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哈尼人聚居的绿春县境内,有一支身穿迷彩服,头戴安全帽,腰系电工用具带的特殊队伍,他们常年累月,风雨无阻,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不停地穿梭在方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从1995年开始,他们为全县八乡一镇的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全县769个自然村17万人口送去了光明,用手中的银线勾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电网蓝图。他们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大山深处光明的使者”,他们就是绿春县电力公司安装队外线组的外线工。
大山是他们的工作车间
到过边疆县绿春的人都知道,这里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群山如林,沟壑纵横,全县769个自然村就分部在每座山里。要在这样一个地里环境恶劣、施工条件较差的山乡实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可以说比一个内地县要付出几倍的代价。在加快绿春县电气化建设的过程中,为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电力公司年轻的安装队外线组的工作人员们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把一座座大山当作自己的工作台,用手中的工具、银线、电杆编织美丽的画卷。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风雨无阻地野外作业,以满腔的热血,用钢铁般的身躯和勤劳的双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工程,在绿春的大地上不停地勾画着壮观的电力画卷。当一基基长9米,重520公斤的水泥电杆从山脚插到山顶,从山顶对着电杆往下看,三点一线的灰白色杆子,就像一排回家的阶梯;从侧面往下看,就像是一支队伍向他们走来,非常壮观。银线顺着山头,连接每个村寨,在夕阳下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外线工们的辛苦和烦恼都会甩到九霄云外,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一种能为家乡建设的骄傲感充满在心中。
黑皮肤是他们的身份象征
由于绿春地处高原地区,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很强。安装队外线工的皮肤要比一般职工的黑,在众多人中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外线工,黑色的皮肤就是他们的身份象征。因为外线工们长年累月野外工作,刚分来的人员不出几天就被紫外线照射后变成黑色,所以全体外线工都有自己带“黑”的绰号,比如,“小黑”,“黑牛”等。外线工们每天在工地上忙碌,又脏又累,有苦也有乐,但爱上这份工作,就得积极地去投入,不管风吹雨打,寒风刺骨,雨淋日晒都要按计划如期完成。在大山深处,一基基电杆从山脚栽到山头,长长的银线连接每基水泥电杆子。那山、那杆、那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时,“黑哥们”爬在高高的电杆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手脚酸了就在电杆上休息片刻,然后又继续干。有时为了赶工程进度,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才收工,收工回来筋疲力竭,这时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大碗的喝酒,所有的劳累在酣畅淋漓中得到消除,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了。
手上的老茧是他们最好的答卷
外线工的工作主要是立杆、架线、接线等工程粗活、重活、危险的活,要把一基基杆子立好,一圈圈高压线拉直架好,没有一定的体能是难于适应和完成每项工程任务的。在工作中,外线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铁铮铮的汉子,每天在立杆、架线、接线等施工中,手上的老茧破了一个又一个,手上的伤疤好了一处又伤了一处。有时,在高空作业时间长了,他们全身都会发抖,只好在高空中休息片刻再继续干。有时,在电杆上爬上下爬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只要他们伸出手掌心,你会发现,每个人手上都有厚厚的老茧。他们就是用这双勤劳的双手,在为绿春县的电力事业默默奉献,为绿春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村民的欢笑声是他们最好的回报
外线安装组的工作没有一天是固定的,这山架到那山,这村安到那村,全是流水性的工作。在一个工程全部完工后,送电的那一刻,村里人欢呼雀跃,欢乐的气氛充盈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当村民沉醉在通电的欢笑声中的时候,来不及多喝几杯的队员们,又要奔赴到新的工程工地。有时,他们实在太累了,好想休息几天,与村民们同度通电的快乐,可一想到其它村民又在盼望他们的到来,早日用上电,他们毫不犹豫地又出发了。工程的结束意味着明天的出发,他们长年累月不停地穿梭在全县八乡一镇82个行政村(办事处)的施工工地,那里需要那里去。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有的队员家里出事,急需找到他,但由于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两三天后才能找到他们。这样的事,对于安装队外线组的队员们来讲,是常有的事,但也无奈,他们也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外线工们常说:“谁叫自己爱上了这份工作,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吧”。在遭妻子或家人不理解后,他们常常从村民幸福的笑声中寻找到一丝安慰。
有苦也有累,有欢笑也有悲伤。忠诚、勤奋、敬业、奉献,这就是绿春县电力公司外线工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李成明、陆永忠)2005-09-19