,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农村用电仍然由当地电站管理。黄泥塘、鸡场两个乡镇的电价高的超过1.00元/度,大多在0.8元/度。如桩家桥用电片区(法罗村)因修洪家渡电站淹没了桩家桥电站,由县政府协调暂时搭接在大方供电分局黄理线上供电,由原管电人员继续管理,大方分局对该点的下网电价(趸售电价)0.332元/度,但由于“网架结合不合理、安全隐患多、导线截面小,造成电能损耗大”。到户电价高达2元/度,大多数超过1元/度。
目前,关于部分地区反映电价偏高的问题,大方县供电分局已向县政府专题报告。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农电体制改革办公室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尽快理顺农电管理体制,使大电网延伸供电,让更多的农户早一天受益。
记者从省电力公司采访了解到,我省一些地方农村电网改造不完全,农电管理体制至今没有理顺,大电网延伸供电还存在空白,一些仍在服务的地方小电站由于电网设施落后、陈旧,加之管理等原因致使农电价格偏高,农民的负担加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快农网改造进程,理顺农电管理体制,让农民享受“同网同价”。
10年前,王超群就向报社反映过高价电问题。 (杜兴旭 罗琴)200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